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
唐代佛教影響下的長安城市生活—以佛教寺院為中心
摘要: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長安作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羅棋布,與佛教有關的活動更是豐富多彩,佛教寺院成為城市生活的舞臺,朝廷在這里舉行佛事活動,百姓僧眾在這里舉行節日慶典;同時佛教寺院也成為百姓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不論是僧人的俗講,還是廟會中的戲場,都對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風景優雅的寺院還是文人游樂、集會的場所。因此與佛教寺院有關的種種活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長安的城市生活,見證了長安文明,成為不可忽視的唐代佛教文化組成部分。 關鍵詞:唐代長安城、城市生活、佛教節日慶典、寺院活動 、 唐代佛教興盛,不僅帝王崇信佛教,廣大平民百姓也崇佛、信佛,佛教世俗化的傾向同時影響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京師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成為文化中心,佛教寺院星羅棋布,與這些佛教寺院有關的活動豐富多彩,顯示了佛教影響下長安城獨特的文化面貌,從而引人矚目。因此,對長安城佛教文化及其影響下的城市生活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星羅棋布的佛教寺院 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最初由宇文愷設計,基本上符合《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
淺論唐代詠史詩折射的開明意識
關鍵詞:唐代 詠史詩 開明意識 摘 要:唐代詠史詩是時代精神的載體。詩歌中無論是對儒家孔子的非議、對起義領袖的贊美,還是對個性女性的理解肯定,無不體現出創作群體的開明意識,閃爍著迷人的時代色彩。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清明和思想解放的時代。在時代精神的感召下,唐代詩人在對歷史題材的吟詠中,敢于非議儒家孔子,敢于歌頌起義領袖,敢于理解和肯定個性女性,體現出卓爾不群的膽識氣度和開明意識。 一、對儒學孔子相對尊崇而絕不迷信 唐代實行“尊崇儒術,兼容百家”的政策,故唐代文人能夠廣泛接受各家思想的影響而不迂執一端。在唐代即使非議孔子,批評儒家經典,統治者也絕不過問。歷史學家劉知幾編撰《史通》,指責孔子在刪定六經時,為尊者、親者、賢者諱,刻意隱瞞歷史真相,態度尖銳。{1}李商隱理直氣壯地為“不師孔氏”的元結辯護:“嗚呼!孔氏于道德仁義之外有何物?百千年賢圣相隨于途中耳!……孔子固圣矣,次山安在其必師之邪?”(《容州經略使元結文集后序》)一方面肯定孔子的賢圣,另一方面又指出對于孔子不必一味迷信。韓愈在《原道》中,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孟的“道統”繼承人自居,大聲呼吁排斥掃蕩佛老
關于言簡意豐:生命的大智慧——一組唐代小詩再解讀
唐詩是中國文學的瑰寶,而那些短小詩篇擁有最深遠的文學記憶。千百年來口口相傳,一些大家短詩成為經典流傳,少數權威教義被奉為圭臬,讀者被剝奪了應有的解讀權。散發東方智慧的唐短詩最獨特魅力正在于其多義性,詩歌的生命力源于讀者的再解讀,再品味。本文試作此方面的嘗試: (一)《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所謂春宵一刻值千金。春眠而不覺其曉,足見心之逍遙,了無掛礙,無案牘勞形,無俗務煩心。那么,是什么喚醒了詩人的耳朵?是晨鳥。“處處”二字點現了鳥的喧鬧,試想真是鳥語盈耳,這是天籟之聲。萬千鳥兒爭相交鳴,歡快熱鬧。鳥的鬧反襯了人的靜,鳥的歡唱凸顯了人的落寞與沉寂。于是,鳥的極樂之中已隱隱透出人的沉淪之哀了這是鳥的世界,它們才是這美好春晨的主角,人只是一個蝸居小室的旁觀者,只有靜靜聆聽的份兒,人便有了幾分被遺棄的恐慌。那么,在沉沉睡去的那個夜晚,天地間又發生了些什么?詩人只記得夜來入睡時風雨凄迷。即便現在被鳥兒喚醒,因久睡腦袋依然發沉,他搞不清楚。“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一種
對于唐代女裝風格在現代的繼承與發展
