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權高層基礎演變
佚名
唐朝的興起在中國歷史上可算一件大事,其衰敗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它背后的原因,有許多的解釋,但究竟是什么原因?恐怕,即使把所有的解說羅列出來也未必能令人信服。這樣的問題,如同李約瑟之謎,非常宏大、復雜,但卻很吸引人。此文試圖以皇權的高層基礎為線索,把“興”和“衰”視為一體考慮,原本有違以小見大的原則,但目前實在沒有做“小”的能力(如材料搜集能力太弱,支持不住一些想法),掙扎多次,只好如此,還望各位不吝指正。
此文以承認陳寅恪先生的“關中本位、關隴集團”等概念為前提。
唐朝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關中、關東的豪杰,或者說,唐初的政權基礎主要是關隴集團和山東豪族。
首先來看一下關隴地區的人才結構?!霸S多事實證明,住在邊區,不斷遭受攻擊的人民,常是比住在內地更安全地方的人民,易于更輝煌的發展” 。誠然,關中地區歷來是華夷混雜之地,從人才角度來說,利于產生良將。經歷魏晉北朝的長期整合,這個地區已經具備了一統天下的新興銳氣,再經隋朝的發展,這個地區的人才結構更趨向合理“王朝雖有更迭,社會卻能初告安謐。這對于人物的成長是會有一定影響的。尤其是當隋文帝滅陳之后,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局面,太行山東和長江中下游原來齊陳故地的人物,陸續西來,卜地定居,為后來唐初人物的增多,奠立了若干基礎 ”。這樣,這里不僅有攻城掠地的良將,更具備了運籌帷幄的謀士,可謂文武雙全,而且,這也是全國最為富庶的地方之一。所以它確實是帝王之基,這一點,從李氏起兵后急急入關和李密給楊玄感上的上策得以證明。
現在很有必要來看一下關隴集團這個概念及其相關概念。“有唐一代二三百年間其統治階級之變遷升降,即是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所鳩合集團之興衰極其分化。蓋宇文泰當日融治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創霸業;而隋唐繼其遺產,又擴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來此關隴集團中人物,所謂八大柱國即其代表也。當李唐初期此集團之力量猶未衰損,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于同一之系統及階級……至于武zhao,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來此關隴集團之內,因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破壞此傳統集團之工作,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制等皆是也……至玄宗尤稱李唐盛世,然其祖母開始破壞關隴集團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矣” 。當然,對于此觀點,也有許多人持謹慎態度,如“至遲在隋煬帝是已不復執行關中本位政策,前此之關隴集團開始解體,進入唐初在高祖太宗時此集團更不復存在” 、“陳先生提出關隴集團這個概念,對中古史研究很有貢獻,他的治學長處在于能提出一個深具啟發性的大見解,但往往過分強調新見解而走偏鋒,自是他的短處” 。但如前所述,本文承認陳先生的關隴集團等概念。從陳先生的論述中可以概括出關隴集團的兩條基本標準,1.“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不過,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但有提及之處,所以不得不談。
山東方面,文化水平較高的那些大家氏族,在經歷長期的戰亂和少數民族的沖突后,也漸漸失去了昔日優越的條件,雖然在婚媾上竭力保持其血統的純潔性,可惜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的政治勢力作后盾,可說是逐漸走下坡路。其中自然有一些不甘心的人,乘天下大亂,支持不同起事者,在這種狀況下,李唐周圍也團結了一些關東豪杰,不過,在掃蕩群雄的過程中,他們的作用不是很顯著。“山東人對李唐皇室素無好感,對于太宗尤多嫌忌,而山東地區實為建都關中的李唐皇室經濟上的生命線” 。而且,在竇建德起義和劉黑闥的反抗中,山東人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不過,這里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有一些差別,是指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由以上的分析可得,在唐掃定天下的過程中,其政權的最堅實基礎是關隴,這個基礎保證了唐的興起!
