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析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張榮娟

[論文摘要]本文從歷史文化遺產含義出發,分析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重要意義;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建議。旨在呼吁全民族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論文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

一、歷史文化遺產的界定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存環境所受到污染與損害已經觸目驚心。人類的生存環境,除了直接面臨著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的威脅外,還存在著與此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科技等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作為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旅游與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與此相對應的以商業經濟利益為驅動力的旅游資源開發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以致旅游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世人普遍關注的焦點。

為了使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于1972年倡導并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遺產名錄》。根據公約規定締約國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產中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后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并列人《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稱為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種類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屬于以下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筑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是古代的東西,是經歷了百千萬年而至今仍在的東西,是沒有備份,獨一無二的。正是這獨特性和唯一性決定了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以保護為主。

我國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于次年開始申報世界遺產。1999年lO月29日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至2008年7月,我國已有37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5項,自然遺產7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1項,成為了全世界共有的財產。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正在申報和未提級申報的歷史文化遺產,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典型的歷史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特點,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睞,成為寶貴的人文旅游資源,同樣需要我們進行保護。

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

歷史文化遺產是千百年悠久歷史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體。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云南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后被評為世界遺產。這個地方得到了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反之,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有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或民族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從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歷史遺存豐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人類發展歷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2.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意義。在歷史科學研究進程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古建筑、構筑物等有很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我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建于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 18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橋高7.23米,1400年的歷史,趙州橋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所以它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跨徑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此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奇跡,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誠然,也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人們還不清楚其科學原理,需要我們去探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發展旅游經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正是這些人類前進中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尤其是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對之加強保護,有利于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歷史文化遺產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

旅游活動的客體是旅游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經濟的發展,要依托于旅游資源,除大自然賦予的自然旅游資源外,更離不開人文旅游資源。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中國人,更讓外國人向往,這些都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游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獲得相關歷史知識的重要場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馬俑及眾多明清皇家陵寢等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小小的周莊,年旅游收入達2億元。可見,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旅游的客體就會存在。

(2)用經濟價值去直觀地表現人類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發展旅游經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旅游業所帶來的收益不斷提高,旅游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增長。我國人文歷史文化旅游的潛力很大。保護好這部分旅游資源,能更快地發展旅游經濟。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能提升旅游資產的價值,可持續發展旅游經濟。歷史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也是旅游資產。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旅游資產價值。歷史文化遺產是全國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于供世人觀賞、研究與利用,所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得好的地方,旅游業就發展得好,旅游資產價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平遙古城、周莊古鎮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得好,其旅游資產價值提升的快,有利于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能帶動本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

4.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發展的。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激情、奮勇向上的民族,有著豐富燦爛的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和激勵力,中國擁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3O項,居世界領先地位。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對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對于提高國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強民族自尊,激發愛國主義熱情,提高國家文化形象,豐富世界文化寶庫都有極大作用。文化是進步的動力,是歷史的積淀。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留存并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全球《2l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造福子孫后代。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被重視。在多年的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由于文化價值觀的不斷變化,很多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上世紀幾次大規模建設,使許多傳統歷史文化遺產遭到摧殘和破壞,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加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也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展不利,存在很多問題。

三、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難達共識。雖然社會總體上

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和保護意義的認識不斷提升,但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人群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存在差異,導致認識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銳對立。如在城市建設中對一些古跡遺址的去留問題上,在一些已經消失的歷史文化景觀要不要新建的問題上意見相左。這種狀況導致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因為缺乏共識而難以處理。

2.歷史文化遺產家底不清。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碰到歷史文化遺產時,講不清道不明,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本沒有調查、登記,更談不上公布文保單位及對其進行合理規劃。 3.“建設性破壞”現象嚴重,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處理不當。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少地區只顧單純的經濟開發,只顧規模的擴張,而忽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被毀程度令人堪憂。尤其在一些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許多歷史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筑遭到破壞。襄樊宋城墻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遵義會議會址周圍的歷史建筑一拆而光。城市要發展,舊城要更新,勢必要拆遷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歷史使用價值的老建筑。時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樣協調好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我們不能為了開發商的需要,為了出賣土地,籌集資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歷史意義的遺跡毀掉。

