拉動農村消費需求的對策分析——試析朝陽農村消費需求的個案分析
張麗
論文摘要:從目前我國經濟形勢看,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關鍵在于啟動消費需求。但消費需求的增長從某種意義上又取決于農村市場的開拓。開拓我市農村市場、擴大農村消費需求一定要立足于本地區實際,從分析本地區消費現狀入手,采取多種有力有效措施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消費市場建設、優化農村消費環境,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樹立健康積極消費觀念,農村消費需求必然快速增長。
論文關鍵詞:農村消費需求;農民增收;農村市場;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我市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大市,現有農村人口247萬人,占城市人口72.5%,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農村市場一旦打開,無論對我市農村經濟增長還是對全市整體宏觀經濟協調,皆意義巨大。所以,我們要立足我市農村消費現狀,分析農村消費不足的制約因素,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背景,探尋拉動我市農村消費需求的對策。
一、我市農村居民消費現狀
近年來,我市農村人口的消費狀況有了較大改變,農民生活消費水平逐年提高、消費結構日趨優化、消費熱點紛呈,農村整體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逐年得到提高,但消費水平的層次低于城鎮居民。近十年來,中央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連續多年不斷出臺富農惠農的相關政策,在促進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生活消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2008年,我市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人均4072元,比2000年增加2772元,年平均以23.3%的速度增長。但是城鄉消費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二)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漸趨優化,消費熱點紛呈。“九五”以前,我市農村居民生活消費表現為吃飽穿暖的消費特征,其生活消費支出的順序為:吃、穿、住、用,主要是解決溫飽的問題。近十年來,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農村居民收人增加,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漸趨優化。在吃飽、穿暖、住好的基礎上,享受型消費開始顯現,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及用品的比重逐漸下降,用于文化教育、交通通訊、醫療保健、其他服務的比重逐漸上升。
(三)我市農村整體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第一,我市農村人口比重大,但消費比重小,使我市農村市場富有開拓潛力。我市農村人口2008年末為247.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2.5%。從人數上說,農村的消費額應比城市大。但事實是,2008年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只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34%,剛到三分之一。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如果農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費支出,就會帶來2.08元的生產性支出和消費需求,如果我市每個農民多消費1元錢,就會拉動全市消費需求500萬。由此可見,我市農村市場具有很大的市場容量和消費群體,如果將農村消費者消費積極性調動起來,將會給我市消費市場帶來無限生機。第二,我市農村消費需求量大,但市場占有率低,使拉動農村消費需求上升的空間較大。我市農村人口密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正處于整體上從溫飽走向小康,消費傾向相對較高,隨著購買力的上升,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渴望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特別是城鎮居民對洗衣機、電冰箱、空調機、移動電話、家用計算機等消費品的日益普及和消費引導,無疑將帶動農村居民的擁有和消費愿望。對廣大的農村居民來說,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個百分點,就可以增加萬件(臺)的消費需求。加上農民對農業機械和建筑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以及對醫療保健的期望,因此,農村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第三,農戶家庭收入及存款增多,但購買力表現弱,為引導合理消費、形成有效需求提供契機。2000年至2008年,我市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長了4.8倍。2008年底我市人均儲蓄10807元,比2000年增長3.1倍,使農村居民的儲蓄存款形成了一個可長期挖掘的潛在購買力。隨著中央對解決“三農”問題,特別是對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收入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政策越來越優惠,農民收入增長和生活水平提升將會進入一個薪的層面。因此調動農民手中的現金將其轉化成現實購買力,引導其合理消費形成有效需求,對于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繁榮有著重要作用。
二、拉動農村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一)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沒有收入,就沒有購買力,就擴大不了消費。所以,增加農民收入是拉動農村內需的最為關鍵的環節。從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來看,它也是拉動經濟實行平穩較快發展的正確選擇。這是個社會系統工程,單靠農民力所不能及,只有靠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依靠社會各相關部門共同協調努力,才能更好地推進。
1、要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為農民增收夯實基礎。農業現代化的切入點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的產業化,根本途徑是對農村的生產方式進行革命性的變革,也就是要從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轉變成為更有效率和效益的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的大生產;要大力培育“名、優、特”農產品,集中生產,形成規模,使生產與市場相結合,實現產銷兩旺、增產增收。在調整農村產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將本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生產優勢,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要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2、要搞好剩余勞動力勞務輸出和轉移。勞務輸出是我市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約70萬,占農村勞動力的47.2%。提高農民工工資收入成為我市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政府應重視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有組織地進行勞務輸出,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流動。具體可以借鑒朝陽縣做法。這樣既能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又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現金收入比重,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 (三)關鍵之舉是加強農村消費市場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環境。長期以來我市農村消費市場體系不完善,這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消費積極性和消費檔次的提高。要激發農民的消費熱情,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須要做好以下幾點:
1、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建立充滿生機的農村市場體系。首先要從分析不同地區、不同收入水平條件下的農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人手,呼吁生產廠家努力開拓針對滿足農民消費需求的產品研發。還要在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上,為農民消費商品提供便利。其次,要特別重視農產品市場的建設,建設一批農貿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切實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對此一方面要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工程,進一步擴大農家店覆蓋面;另一方面政府要引進和鼓勵一些實力較強的商業企業進農村,以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吸引他們到農村設置商業網點,方便農民購物,刺激農民的消費需求。再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市場管理,嚴厲查處假冒偽劣商品,保護農民消費權益和消費信心。
2、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和優化農村消費環境。不僅讓農民有消費的能力,也讓農民有消費的好環境和心情。首先,進一步增加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入,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消費需求的增長產生的對農村基礎設施發展的要求。由于我市地處西部地區,縣鄉財政狀況困難,因此,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增加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入,比如興修水利基礎設施、植樹造林、興修農村道路和橋梁、興修農村電網、有線電視和鋪設自來水網、治理水土流失等勞動密集型基礎設施,既可以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的條件,使廣大農村具備生產和消費的基礎設施,又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直接和間接的增加農民的工資性和勞務性收入。這也是新農村建設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其次,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也是創造良好消費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快農村城市化發展不僅可以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而且可以成為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的切入點。因為目前我市農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與城市居民存在較大差異,走農村城鎮化道路,有利于新型消費理念的示范效應的擴散。
因此,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搞好規劃,把現有的中小城鎮發展成上檔次、上規模、商業發達、環境優美,能容納更多農民居住的地方,成為農村商品的集散地和農民購物的天堂。
(三)確保之措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及福利體系,樹立健康積極消費觀念
1、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及福利體系,不僅有利于穩定農村居民的未來收入,而且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消費傾向取決于收入預期。社會保障是民生之盾,只有保障措施到位,農民才敢放心消費。當前最緊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城鄉統籌、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一要全面實施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要加快農村醫療制度改革步伐,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三要加快農村養老保險,最大限度的解決農民“老有所養”的問題。四要加強對農業的金融支持,進一步加大農村信貸力度。五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針對農業生產的雙重風險約束,政府應站在切實保障農民利益的角度,積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適度發展商業性農業保險。近年,人保財險朝陽分公司在致力于“三農”建設上多措并舉,先后開辦了溫室大棚保險、政策性能繁母豬保險、玉米種植保險等農業保險。尤其今年的玉米大農業保險旱災理賠,為災年我市農村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中央和國家級媒體關注。只要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得到盡可能地規避,那么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就可以充分調動起來,農民的收入預期也就可以長期穩定下來。
2、結合新農村建設,滲透現代文明,引導農民樹立健康、積極的消費觀念和方式。受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消費習慣和觀念影響,農民摒棄落后消費習慣,養成健康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級政府應通過行政手段和輿論宣傳加以積極引導,廣大鄉村黨員和領導干部更要以身作則。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農民適度消費,通過宣傳不斷更新他們的消費觀念,教育農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這不僅關系到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而且也關系到使農民盡早過上現代文明的小康生活。因為,農村新生活必然伴隨現代文明的滲透,引導農民接受現代化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更重要的是觀念的更新。要通過向農民宣傳新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優越性,改變長期以來固有的落后保守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鼓勵他們在收入許可范圍內適度超前消費。還應當深入到農村,在農村形成一種氛圍,針對農民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文化消費的現象,要鼓勵開展精神文化消費,促進農村消費市場多樣化發展,這對啟動農村消費市場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