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析嚴元章《中國教育思想源流》

秦麗

論文摘要:《中國教育思想源流》完成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嚴元章先生畢生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結晶。該書系統梳理了中國教育思想的流變,探討了教育學習規律。本文從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教育的宗旨和教育中的幾個名詞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嚴先生在該書中的教育理念,最后提出了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一些思考。

論文關鍵詞:教育;師生關系;教育的宗旨

嚴元章(1909-1996),廣東四會縣人,金陵大學文學學士,中山大學教育碩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馬來西亞、新加坡華文教育家。嚴元章一生與教育結緣,從事教學研究管理工作數十載。他職稱不高,退休時在香港中文大學只是講師;著述也不多,只有兩篇專著,寥寥數篇文章,且都是退休后所作。但其文章對教育思想見地深刻,體系完備,擲地有聲,為我們研究教育規律,探索教育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給教育界帶來了又一個春天,發展教育的硬件已不是問題,核心是軟件。探討教育規律、尊重教育規律,這就是教育者的使命。此時讀嚴先生《中國教育思想源流》更有其必要性。

一、教育中的師生關系

中國教育思想如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多散見歷代學人非專門教育文集,深藏不露。嚴博士“經過一番苦功,材料配合融貫,食古能化,采今能通,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形成一套人生教育的思想體系”,進而推出一切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師生主體易位,即教育中堅持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中國的教育思想受倫理思想影響甚重,嚴博士花費大量篇幅去考證中國人的思想,目的是為教育思想正本清源。這就是早在公元前幾百年就確定的儒家肯定“人道”,掃除“天道”的思想。子產有名言:人道邇,天道遠;孔子的人道是一以貫之的仁道;至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但漢朝的陰陽家董仲舒搞出了“三綱五常”,“天地君親師”,借助“天道”層層壓迫人性。分清儒家“人道”,陰陽家“天道”的倫理思想,進而可明確真正儒家教育思想——師生關系是“師生兼顧”的,這與孔子的“君禮臣忠”精神是一致的。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本身也是這樣做的,他與學生共同生活,允許學生反辯,善于啟發,因材施教,師生關系融洽。而在陰陽家董仲舒那里,則成了盲目的尊師,他自己更是放下帳幕“教書”(也不是孔子的教人)。他的教學情形和師生關系,則變成:“下幃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學生見不到老師,教學也成了“填鴨式”。許慎把教的陰陽家路線發展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后世把儒家與陰陽家思想混雜,“尊師重教不重學”的思想順理成章,這種“尊卑”關系,疏離了師生關系,壓抑了學生成長。

至此,嚴博士得出“其實,師生關系只是先生后生的關系,前輩后輩的關系,生理心理成熟度上的長幼關系。這樣,正確而正常的師生關系,必然是接近的,溫暖的,親和的關系,這便是我們要回到儒家的師生關系,以孔子為師,而不是以董仲舒為師。”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尊師愛生”,“尊”是“尊敬”的“尊”,不是“尊卑”的“尊”。理清了師生關系,現在進一步的工作是改變教師主體論。“教師主體論,實踐上無可取,理論上無可取;如果教育要改革,首先要改革主體論,先把師生位置擺正……便是由教師主體論調整為學生主體論。”學生主體論就是要讓學生作自己學習的主,由“受教者”變為“求學者”。教師變為客體后,不再是施教者、教授者,而是助學者、輔導者。在教與學比重上,先進的儒家重學不重教,到了陰陽派者重教不重學,是根本上的錯誤。因為“人生而主動,生而好學;人是好學的動物,是天然的學生,”從嬰兒入學前短短幾年靠自己活動,掌握的不少本領就是最好的例證。教之功有限,學之功無限;重教是下策,重學才是上策。

二、教育的宗旨

教育與人生同步,并且與人生同歸,教育的總任務,即宗旨是“成人”又“成才”,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德才兼備。這是人生的正常發展和自然規律。嚴博士這里所指的宗旨,包含近景的目的和遠景的理想兩部分。“成人”的教育宗旨,是以養成“正人”為目的,以養成“通人”為理想。正人是正派的人,堂堂正正的人,正氣人,是不走極端的人;對“通人”,東漢哲學家王充曾云,“博覽古今者”,“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也就是達到孔子所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成才”的教育宗旨,是以養成“專才”為目的,以養成“通才”為理想。目的為重,是理想的基礎,可免于空求理想的毛病。成人是道德教育,是主行的文化,仁者文化;成才是科技教育,是主知的文化,智者文化。既仁且智,成人又成才,是教育的理想狀態。

