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論農村環境治理現狀、主要問題及對策分析

石子偉

論文摘要農村環境問題是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總結農村環境問題,分析原因,探索適當的解決途徑是建設新農村必由途徑。

論文關鍵詞農村環境治理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一些地方環境污染不斷加重,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農村環境治理問題,日益上升為“三農”問題的新焦點。

一、農村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導致面源污染加劇。種植、養殖規模擴大,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量也隨之劇增,多種農作物由零星種植發展到規模種植,由自然半自然狀態發展到精耕細作;規模化畜禽水產養殖全面提速,畜禽糞便排泄量成倍增長。據統計,農村化肥年施用量4700多萬噸,農藥年施用量130多萬噸,農膜年殘留量45萬噸,養殖業、加工業年畜禽糞便排放總量25億噸。國內大約有2300萬家鄉鎮企業,其中制磚、水泥、鑄造、煉焦四個行業能耗占整個鄉鎮企業能耗的56%,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的1/6。以上數字說明,當前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加劇了農村面源污染,加大了土壤有毒物質的積累和河流水質的污染。 2.農村基層環保機構不健全。目前,城市環保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能向農村延伸有限,而農村基層環保機構或有或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環保工作管理的缺位。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統計,截止2008年底,全國共有鄉鎮34301個。2010年,全國有鄉鎮環保系統機構1892個,工作人員7154人。環保機構和人員編制總體狀況緊缺。城市環保部門只能主要針對大中城市環境、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污染治理工作進行監管,根本無暇顧及數量多、范圍廣的小城鎮和農村環保工作。鄉鎮一級環保所機構建立不完善,農村環境污染的整治和農村環境的管理工作缺少基層主抓機構,很難開拓農村環保工作發展之路,無法有效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質量。 3.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農村環保資金投入明顯不足,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環保投入要達到GDP的1.5%,要使環境改善則須達到GDP的2.5%。而目前農村的環保投入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與環境的保持與改善要求的投入標準差距更大。由于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農村整體環保基礎設施薄弱狀態改善進程不快。農村生產生活垃圾、污水和廢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形勢發展的要求。農村污水治理普及率還不高,村莊垃圾日常清運的環衛設施還沒有全面普及建成到位,農村中小型工業企業大多沒有污水、廢棄物處理設施。

二、制約農村環境整治的原因

目前農村環保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既有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法規不健全等客觀和歷史原因,也有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措施不扎實、資金投入不充足等主觀和現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部分農村基層干部對農村環保認識不到位。不少人在污染防治工作上存在重工業輕農業、重城市輕農村的思想。一些人對農村環保工作在思想上存在畏難情緒,認為農村面積廣闊、村民居住零散,建設農村環保體系很難。還有人認為農民素質普遍較低,組織發動難度大。在這些錯誤認識的主導下,一些農村鄉鎮一味強求經濟效益,盲目建設、引進污染嚴重的生產企業。有的一味追求政績工程,而對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重視不夠,投入不多。 2.農村居民環保主體意識普遍不濃厚。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生活方式并沒有隨之發生根本改變。農村居民文化水平和素質總體較低,對環境危害的源頭和危害程度往往認識不清,比較看重眼前有形的經濟利益,而忽視潛在的環境危害。 3.農村環保法規體系不夠健全。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行政關系的行政法律規范性質的農村環保法律法規不多,在一些農村環境領域還存在立法空白。現行的一些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也已不能適應農村環保發展的需要。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所代替。農村干部群眾,政策性意識濃厚、法律性意識較淡薄,致使許多法律法規在農村實施過程中給予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則性、實踐性、靈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范性、穩定性,造成農村市場經濟法治建設障礙重重。 4.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科技研究應用滯后。一方面,農業項目效益比較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關注和參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熱情不高。另一方面,農藥、化肥施用不科學。同時,農民接受、應用農業科技不積極、不廣泛。大部分農民僅憑過時經驗盲目耕種,不僅投入大收益小,而且還使土壤結構受到破壞、土地生產力下降和病、蟲、草抗藥性增強,進一步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相對城市的環境污染而言,農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圍、污染程度、污染物質及其危害性都具有不確定性,農業的面源污染不像點源污染那樣直觀,治理難度相當大。清醒認識當前農村環保形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加大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力度,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加大基層環保隊伍建設力度,是農村環境治理的有效途徑。 1.加強農村環保宣傳,積極引導村民人人參與。農村環保離不開農村廣大干部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做好農村環保工作必須充分發揮農村居民主體作用。(1)廣泛開展宣傳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方式,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科技普及教育,清除農村干部群眾在思想上存在的模糊觀念和認識誤區,不斷增強環保憂患意識,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農村環保防治自覺性和積極性。(2)積極倡導文明生活風尚。積極倡導農民群眾自覺摒棄不注意愛護環境衛生習俗、風氣,逐漸養成良好、文明的日常生活衛生習慣。(3)號召農村黨員干部當好環保帶頭人。組織、發動農村黨員干部在環保工作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當好環境保護的宣傳員、示范員,堅決抵制和糾正各種損害環保行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身邊村民積極投入農村環保工作。

