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教學設計中課程資源的優化和整合
曾皓
: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效果”,這是新一輪課改的目標之一,也是我們在教學中的追求。
現在我以《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節為例,探討歷史課程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優化和整合,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一、教學目標的優化和整合
首先,知識與技能進行優化和整合。把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失敗作為一個整體講解,八國聯軍侵華作為其中一部分,而把《辛丑條約》安排在下一節,從而達到教材內容的整合。通過對前面知識的總結認識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學生到圖書館、上網查資料理解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并能加以評價。通過閱讀教材整理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認識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了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基本史實。多角度評價義和團運動。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知識與技能相結合。
其次,過程與方法進行優化和整合。用閱讀法來概括義和團運動的基本概況,師生用談話法理清義和團與清政府的關系。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異同點、比較戊戌變法與義和團的不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課堂的容量,當堂訓練,學、問、討論相結合。
再次,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優化和整合。通過對義和團抗擊帝國主義的戰斗和義和團運動歷史作用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從義和團運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使學進一步產生認識:農民階級不可能完成反帝斗爭任務。寓情于理,使學生既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又受到唯物史觀的教育。
二、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整合
課前布置:結合預習提綱閱讀教材,了解基本內容,掌握基本知識結構。充分利用圖書館及信息技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查資料,收集資料體驗學習的過程,學會學習,對歷史教學具有積極作用。
導入新課:出示圖片“上海圣依納爵教堂”“法國天主教會上海教區的外籍嬤嬤在郊外民船中傳教”,利用圖片發揮學生的感知能力以更好的理解歷史。
講授新課:學生依提綱講解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發展、失敗;八國聯軍侵華概況。知識不清的由師生共同補充完整。既體現了教材的中心地位,又體現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使學生體會學習的過程,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做到學生自己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教師起引導的作用,使新課學習重新整合基礎上實現最優化。
新課小結:結合義和團運動發生的原因來看帝國主義利用宗教對中國侵略,中國人民反教會的斗爭,實際上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斗爭,以此認識義和團運動的正義性,做到知識與技能相統一。
知識檢測:通過做習題(略);
研究性課題:史學界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觀點不一,結合這節課的內容和你所看到的資料,談談你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是什么?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反思:(略)
三、板書設計的優化和整合
通過結構性板書設計,使學生理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脈絡及結果,做到知識的結構化,形象化。
這節課充分利用和開發了歷史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使課前布置、導入新課、講授新課、新課小結、知識檢測、研究性課題、教學反思優化整合形成一個整體。在教學程序中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的優化和整合。做到以教材為知識中心,講練結合、學練結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一輪課改的課程本位,教師是整個課程資源優化整合的設計者、執行者,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在這里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和程度,同時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制作歷史課件、展示歷史資料,使學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歷史,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從而使本節課教學取得良好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