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看書學習能力
陳義平
學會學習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但長期以來的傳統教學模式制約了學生的發展,也束縛了老師的手腳。目前,課改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過去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成為會學習的人。因此,對高中歷史老師而言,要達到課改的要求,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方法,顯得十分重要而緊迫。
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感覺到,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念,學生記。學生始終是被動接受,所以直到畢業,學生對歷史學習沒有興趣,歷史成績也難以提高。
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起主導作用的卻是老師??梢哉f老師怎么教,學生便怎樣學。而許多老師教學的理念是傳授知識為主,一談到能力就感到無從下手,這就直接導致在教法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目前的填鴨式教學,盡管現在一些學校注意到這一點,開始進行探究式學習,由于老師指導不具體,也導致效果不甚理想。在從事了高中歷史教學工作十多年中,我逐漸從教學中領悟到一些東西,那就是歷史教學需要一場革命,即由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型轉變。但能力培養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具體的訓練。就歷史教學而言,要使學會學習,提高學習能力,我個人認為首先就要讓學生學會看書。
教材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源泉,教材的章、節、小目就是歷史主干和經脈。讓學生自己學會看書,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用腦去讀。
下面就從如何指導學生看書學習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要求學生學會瀏覽教材章節標題。
一、標題就是課文的題眼
通過瀏覽標題你就知道了本節課在寫什么要學習什么。而后就大體思考本節課的學習方向,如某一朝代的興衰,大體會以朝代建立、統治措施及效果、滅亡等去考慮。
了解每一節下的小標題。
二、每一個小標題實際就是提出某個具體的問題
圍繞每一個小標題,歸納知識,形成條理。首先讓學生迅速瀏覽小目的教材內容,明確本部分時間、空間等主要歷史要素,找出主要歷史過程或主要史實表現,重要的認識或結論。然后做出初步的歸納和整理,提煉形成本小目的主題或中心問題。如中國古代史課本中《元朝的統治》一節,其中第一個小目〈蒙古的興起〉,學生在閱讀教材后,就可提煉出本目的主題即“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汗國”,而后可在本問題下整理出其發展的幾個表現。
三、從整體上構建出本節教材內容的結構線索
在提煉出每一個小目的主題后,再進一步從整體上梳理出本節教材內容的內在結構和線索。如《元朝的統治》一節就是循著蒙古興起(統一、建國、擴張)、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統一、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一主線展開的。
四、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分析認識重點概念和歷史問題
仍以《元朝的統治》一節中〈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小目為例說明。本小目中心可從小目標題得出,我們可以把標題分為兩部分,即統一的發展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其中統一的發展主要是從疆域和統治方面,引導學生認識西藏臺灣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以及對地方的行政區劃管理上的行省制度;再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即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很明顯又可分為國內民族融合和中外民族融合,其途徑是民族遷徙。再從國內民族遷徙來看,又可看出是按遷徙方向敘述的。經過這么一番分析,我想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會加強。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不是一句口號。老師要想辦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再經常指導并進行訓練使形成習慣,學生的學生能力定會有所提高,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