論文摘要:唐代婦女服裝是要我國服飾文化歷史上的一株奇葩,創造了中國服裝的黃金時代,在古今服飾文化歷史上影響深遠。它獨特的服裝風格——女子著男裝、胡服盛行、坦露肌膚以顯示女性人體美等,在現代女裝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論文關鍵詞:唐代服裝;現代;繼承;發展一、唐代獨特的女裝風格(一)坦露肌膚,展示人體美中國古代男子裸身往往被視為無禮,女子更不用說了,服飾是絕少透露與隨意敞開的,唐代卻別開生面。女裝領子早已多樣化,常見的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特別是坦胸露乳的坦領。在西安地區的一些唐代遺址,或彩繪,或石雕,如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如李重潤墓石槨上,那些身著坦領的女子無不領口低開,露頸露胸,乳溝起伏;最為大膽、更為開放的是周方《簪花仕女圖》所描述的,仕女身穿僅至胸前的長裙,而雙肩、雙臂和大片的胸背均裸露在外,只是披了一件輕薄透明的寬大衫衣,雪白的肌膚清晰可見。唐詩中有不少歌詠女子體態的句子:“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臉如云”等等,都體現了女子著坦領服裝在唐代的盛行。(二)女著男裝,開放大氣
“唐裝”與唐代服裝風格的分析———談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現代表現
【摘要】本文從服裝設計三要素人手,深入研究唐裝的服飾文化內涵,通過對比唐代服飾特點,探秘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歷史軌跡,揭示傳統服飾文化在現代的表現,進而論證二十一世紀中國服裝在世界時裝大潮中引發流行的社會意義。【關鍵詞】唐裝 唐代服裝中式服裝傳統服飾文化。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moder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lothing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Tangoutfit and Tang dynasty“clothing styles.中國一直以”衣冠王國“美譽天下,”黃帝堯舜垂衣裳治天下,蓋取乾坤“早在易書上就有描述。從商代開始,漢人的服裝形式就確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中國古代服裝,直線剪裁,輕視服裝結構塑造,重視服裝本身的裝飾,男女裝的區別以式樣、色彩和裝飾來判斷。西方從十六世紀開始就以突出人體美、立體裁減的方式形成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體型性風格特征。經過歷史上幾次大的服飾變革
關于從唐代的婚姻狀況看婦女的社會地位
【摘要】今天我所選定的例子是中國的唐代社會,這不僅僅是因為唐朝是中國乃至世界在封建時代中最為輝煌的時期,而且因為很奇怪的在唐代女性的地位是比較高的,那么如果我們能夠分析出哪些因素造就了當時女性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那么我們就可以簡單推測出決定女性地位的原因了。【關鍵詞】唐代;婦女;婚姻 ;社會地位目 錄1 引言一、唐以前社會正統思想的力量變化對婦女社會地位的影響二、民族融合而帶來的新氣息三、戰爭的影響 四、唐以后儒學倫理及纏足對婦女的影響 男女兩性的地位問題,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是最經常被討論的問題之一,眾所周知自從母系社會結束父系社會開始以來,整個古代社會之中女性的地位一直是低于男性的,這種地位差異甚至在今天的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強的表現。但是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中國人把對女性的壓迫全部解釋成封建文化的毒害,這種說法未免有些片面;一些女權主義者把女性的社會地位現狀全部歸罪于男人的卑鄙圈套,這種解釋也實在太過極端。實際上影響女
關于淺論唐代詩文中“馬”意象的嬗變
摘 要:“馬”作為一個重要的動物意象,被眾多文人所吟詠。早在《詩經》中詠馬的詩作就占了50多篇。而在唐代詩文中“馬”意象也占有一定的數量,但是其意象卻隨著唐代分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初、盛唐文人筆下的馬多為“寶馬、駿馬、千里馬”;而中晚唐文人筆下的馬多為“老馬、病馬、瘦馬”,本文通過對唐代詩文中“馬”意象嬗變的分析來全面地了解唐代文人的復雜心態。關鍵詞:馬 轉變 文人心態馬是相對較早進入文人眼中的動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意象。馬在外形上給人一種陽剛、健美的感覺,而且性格誠實、忠厚,所以很早就成為文人自喻的動物。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詠馬的詩作就占了50多篇,或展示國威,或寄予人們對生命對繁衍的渴望,或表現英雄的情懷。隨著時代的變遷,至唐代,國力空前繁盛,文人們也意氣風發、積極進取,而馬就成為了體現這種社會風貌的意象載體。以《全唐詩》為例,據統計,在題中和句中有“馬”的是899條;在題中和句中有“騏驥”的是31條。可以說,詠物的作品在唐代進入了發展的巔峰,大量詩人開始寫詠物類的作品。《詠物詩提要》里提到:“昔屈原作《橘頌》,荀況賦
影響唐代死刑適用的法律觀念分析