有的地方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片面追求旅游經濟效益,造成歷史文化遺產嚴重破壞。一是為了迎合旅游熱,不惜以拆毀傳統歷史街區為代價,而后又制造出了乃至異地開發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淪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執法不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多管齊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為什么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許多地區領導,甚至最基層的領導一句話就能化為烏有。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管理,而是權大于法。

5.保護資金的匱乏,專業人才、技術的匱缺,直接影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由于沒有專項的保護資金,許多歷史文化遺產處于自然消亡狀態。尤其是貧困地區,文物專業干部僅一、二個人,連日常開支都很難保證。缺少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保護人才隊伍,同時缺少過硬的保護技術,何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呢?

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1.積極宣傳,更新觀念,加強全民保護意識。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各級政府和每個市民的神圣職責。政府要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同時要廣泛發動群眾,讓每個公民都能自覺珍惜愛護文物,并且要加強輿論監督,有了群眾支持和輿論支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有了強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2.提高全民素質與法律保護并行。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長城旅游剛剛興起時,各個長城景區普遍遭遇了一次“毀容”高峰。從八達嶺甕城西門登上長城,分別沿南北兩側依山而上的長城邊走邊觀察,看到這段3000多米的長城上,凡游人伸手能及之處,幾乎都被刻上了各種各樣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鮮文,以及難以辨認的字詞,刻得密密麻麻。這些字不僅破壞了長城的歷史面貌,有的字深達半厘米,已傷及墻體。長城乃中華民族的象征,此舉嚴重破壞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國長城學會與八達嶺長城管理委員會聯合發起的去除長城墻體字跡方案征集活動,消息公布后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紛紛為長城保護獻計獻策。近十多年來,隨著游客素質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強,刻字破壞行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遺產不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規來保護,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來保護。對于嚴重損毀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應規定為犯罪,應給予刑事處理。

3.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系,保護是前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旅游資源開發,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離不開的客體。一旦被破壞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談不上長遠的開發和利用。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絕不能對開發急功近利。在保護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國家相應的保護法規之外,還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與自身環境、條件相符合的辦法。多借鑒浙江蘭溪的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還可以對實物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實施限人限時地開放參觀,西藏布達拉宮就是這樣的。甚至可以不對外開放,只對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開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一種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這些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會日益增加。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要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不斷升值的資本,要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即使當下受條件所限無法立即進行開發,也要積極予以保護,可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適當的時候,再將其寶貴的文化價值予以轉換。

4.摸清家底,搞好保護規劃。去中原地區旅游,當地人會自豪的對你說:“你拿把鍬,隨意挖幾下,就有可能發現寶貝”。雖然是笑談,但還能反映出因文化積淀深厚,本地人引以為豪的心態。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提示我們對祖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要心中有數,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于規劃和保護。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應積極修整并恢復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環境。但要處理好個性文化與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關系。現在有些歷史文化名城,商業氛圍越來越濃,而文化氛圍卻日益淡化。麗江古城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古城保護得不錯,但古城內一個商店接一個商店,文化氛圍不濃,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這是令人遺憾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護城市的全部,它的保護范圍、內容與要求要通過城市規劃來細致確定。關鍵在于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關系,新舊建筑之間在風格、色調上相協調,使整體格局達到和諧,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嚴格控制文化遺產保護區、歷史街區內的空間過量的不適當的經濟開發、旅游開發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點建設。

改善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缺乏妥善協調。在保護文化遺產中平遙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護規劃;第二,實施古城居民搬遷工程;第三,全面加強古城基礎設施建設等,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5.借鑒國外先進保護經驗,加強保護進程。借鑒國外“保護古城,建設新城”的成功經驗,把有價值的傳統街、巷和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再另外開發新區,避免城市化進程中“建設性的破壞”。對該保護的傳統街區則進行環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內配套設施,改善人們的居住質量,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品質的需求。

6.加強資金投入。國家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于歷史文化遺產中名城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遭受地震時,國際上也給了相當數量的捐助。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資金是缺口,國際、國家支援能力勢必有限,這就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好遺產本身,從旅游收入中拿出相當部分,加強自養,爭取良性循環。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