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擴大我國農村消費的制約因素與現實選擇

袁俊輝

論文關鍵詞:農村消費 制約因素 現實選擇

論文摘要:百年一遇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擴大農村消費市場,促進國內經濟平穩增長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當前。我國農村消費市場存在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逐年增長,但消費規模偏小、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有所改善,但消費層次仍然較低、農村居民消費傾向相對趨降等特點,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消費預期不穩定、農村消費信貸金融支持體系不完善、農村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因素制約了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為此,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加強農村消費外部環境建設等是擴大農村消費市場,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當前,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全球經濟震蕩下行、通脹壓力加劇的嚴峻局勢,我國以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嚴峻的挑戰,溫家寶總理在 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堅持擴大內需方針,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當前,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擴大內需的重點在農村,而難點也在農村,因此,找準制約農村消費市場擴大的癥結因素,有針對性的采取對策措施促進農村消費總量提高和結構的優化,進而全面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我國農村消費的現狀

1.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逐年增長,但消費規模偏小

近十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逐年增長,根據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庫的資料,2008年,全國縣及縣以下農村消費零售總額為 34752.8億元 ,是 1997年的 2.72倍 ,但是消費規模依然偏小,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相比,其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30%--40%之間,也就是說,全國超過 3/4的農村居民消費了不到2/5的商品。此外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無論是不論是絕對量還是相對量都比較低。從絕對量上看,2008年,農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僅為3730元,比城鎮居民少支出9789元 ,僅相當于 1994年城鎮居民的水平,可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落后城鎮居民至少 14年以上。從相對量上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之間的差距一直處于擴大狀態。1989年,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比重為 2.7:1,2008年,這一比重擴大到 3.6:1。也就是說,目前城鎮居民一個人的消費相當于近 4個農村居民的消費。

2.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有所改善,但消費層次仍然偏低

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已由 1997的 55.1%下降到 2008年的 43.7%,十余年間下降了11.4個百分點,與全面小康社會標準的差距逐漸縮小,但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溫飽生存型特征還比較明顯,消費層次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居民食品支出結構以高熱量谷物為主。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糧食 199.1公斤,是城鎮居民的 2.6倍;人均消費豬牛羊肉、蛋分別為 13.9公斤、5.4公斤,分別為城鎮居民的 61.2%和50.5%;二是農村居民的衣著支出偏低。

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為21 1.8元,不足城鎮居民的 20%;農村居民的衣著消費占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比重也呈下降趨勢,農村居民衣著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 6.7%,較 1997年這一比重下降 6個百分點;三是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偏低。2008年,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彩電99.2臺,是城鎮居民的 74.6%;擁有移動電話 77.8部 ,是城鎮居民的55.9%;擁有洗衣機 45.9臺,不到城鎮居民的五成 ;而家用電腦更是無法與城鎮相比,農村擁有 5.4臺,遠遠低于城鎮的59.3臺。

3.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不斷下降留守人員消費意愿總體不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收入總量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波動幅度都要高于城市居民相應指標,在經濟較熱時期,農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要比城市高,如 1992年到1996年期間,農村平均消費傾向較同期城市要高于 2~3個百分點,而在經濟緊縮時期,農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 費傾向要比城市低,如 1997年到2001年期間,農民的平均消費傾向較同期城市要低 1—2個百分點,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容易受宏觀經濟的影響,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消費理念仍不如城市成熟。而近年來,在外出務工、經商的影響下,新一代的農村青年逐步向城市轉移 ,而留守農民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以婦女居多,整體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較弱,加之農村經濟體制、社會制度缺陷以及和市場波動風險,特別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預期弱化,更是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

二 、當前制約擴大農村消費的客觀因素

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盡管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但總的說來,農 民收入增長的絕對水平不高,持續增長乏力。從農民收入構成看,當前農 民收入主要包括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在經營性收入方面,由于農業基礎薄弱,生產條件落后,還要承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農民的生產經營性收人不確定性較高,同時,近年來農產品供求由原來的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部分農產品市場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受全球經濟走勢影響,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程度大大增加,農產品價格走勢難以預料,致使農產品產量增加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日益減弱;在工資性收入方面,由于農民工總體技能水平不高,工作流動性很強,此外由于農民工處于弱勢群體 ,拖欠工資現象時有發生,加之當前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沿海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倒閉現象,導致 2000 萬農民工失業返鄉,失業的農民工短期內難以順利實現全部再就業。此外,即使部分有技術的民工能重新找到工作,但薪酬普遍下降,明顯減低了工資性收入總額。

2.農民消費預期不穩定

近年來,農村居民福利性保障嚴重缺乏進一步強化了農民預期收入的負沖擊 效應。盡管國家在農村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福利性消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錯似乎,例如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推進新型合作醫療,實施商業性養老保險,但由于實施力度不夠,配套措施跟不上、宣傳不到位等諸多因素影響,農村中始終存在著嚴重的社會保障水平低、覆蓋面窄的問題,農村居民在生、老、病、痛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還要大量承擔費用,因此在這方面的預防性儲蓄動機一直較為強烈。根據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的近期對農村居民消費傾向的一項調查顯示:農村居民未來消費支出中,有 65.85%的農戶選擇以教育消費為主,有24.6%的農戶選擇以醫療消費為主,也就是說在預期收入沒有保障、預期支出沒有明顯減少的情況下,農民不可能把非常有限的收入過多用于消費,除了維持基本生活支出外,剩余的錢也只能盡量存起來以備急需。