【內容提要】唐代的死刑適用相對于其他朝代比較克制。法律觀念對死刑適用的影響不容低估。慎刑觀念主張“惟刑之恤”;公平觀念倡導“平恕無私”、“寬嚴得中,刑當其罪的理念”;禮刑迭相為用觀念則強調斟酌情理,結合禮刑,因時制宜。這些法律觀念,不論是對于司法官員,還是對于最高統治者,都是一種約束力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唐代刑法的運行軌跡,影響著唐代死刑適用的狀況。【關鍵詞】唐代 死刑適用 慎刑觀念 公平觀念 禮刑迭相為用觀念唐代的死刑適用相對于其他朝代比較克制。通過整理引日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以及《全唐文》中記載的死刑案例可以發現,唐代司法中被實際適用死刑的,相當數量集中在“十惡”罪中的謀叛以上重罪,在筆者收集到的全部適用死刑的案例中約占50.6%;官吏因贓罪被適用死刑的約占16.3%;因其他各類犯罪被適用死刑的約占33.1%。⑴在某些“治平之世”,死刑適用的數量甚至相當少,深為史家所稱道。如“貞觀四年,天下斷死罪三十九人。刑輕而犯者少,何其盛也?”[1](P51)“高宗即位,遵貞觀故事,務在恤刑。嘗問大理卿唐臨在獄系囚之數,臨對曰:‘見囚五十余人,惟二
從唐代詩歌看古代女子體育發展特點及其原因
【摘 要】筆者運用文獻資料的研究方法對唐代女子體育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唐詩進行了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到唐代所流行的女子體育活動項目,反映出唐代女子體育發展的特點及其興盛的原因,從而為促進唐代女子體育的研究、弘揚傳統體育文化和發展我國現代女子體育運動提供借鑒意義。【關鍵詞】唐代 詩歌 女子體育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興盛、最繁榮的朝代,這一時期疆域遼闊,國勢富強,社會相對穩定,封建經濟高度繁榮,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而唐朝精神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產物——詩歌,進入了其發展的輝煌時期,產生了眾多的詩人和數以萬計的詩歌作品。其中,許多詩歌以體育活動為創作內容,以其獨特的風格為我們反映了唐代體育活動的發展面貌,尤其是以女子體育運動項目為題材的詩歌,更是在各種詩歌流派中大顯光彩。在整個封建社會中,唐代女子的體育活動,可謂最為興盛,這一時期無論是在種類上、形式上、規模上都在我國女子體育運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本文試圖從唐代體育詩歌的角度來對古代女子體育運動進行分析,以對唐代女子體育發展特點及其興盛的原因做更多方面和深入的探究,從而為弘揚傳統體育文化和發展我國現代女
試論唐代詩人入幕與佐幕過程中的信息傳播
[論文關鍵詞]唐代詩人幕府新聞傳播〔論文摘要〕在盛唐以后唐代詩人進入幕府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幕府是他們進入中央的“要津”。唐代詩人入幕促進了地方人員的流動性,加上唐人喜游歷的風氣,入幕詩人在入幕與佐幕過程中構成了遮布全國的信息傳播網絡。在唐代,詩人人幕自盛唐之后成為極為普遍的現象。幕府又被稱為是“蓮花府”、“蓮府”。中國的幕府制度,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養士之風,到漢朝成型。唐代設立藩鎮,因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府制度。唐幕府中除武職外,還有很多文職。詩人人幕后主要擔任文職。雖然唐代科舉制度是文人們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徑,但由于多種原因,并非所有文人都能從科舉上人仕,而進人幕府,得到府主的推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文人進人中央的“要津”。按照唐代制度,邊帥可以自辟佐吏。幕府主重視文士,幕僚得到府主的推薦就有機會進入中央成為朝官。(唐音癸簽》卷二十七說到“唐詞人自禁林外,節鎮幕府為盛。如高適之依哥舒翰,岑參之依高仙芝,杜甫之依嚴武,比比而是。”另外,唐人有喜好漫游的風氣。人幕詩人流動性很強,許多詩人因為各種原因常常游歷在不同幕府之間,前后供職多個幕府。由于唐
唐代“擬判”考
如果說,漢代的“文景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那么,唐代則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全盛時期。至于唐代全盛的理由,后人列舉很多,比如,唐朝開國皇帝李世民為“一代明君”,唐代的全盛與他為國家在各個方面打好的堅實的基礎有關,等等。但是我們認為,在眾多唐代全盛的理由里面,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唐代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非常重要的一項制度—科舉制度—即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治理國家;而科舉制度也成就了唐代判詞的最初形式—“擬判”。 