2.立足長遠持續發展,科學制定農村環保區域規劃。以保護植被、水系和耕地為主旨,立足于現有自然資源條件,按照地勢地貌類型,科學制定農村環境保護總體規劃。(1)整合環保、農業、林業、建設、水利等部門力量,立足保障國土生態安全和維護自然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指導鄉鎮、村莊的規劃和建設。(2)推動縣區、鄉鎮編制農村環境整治總體規劃。各地各級根據本地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人口數量和小城鎮、農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制定農村環境整治總體規劃。 3.增加農村環保投入,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資金投入是搞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必要條件。(1)各地各級財政部門應優先確保農村環保必需經費支出,不斷加大對農村環境建設的投入。(2)積極創新投入機制,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和支持金融部門、社會團體、工商企業等社會力量加大向農村環境建設投入。(3)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在農村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引導農村先富起來的能人、民營企業家積極向農村環境整治提供捐助,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加義務勞動,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4)結合“農村改廁項目”、“農村清潔工程”、“農村沼氣工程”等項目,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補助。注重整合各類資源,不斷改善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把資金重點投入改善提高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工業廢水無害化處理及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能力。 4.大力開展科技攻關,引導農民科學生產。(1)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推廣,加快研究和大力推廣污染土地的治理和修復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等。(2)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生產模式,倡導和推行生態農業,堅持實施農業清潔生產,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田水微循環利用等新型生產模式。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和畜禽、水產養殖飼料。(3)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的力度,搞好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4)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及時全面反映污染治理進展情況和效果,為農村基層組織和廣大農民群眾提供科學、具體、準確的信息。(5)在重點保護區域和生態環境脆弱、敏感區建立一定梯度的檢測站,隨時隨地對農業面源污染情況進行監測,并將監測信息公之于眾,接受廣大農民群眾的咨詢和監督。 5.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加強日常管理力度。盡快建立健全農村鄉鎮環保機構,加快建立鄉鎮一級環保所,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污染的整治和農村環境的管理工作。(1)建立長效環境管理制度。建立實施清潔生產促進制度、農業環保責任制度、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和獸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戶集、村收、鄉鎮運、縣區處理”機制和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管理制度。抓緊制定出臺“以獎代補”的考核辦法,推進農村環保工作落實。(2)提高農村自身環境管理能力。從鄉鎮、行政村到自然村,設立專兼職的環境監督人員,對農村環境進行全方位日常監督。組織各村莊制定村民衛生守則,并對已有的村規民約進行補充完善,把保護環境的相關內容寫入村規民約。(3)著力加強農村環保執法力度。加強農村環保執法隊伍素質建設,強化提高農村環保執法人員執法能力和水平。充分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的手段,著力清除目前部分農村企業在意識上存在“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對未按規定履行“環評”報批手續而先建的項目,一律責令停止建設;對屢遭投訴超標排放污染物,嚴重污染河流和水源區的企業,堅決予以依法嚴肅處理。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