3.農村消費信貸金融支持體系不完善

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核心,有效運轉的農村金融體系通過恰當的金融制度和產品安排可以平滑農村居民自身和內部之間的即期和跨期消費,從而達到促進消費的目的,但由于當前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客觀上造成了農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農村消費需求的擴大。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較低,截止 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機構的網點數為 12-4萬個,比2004年減少 9811個,與此同時,由于沒有及時對整個金融體系進行必要的調整,致使在縣級以下地區出現了金融服務真空,部分地區的農民不能享受金融服務;二是現有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縣及縣以下的農村金融機構在消費信貸方面的貸款種類少、放貸額度小,同時在發放貸款時限制條件苛刻、手續繁瑣,令農民感覺申請困難;三是國家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部門之間欠協調,影響消費貸款業務的拓展。

4.農村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一是目前大多數農村尚未建立完善的 現代化流通體系,專門的售后服務機構基本上還沒有,目前活躍于農村市場的主要是一些小規模的個體工商業戶;二是農村中消費品的質量問題也不容忽視。在農村中由于缺乏對消費品的質量監督,大量劣質產品擁入農村市場,劣質商品流通、亂漲價、欺行霸市等問題 比較突出,農民消 費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深受這些劣質消費品的危害,農業部近期有關抽查表明。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339家企業的49種面向農村市場的產品。抽樣合格率僅為40.6%,使農民的消費積極性嚴重受挫。三是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全國仍有較多的村行政村不通公路,農民安全用水、足量用水仍面臨困難。此外,不少地區農村電網不僅存在老舊、電壓不穩的問題的農戶對家電需求處于“買得起但用不好、用不起”的窘境,抑制了農村市場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升級。

三 、擴大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的現實選擇

1.提高農民收人水平,夯實農民消費的基礎

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正在穩步推進,各種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不斷向農村聚集,因此,要充分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一是中央財政要繼續增加對農村居民收入的直接支持和補貼,提高農村轉移性收人在收入中的比重。二是要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提高農民的資產性收入。推動農地承包權的物權化改革,進一步明確耕地承包權的產權屬性,加快農村土地要素的市場流轉,改善農地征用的補償標準形成機制,推動農村居民宅基地和房屋以及耕地承包權的市場化流轉,從制度上構建農村居民土地和房屋等資產性收入的實現形式。三是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提供農民的務農收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效益。四是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不斷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要以城鄉統籌發展為契機,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力度,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改善農民工待遇,出臺優惠政策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2.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減少農民消費的不確定性

只有通過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減輕農村居民對惟一來自農地耕種的保障功能性收入的依賴,財政降低農村居民未來生活和福利預期的不確定性,促使廣大農村居民將預防性儲蓄轉化為巨大的短期消費能力。為此,一是要加快農村醫療制度改革步伐,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在農民自愿前提下,在全市范圍內逐步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農民“無錢治病、小病拖、大病等”實際困難和因病致貧問題;二是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示范和帶動效應,并堅持“強制投保為主,自愿投保為輔”的養老保險原則,真正實現農民老有所養的政策 目的;三是要要在全面徹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減免貧困家庭學生高中教育階段學雜費,提高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補貼額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3.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增強農民消費的可及性

一是要充分發揮現有農村金融的支持功能。引導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調整市場定位,發揮人才、技術優勢,積極拓展業務范圍,加快完善郵政儲蓄銀行功能 建設,鼓勵和允許條件成熟的地區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外資以及有組織的民間借貸,在法律框架內開展服務,直接發展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組織。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機構種類。應適度放寬農村金融的準入標準,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逐步消除農村金融市場的進入壁壘,繼續允許成本低廉、開展簡單業務、能夠維持 微利的各類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在可能的范圍內允許和扶持其他形式的金融組織發展,大力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成立消費金融公 司機構。三是積極進行農村消費信貸產品 創新,可在小額信貸的基礎上,對貸款的 期限、價格、擔保抵押等方面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積極探索訂單質押、五方聯保等方式的消費貸款業務,調整農貸的額度和期限,適度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增強農村小額信貸的適用性,進一步拓展農村消費信貸領域,以更貼近農民消費的實際設立農村消費需求。四是不斷完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強化以“信用縣”、“信用村鎮”、“信用戶”為重點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規范農戶信用等級評審和貸款證使用制度,健全農村信用約束和失信懲罰機制。

4.加強農村消費外部環境建設,提高農民消費的便利性

一是要應建立、健全農村市場的商業網點。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契機,引入連鎖經營等現代營銷方式,利用連鎖網絡為農村市場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加快推進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農村中現有的商業、供銷部門要適應農村市場的變化,改變經營觀念,不斷提供適應農民生產和生活新需要的各種適銷對路產品,以進一步滿足農民的消費需要。二是要加強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在農民中樹立維權意識,依法嚴懲制假售假活動。凈化農村消費市場。徹底改變農村消費“不方便 ,不安全和不實惠”的現狀。三是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利用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利機遇統籌安排,合理規劃,加大對農村水、電、路以及通訊設施的投入力度,鼓勵農民集資、參股等,多方籌集資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整合現有信息資源,采用電腦、電視、電話等多種信息傳播手段,建立為農民消費提供服務的信息平臺,促進農村居民將潛在的購買力轉化為現實購買力。當前積極財政政策在農村的投資重點應轉向改水、改廁和環境治理,在農村提倡使用清潔能源,鼓勵農民美化村莊環境,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拉動農民消費升級。

注 釋 :

[1]國家統計局.2009中國統計摘要[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安彀。張青.擴大農村消費的總體思路與政策建議.經濟管理與研究.20O7(8)

[3]課題組.對四川十個地區農村消費情況的調查分析.

[4]程國強.力解擴大農村消費迷局中國報道.2009(5)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房愛卿.我國消費需求發展趨勢和消費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3]朱信凱.中國農村消費市場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8(10)

[4]農業部課題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