而這個變化首先是表現在帝位之爭上。秦王李世民征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周圍也團結起一大批人,多是功勛顯著的猛將,與秦王有一致的利益。但太子建成因名正言順,周圍也有許多謀臣,不過,這些人比較雜,大部分都不是關隴中人,利益上與關隴重將有一定沖突。顧而雙方的斗爭越來越激烈,最終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表面上是兩人之爭,實則是政權基礎中的兩個系統間的較量。“大抵李建成以李世民手下重要將領為收買對象,結果殊難有成,李世民則更為詭秘,著重收買李建成手下的次要人物,因為這些人既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無足輕重的,所以一方面容易達到收買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夠發揮內奸的作用” 。而玄武門之變的直接促發因素就是要調動秦王身邊的猛將去抗擊突厥,對于一般將軍而言,完全沒有必要多管這種皇帝自家的事,因為那是極其危險的,但秦王周圍的人卻比他還急,除了秦王個人的人格魅力之外,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建成若成為皇帝,則那些關隴集團中人的利益必然受到威脅。此外,山東的許多豪族都是支持建成而反對世民的,他們在朝中多是文臣而非武將,兩者之間有很大的矛盾。
玄武門之變后,王朝的政權基礎有了首次大的變化。
“在太宗取得政權之后,他和秦王府屬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這些人會很容易依仗他們的功勛和他們與太宗的親密關系,把太宗包圍起來,壟斷大權,把持朝政……” 。歷來馬上得來天下的帝王,都要面對削功臣的困境,昔日的功臣,現在成了最大的障礙。太宗既不能完全放棄之,也不能受其左右。所以,他必需擴大其政權基礎,尋求新的力量,既支持他,又牽制舊部?!疤嵊盟麄儯|宮府屬),可起牽制秦王府屬的作用,使太宗擺脫秦府舊屬的包圍,……玄武門事變后,建成余黨滿懷疑懼,他們既為太宗所用,則政治上的不穩局面自然消失” 。自此,唐王朝的政權基礎大大的擴廣了,開始向全國各地招攬人才,以獲得更廣泛的認可和支持,并大量利用文人進行帝國的管理,保證了行政的效率“唐代的官僚隊伍由流內官、流外官、雜官組成。……流外官、雜官處于官僚機構的底層,負責一般的行政事務……盛唐時期,官吏定員約三十七萬名,其中95%是吏,……余下的5%是少數的流內官即真正的官,” 王朝的興盛,離不開這些官員的有效管理,而他們也成了支持王朝政權的外圍基礎,當然也有一些人進入了政權的核心,不過他們沒有構成穩定的集團,只能說是散兵游勇,縱然攀上富貴,最后成為其中一員。他們距離皇權最近,最能左右王朝的命脈,一旦他們之間、他們與皇權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勢必使皇朝從內部瓦解!而只要他們能平衡,則會令帝國越來越強大。而為了平衡之,聰明的皇帝總是不斷提拔一些新人,注入新血液,平衡力量對比,使皇權高高在上。太宗雖然大力提拔各地新人,但也十分注意保持關中的突出地位,“在官員的調遣、任用上,也重內輕外,重視中央官員而忽視地方官員。將各地有統治才干的士人集中京師,便于駕御……?!?正因為這樣,唐初形成了一種重內而輕外的官場風尚。
軍隊方面,大量吸收中小地主,以軍功為誘惑,從外圍團結了許多力量,擴大了政權的武力支持?!皡⒓訉ν庾鲬鸪蔀橹行〉刂骱透辉^r民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 。
但從核心部分看,帝國的武力主要還是靠關隴集團,只要沒對皇權構成最大威脅,他們始終是皇權最重要的高層支柱——對內維護秩序,對外保證皇帝在尊嚴。如羈縻政策,“羈縻政策,就是不改變被征服民族的生產方式、風俗習慣,任命他們為的貴族為羈縻州府的都督史,繼續直接統治本民族” ,在唐朝早期是極為有效的一種管理方式,單到了中后期,卻成了極大的威脅,何也?就是因為早期關隴集團有強大的威懾力,而后來皇帝失去了這個最重要的基礎,在也無法保證其尊嚴。同樣的例子還有,……“安史之亂的精兵是城旁,平安史之亂主要仰賴城旁,唐朝前期開疆拓土征行也是城旁,可見城旁是大唐軍事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從這一角度說,城旁不但與邊兵共同維系了大唐帝國赫赫軍威,而且是唐前期軍事戰爭中的主要戰斗力量?!?在府兵制尚未廢除時,皇帝有穩定的軍事支持,身邊有關隴為首的武力保護,而廢除之后,就沒有穩定的武力基礎,即使建立起一些中央軍隊,一方面不足以震懾地方,另一方面,皇帝也往往無法控制之,反成了太監的政治資本。“府兵制是西魏北周時宇文泰按鮮卑部落軍事制形式改造的一種兵制。這種軍制有兩個特點:一是將兵農、耕戰合一,節約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在經費困難的局面下,能保持龐大的兵力;二是軍權掌握在最高統治核心手里,防止分裂、叛亂?!?唐初實行的府兵制,把全國軍力的三分之二部署在關中,確保了關中對全國的威懾力,從軍事上保證了關中的“本位”。