一、“擬判”產生背景考 判詞在我國古已有之。據考證,最早的判詞叫“書”、“鞠”;之后又有“判”、“判詞”等叫法,它與今天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的稱呼是一脈相承的,主要是指由官方制作的、對案件作結論性的文字記錄。中國古代判詞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虞舜時代我國就有了刑法;相傳在夏商時期訴訟法規即出現;到了周代,李悝著法經六篇,訴訟斷獄相繼形成。然而,與訴訟相伴隨的判詞究竟起源于什么年代,至今還難以有確切定論。從現有的歷史資料、古代遺留的典籍和出土的文物去考察,我國古代判詞的歷史最起碼可以向上一直追溯到西周時期。[1]但判詞真正成為一種成熟
從柳宗元的“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諱
摘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為尊者諱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尤其是在唐代更加盛行,不僅在文化典籍中普遍存在,就是在統治階級的典章制度中,也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我們研究探討這種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對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和古代典章制度,都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關鍵詞:柳宗元;唐代;避諱 避諱,是古代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為了維護君主、尊長的尊嚴,臣下及后輩說話不能直呼其名,寫詩作文不能明書其字,凡遇到與君主、長輩名字相同的字,就用缺筆、改筆的辦法加以回避,這就是所謂避諱。 談及避諱,人們大多以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中“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一句作為典型的例子,說“人風”即“民風”,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易“民”為“人”。當代大多數古文選本均持此觀點。由于《捕蛇者說》建國以來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而課文又特意為“人風”加注,以明避諱之意,這種說法就益愈普遍了。唐代講究避諱,這是毋庸置疑的史實,但柳宗元文中“人風”的運用是否避諱之舉,卻是值得商榷的。我們不妨先看下面幾句話:①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于民者,無如之何。(《封建論》)
唐代死刑復核制度探究
關鍵詞: 死刑/死刑復核/皇帝/覆奏內容提要: 死刑復核是指國家相關部門對判處死刑的案件依法進行審查核準的特殊訴訟程序。唐代十分重視對死刑的復核,除皇帝本人擁有對死刑的最高復核權外,中央多個機構還擁有對死刑復核權,如刑部從司法體系內部對死刑進行復核,門下省和中書省則以立法機關的身份對死刑進行復核,尚書都省作為尚書省的行政監督機關通過行使復核權對死刑進行行政監督,而御史臺從監察角度對死刑進行復核,最后由皇帝親自復核。唐代多方位的死刑復核制度反映了皇權的強化和中央集權體制在司法領域的完成。 死刑是指國家依照法律通過司法程序合法地剝奪犯罪人生命的刑罰,即生命刑,因其已是最嚴厲的刑罰,故也稱為“極刑”。若某一個人,或某一國家機關不依法律,不經合法程序就剝奪他人生命,當屬“非法剝奪”或“任意剝奪”,不屬于死刑范疇。自人類社會產生法律以來,死刑就始終存在著。夏、商、周時,死刑已正式列入五刑體系,稱為大辟。據《周禮·秋官·大司寇》記載,周初有“殺罪五百”,而《尚書·呂刑》記載,周穆王時,“大辟之罰,其罪二百”。秦漢以降,死刑一直都是刑罰體系中最主要的、也是最重的刑罰。如漢武帝時,
試析從唐代社會的文化自由看當代文化市場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文化自由文化市場唐代社會論文摘要:本文從唐代的文化自由入手,分析了文化發展需要自由,而市場本身就要求自由,要求自我調整;指出文化自由表現在對外交流與內部自由滲透,當代文化只有在各種文化的滲透和交融中才能得到發展。市場經濟在中國開始占據統治地位后,對于是否要實行市場機制,尤其是文化要不要實行市場機制,社會上仍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文化是高雅的藝術,一旦沾上銅銹味就會變質,因此不贊成文化市場。這種將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割裂的觀點,不僅違背了哲學上對立統一的規律,而且在文化史上也是站不住腳的。文化自由與文化市場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談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唐代社會的文化自由給人們留下不少有益的啟示。一、唐代的文化自由唐代的文化體現出一種統一的“盛唐氣象”,一種開闊的胸懷和恢宏的氣度,一種進取、昂揚的精神風貌,唐代的文化自.由突出表現為她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就我國唐代文化和文學的繁榮來說,一方面唐人對待外來文化恢宏氣度和兼容心態,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推動了文學題材的拓展和文學風格的多
金庸獲劍橋哲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唐代政治
中新網9月9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道,武俠小說名家金庸(查良鏞)86歲考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金庸的老師、劍橋漢學名譽教授麥大維(David McMullen)表示,金庸的博士論文研究唐代盛世時期,東宮太子繼承皇位制度,由開國的唐高祖說到唐玄宗,不單生動刻劃了古代太子的禮節、職責、繼位儀式及東宮的影響力,更透過整合正史、野史,分析太子繼位牽涉的宮廷政治及權力斗爭。“沒有學者對此作過如此深入的研究。”麥大維對金庸透徹分析唐代政治權術,深感佩服。金庸的博士論文提及唐代由盛轉衰的一段關鍵史——安史之亂。安祿山叛變時,唐玄宗李隆基派了兒子榮王平亂,后來榮王戰死,正史沒提及死因,金庸覺得正史有問題,分析太子把弟弟榮王殺掉。金庸去年說過,“我找了很多證據,證明這個事件是歷史上造假,其實是太子在發動政變,把弟弟殺掉,而且他(太子)占有軍隊,連父親也不敢動他。”金庸接著思考說,“從唐太宗開始,到宋元明清,都是所謂‘槍桿里出政權’,哪個人兵權在手,就是哪個人做皇帝。” 攻讀博士追求學問非學位麥大維透過電郵向媒體表示,
從唐詩中的“月”淺析唐代詩人的憂患意識和感傷色彩
論文關鍵詞:唐詩;月;意象;憂患意識;感傷色彩論文摘要:月亮,向來是詩人的寵兒,與中國文學生而有緣,作為一種意象源遠流長。唐詩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詩詞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詩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將自己獨特的人文、宗教體驗寄予其中,展示了難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涼、相思等感傷情愫。自古至今,人們描寫月亮,贊美月亮,借月抒懷的詩歌比比皆是。這類作品尤以唐詩為甚,而唐詩中的月亮又經常與人們的孤寂、凄涼、相思等感傷情愫糾結在一起。本文主要從羈旅行役的思鄉之愁、兩地相思的哀婉情懷、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對月感懷的歷史沉思幾方面來闡釋由唐詩中的“月”意象透視出的唐代詩人的憂患意識和感傷色彩。一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璀璨、繁榮的唐代詩壇上,月亮從眾多的自然物象中脫穎而出,成為唐詩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那么,為什么月亮會如此受到唐代文人的青睞呢?詩歌中“月”意象的存在有其歷史的淵源。首先,“它給人柔和、優美、完整的感覺”·;“月圓之時,發出清幽明亮的光,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引;它那“由缺到圓、由朔到望
唐代檔案編研述略
摘要:唐代在檔案編研方面,開拓了許多新的領域,從修撰前代史、當代史,到記述典章制度,以至匯錄風土人情,無一不汲取檔案的內容。其檔案編研,繼往開來,在檔案編研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關鍵詞:唐代;檔案;編研唐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文治武功,蔚然可觀。常言“盛世修史”,唐代亦不例外。其在檔案編研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值一述。一、史館之制西漢以來,史書多為私家修撰,如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后漢書》,以及陳壽的《三國志》。與此同時,官修史書也開始出現,如東漢之《東觀漢紀》。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修撰雖盛極一時,但國史的修撰工作也一直由秘書省的著作局主持。隋朝建立以后,在秘書省設立史館,監修國史。開皇十三年(公元539年),隋文帝明令禁止私家修撰國史。從此,國史修撰便完全控制在封建王朝手中。唐武德初年,因隋舊制,史館隸秘書省著作局。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移史館于門下省。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改隸中書省。唐之史館,較之隋代設置更為完備,選派當時名士充任史館史官,并由宰相直接負責監修。唐代