從皇位繼承和皇室成員婚姻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發現大唐政權基礎的變化。在封建帝國正常的狀態下,都是儲君繼位,在非正常狀態下,繼位往往受到外戚、宦官、軍隊的影響,而在這種情況下,皇權已經極其不穩定了?!皬奶铺诘教泼C宗的七位皇帝,全是借宮廷事變登上儲位后大位的;而后期字唐穆宗到唐昭宗的七位皇帝, 以宦官所立者七君,” 早期的李唐皇室在婚媾上保持與關隴的密切關系,兩者可以說是一體不分的,可以說,外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關隴集團,使李唐皇室成為一個集政治、血緣、族望、軍事、一體的集合體,也因為如此,皇權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同時為了籠絡對其反感而有很大力量的山東豪門,太宗曾企圖與山東豪門聯姻,不料卻被拒絕?!疤铺谙霐U大最高統治集團和統治核心,具體措施主要是兩條,一是修訂氏族志,二是皇室與勛貴名臣聯姻……,”
“這樣,唐太宗原來審訂氏族,讓關隴貴族、山東氏族、江南氏族、代北虜姓互通婚姻,將這些集團聯結起來,共同擁戴皇室的目的不僅未能達到,反而使山東氏族的社會影響更為擴大?!?盡管兩度修訂氏族志都沒有達到目的,但對規范人們(普通百姓)的價值觀卻收到了意外的效果,使得政權獲得極其廣泛的社會認可。之后的皇室婚姻就比較分散,沒有集中在某個集團里,太子的立廢也極其頻繁,太子的權力被嚴格控制,惟恐對皇權構成威脅,這也反映了皇權在高層沒有具體的支持?!八逄苹饰焕^承與太子地位的變遷可以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隋代及唐代前期。這一時期……,同時,皇太子往往擁有較大的權力,甚至直接掌握部分武力,東宮成為國家的次要權力中心……,轉折時期是唐玄宗即位以后,即第二階段……因此,從唐玄宗開始,唐歷朝君主一反隋至唐初的作法,開始轉而削弱太子的權力與地位,以圖鞏固皇權和安定政局?!?/p>
武后以后,大力起用庶族地主,對舊有的關隴貴族則極力破壞,誠然,政權的較低的基礎是擴大了許多,大量的庶族地主參與到政權管理中,但高處卻是不勝寒,可依靠的基本只有家族、宦官。這種局面最大的后果就是軍隊沒有集中到皇帝手中或皇帝身邊,政權失去了最基本的支持,其他后果,如皇帝廢立、中央權威等也在軍隊叛亂后逐漸表現出來,由于高層的坍塌,繼之而來的是地方的混亂,整個帝國就進入了一種無序狀態,均田、府兵、羈縻等政策再也無法推行,官僚體系效率無法保證,腐敗已成必然,兼并陡的加速,社會上隨之出現大量流民,“破產流亡農民的出路不外三條:一是作地方的佃農,所謂“依托強豪,以為私屬”;二是聚眾起義,所謂“所在群盜,半是逃戶”,而投身軍隊則是第三條出路,這就是藩鎮武力的由來,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 。這些地方的變化最后又反作用于中央,突出表現為中央財政的困難,無法維持一支中央軍隊?!白辔模ㄖ於Y.《復佛寺奏》)云:“開元之間,率戶出兵,籍而為伍,春夏縱之家,以力耕稼,秋冬聚之將,以戒武事。如此則兵未始廢于家,農未嘗奪于兵,故開元之民力有余也。今天下常兵,不下百萬,皆衣食于平民,歲度其費,率中戶五僅能活一兵。如此則編戶不五百萬不足以給之,故陛下之民力不足也?!薄L安政府已經困于養兵了。因為困于養兵,于是引起藩鎮的割據?!?可見,很大程度上,藩鎮割據的出現是源于高層政權基礎的坍塌。而藩鎮局面一旦出現,必然要很長的歷史才能改變,如宋人尹源所說:“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唐不滅者,諸侯維之也?!?特別是邊防重鎮(如盧龍、魏博、成德),在抵御契丹等少數民族方面,甚至比統一的帝國還有力,因為這些軍鎮最重視的就是武力。至于中央,只是一種理論上有意義的。
總之,唐朝的輝煌不是一日建成的,其滅亡也非一日之功,皇權的高層基礎演變只是茫茫史料和猜想中的一條線索。
也許愛德華·吉本的一段話同樣值得我們去回味:“羅馬的衰敗可是過分雄偉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結果。繁榮使腐敗的條件趨與成熟;毀滅的原因隨著領土的擴張而不斷增加;一旦時機成熟,或者由于偶然事件抽去了認為的支撐,那無比龐大的機構便會由于無能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倒塌。它毀敗的過程再簡單明了不過了;我們應該感到奇怪的,不是羅馬帝國怎么會毀滅的,倒應該是,它怎么竟會存在得如此長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