試探唐代昆侖奴從事的主要工作
摘要:昆侖奴之形象自唐以來多見諸于史籍,以及佛教文書和其他文學作品之中,可見昆侖奴之形象深入唐人之心。唐之昆侖主要來源為南海黑人,間或雜以一定數量的非洲黑人,分官私兩種,在宮廷和各地富人家庭中服役,分布廣泛,較普遍地為唐人所役使,其從事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出賣勞力和技藝兩種類型上,雖社會地位底下,但亦為唐代社會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關鍵詞:唐代;昆侖奴;黑人昆侖奴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太平御覽》等史籍中皆有記載,再者如唐代僧人義靜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等書中亦有昆侖之蹤影。中國史學界最早對昆侖奴的研究,根據中山大學蔡鴻生教授的觀點,是以清末文廷式的《純常子枝語》為開端,《枝語》一書從唐代佛書入手,對昆侖的所在地及民族特性進行了概括性的考證。此后,日本學者桑原騭藏1911年至1918年在《日本史學》上發表《提舉市舶西域入蒲壽庚之事跡》,以及1919年法國學者費瑯著《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這兩部著作應當是近代東西方學界對南海昆侖文明和昆侖奴最早的研究。在1930年,我國史學家吳晗在《現代學生》第一
《估客樂》唐代商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論文關鍵詞:《估客樂》 唐代商人 樂府詩 社會現實論文摘要:元稹和張籍都寫下了以《估客樂》為篇名的樂府詩。這兩首詩以寫實的手法,真實描繪了盛唐至中唐時期的商業盛況,記錄了當時商人的真實生活,揭露了不法商人販假售假的卑劣行徑以及官商勾結,牟取暴利,坑害百姓的黑暗現實。賞析詩作,有助于歷史地考察唐代商人社會生活,并以此為基礎,了解和把握中國古代商貿思想發展變化的軌跡。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王朝,人們歷來認為安史之亂是整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是非常符合歷史發展的真實的。既是鼎盛時代,所以,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尤其是商品經濟空前發展 ,對中國歷來所有的“商為末技”的農本思想,唐人有了更新的認識。就連最為典型的封建正統思想的代表韓愈,也充分認識到商業于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他在《送鄭 尚書序》中甚至極力主張發展外貿,認為朝廷要選派得力官員治理嶺南,從而使“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 ,玳瑁奇物,溢于中國,不可勝用。”由于商貿的繁榮,所以,商人生活也就成為文人筆下常用的題材。在這一類作品中,中唐偉大詩人元稹與張籍的《估客樂》是優秀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們
略論唐代三大愛情傳奇
論文關鍵詞:唐傳奇 李娃傳 鶯鶯傳 霍小玉傳論文摘要:中國小說發展到唐代,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唐時期,是傳奇小說發展的黃金時代。從內容上說,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占據了主要地位,而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在唐傳奇中成就最高。它們大都歌頌堅貞不渝的愛情,譴責封建禮教和門閥制度對婦女的迫害,并且經常運用寫實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和環境氣氛,創造了一系列優美的婦女形象。從貞元中期到元和末的20年間,小說領域崛起了白行簡、元稹、蔣防三位傳奇大家,他們創作的《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完全擺脫了神怪之事,而以生動的筆墨、動人的情感來全力表現人世間的男女之情,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一白行簡(776 ~826),白居易之弟,字知退,元和二年(807)進士及第,后歷任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等職。《李娃傳》約作于貞元十一年(795),寫滎陽生赴京應試,與名妓李娃相戀,資財耗盡后,被鴇母設計逐出,流浪街頭,做了喪葬店唱挽歌的歌手。一次他與父滎陽公相遇,痛遭鞭笞,幾至于死;后淪為乞丐,風雪之時為李娃所救,二人同居。在李娃的護理和勉勵下,滎陽生身體恢復
淺論唐代禮治、法治的治國方略
[摘要]:《唐律疏議》是唐代立法的杰出成果,它對后代立法產生極為深遠的。唐律涉及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等多學領域。其中關于身份、家庭、婚姻以及與之有關的訴訟行為的立法,最能體現其作為中華法系集大成之作。但唐代采用禮法合一的封建倫理法對于的也產生消極影響,對現今的法治的發展構成了阻礙。要實現真正法治必須樹立法治意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才理性地回歸到法治社會建立過程中來,我國法治社會的建立一定會實現。[關鍵詞]:唐律疏議;禮治;法治;民主唐高宗永徽年間頒布實行的《唐律疏議》是封建法典的楷模,是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是唐代立法的杰出成果。唐律和發展以往歷代立法的經驗,將封建立法推向高峰,對后代的立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治國作為一項極其復雜的社會工程,必然需要一套完整的指導思想,首尾一貫的治國理念。由此,強盛的唐王朝產生了中華法系列的代表作——《唐律疏議》。本文試圖以唐律為切入點對唐代的治國方略作初步探討。 一、法與禮的關系 中華法系之最大特點莫過于禮法的結合,禮與法之間的關系——“相輔而行,不可缺一”。 最初的“禮”,原是人們供奉鬼神的一種習俗。禮逐漸
《宋清傳》一份唐代藥業珍貴文獻
【摘要】 柳宗元所寫《宋清傳》,記錄了唐代京城藥商宋清的經營活動與經營思想,是唐代藥業的一份珍貴文獻。本文從這一角度出發,提出了《宋清傳》譯文、宋清藥鋪的經營范圍、宋清經營思想的內涵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宋清事跡的真實性及典范意義,認為宋清是中國藥業的一位偉大藥商。【關鍵詞】 唐代 宋清 藥鋪 經營思想柳宗元(773~819年),唐代中期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唐德宗貞元間(785~804年)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永貞元年(805年),唐順宗任用主張改革的王叔文為翰林學士,柳宗元參與其中,出任禮部員外郎。后來改革失敗,柳宗元先后被貶為永州司馬、柳州刺史,過著無實權、只領少數生活費的貧困生活,后卒于柳州任上。謫貶期間,柳宗元寫了大量詩文,中含《宋清傳》。《宋清傳》是柳宗元拋棄唐時“朝野士庶”,認為醫藥人只知欺詐謀利的偏見,為京城長安一位普通藥商宋清寫的傳記。該文熱情贊揚宋清的經營思想和處世人格,借以批評世上“炎而附,寒而棄”的勢利之交,同時也為我們詳細記錄了宋清的經營史實,不僅具有極其珍貴的藥業史價值
淺析唐代仕女服飾的特色
內容摘要:唐朝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并蓄,創造了繁榮富麗、博大自由的服飾文化,將中華服飾的發展推到了頂峰,掀起了一場服飾美學的革命。關 鍵 詞:唐代仕女 服飾特色 開放 流行時尚 胡服 現代服裝設計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至今,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唐朝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并蓄,創造了繁榮富麗、博大自由的服飾文化,將中華服飾的發展推到了頂峰。而身處其中的宮婦、貴婦及聲色技藝行業的女性更是作為時代潮流的引領者,掀起了一場服飾美學的革命。一、唐代仕女服飾的特色1.開放的唐代女裝中國傳統禮教對女性的要求非常嚴格,不禁約束了女子的行動,而且桎梏著她們的思想,要求婦女將自己緊緊包裹起來,稍有裸露便被視為放蕩。唐代時期國風開放,女子的地位相對提高,在服裝上出現了“袒胸裝”,形成了獨特的開放風格。唐代女子上著短襦,下穿長裙。“袒胸裝”主要指的是短襦的變化,除了襦的短的特點之外,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領口的變化,有圓領、方
關于唐代梨園樂官新證
[論文關鍵詞]唐代;梨園;仙韶院;樂官[論文摘要]梨園的樂官由梨園教坊使、梨園使、梨園判官、梨園供奉官、都都知與都知組成,其中梨園教坊使、梨園使、梨園判官是高級管理者,由宦官擔任,不一定具備音樂才能。梨園供奉官、都都知與都知是低級樂官,不由宦官擔任,具備較高的音樂才能,在梨園從事具體的音樂工作。作為唐代朝廷重要的音樂機構,梨園一定具有自己的組織形式和樂官、樂工。但是,因為現存的關于梨園的組織及其樂官、樂工的材料較少,所以我們難以從這些材料中窺見梨園的全貌。因此,關于此問題的論述也比較少。關于梨園的樂官,日本著名音樂史專家岸邊成雄曾進行過考證,但他的考證不但相當簡略,而且存在錯誤。如他說:“梨園似亦設有監督及教授樂令樂官……梨園之使當與教坊之使相同均非宦官出身……樂官除使外,都知、博士等樂官亦當有相當人數。此外梨園中一部分教習工作,系在太常寺別教院實施,故‘供奉官’亦系其樂官之一種者。”他推測梨園設有使、都知、博士及供奉官,并且梨園使由非宦官出身者充任。按:他的說法并不完備,且多系推測。如梨園設有博士等結論就沒有文獻依據,梨園使由非宦官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