教育材料是教育中一個重要環節,舊教育重書卷,培養的人也是“書生”。人生教育的材料主要擴大到三大來源:社會、自然、書卷。就材料的選擇,貴精不貴多,貴新不貴舊,貴近不貴遠。就課程的內容設置,嚴博士提出新四育,道德教育,藝術教育(含美育與體育),技能教育,知識教育;培養的效果分別是求善、立德,求美、立藝,求巧、立功,求真、立言。四部類教育分別對應人生不同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貫穿始終,藝術教育重點在初等教育階段,技能教育在中等教育階段,知識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

教育方法上,漢代以來背離了孔子“啟發”“善誘”的正途,變成填鴨背誦式,重材料不重方法,讀死書,死讀書。這樣背離教育規律的方法,學生對學習絲毫沒有興趣,教師以“施教者”的身份,就會用“施令”,甚至“施刑”壓迫學生,帶來惡性循環。人管人只能“管死人”,不可能“管好人”。道家老子給了良方,“是以圣人無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就是發揮主體的“學生自治”。“自治自律”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在大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自治輔導”也是所必需的重要方法。由自治輔導進而自學輔導,因為人才是學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大人才基本都是好學,好自學,而且是終身自學。教師在學生自學上主要起輔導作用,主要采用言教、身教、物教三種方式。

我們所說的教育是人生教育,而非書本教育,考核學習效果就不能只用考試。因為人生教育范圍廣,收獲期長,尤其是高等教育。考試之法是由董仲舒提出,主要用在取士任官上。近代“興學校,滅科舉”后,又把考試搬到學校來。科舉考試舞弊是公開的秘密,該制度流出海外,“舞弊”已成全球性的傳染病。嚴博士不無擔憂的說,“考試‘害人’還是小事,‘殺人’才是大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直陳高考之弊,“以智害德,以智害體,以題害智”。考試制度還一時難以取消,但要設法改良,用新法考試(非標準化考試)、榮譽考試、開放考試,還如用習作代替考試、保送代替考試等等。 三、教育中的幾個名詞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接受的錯誤教育思想,產生了極具誤導性的教育概念,這些概念反過來又鞏固了教育思想的“合理性”。在人生教育思想下,部分傳統名詞的局限性是明顯的,需要重構,以免教育思想混亂。

明確了人生教育,主張師生主體易位后,以“教”字頭,“考”字頭的名詞就有改的必要了。例如通常說的“教材”,“參考資料”,就應改為“教學材料”,或“學習材料”。早在20世紀初,陶行知老先生就提議把“教授法”改為“教學法”(只是不要教授法,不是不要教授),也就是教學生自學的方法,雖一字之差,涵義大變。“‘教’的意義除了錯誤的古老說法,還有可以任人隨意解釋的毛病。”例如“教師”依漢前儒家正確正統的意義,是教人學的人。前蘇聯政治家加里寧說:“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譯文簡改后,有幸成為“名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把教師當工程師看已是根本錯誤,這個工程師加工的材料是學生的“靈魂”更是大謬。如非需比喻性叫法,可稱“園藝師”,“導師”。

依教育本質的論斷,嚴博士理出農業性和工業性兩大教育思路。“第一類,農業性的教育觀念,是寬容的,開明的,善意的,反霸道的,長成的,客觀的教育觀念。第二類,工業性的教育觀念,是剛猛的,武斷的,惡意的,霸道的,制成的,主觀的教育觀念。”農業性的教育觀念是以“養”、“育”為本質,工業性的教育觀念是以“鑄”、“造”之類為本質。“培養”的教育本質雖沒得到弘揚,但斷斷續續傳承下來,得到近代教育家的公認。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長馬敘倫有言:“培養高級建設人才;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教育家陳鶴琴說:“培養好下一代。”嚴博士在上世紀80年代所著《教育論》中指明,“教育的本質是培養。”

與此相適應一些詞語如“培訓”、“培訓班”、“訓練營”等教育思想混雜的詞語就要分解。“訓”的概念可以用在其他領域,但在教育上總不妥,學生的真才實學是“養”出來的,不是“訓”出來的。又如“鑄”的概念,還得歸功董仲舒。其曾對漢武帝說:“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尤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由冶金到鑄人的比喻就是“殺人”,扼殺人才。“陶冶”初見《孟子》,原指瓦器鐵器匠人,宋初思想家王安石把其推演到陶冶人才,“人之才未嘗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后人失察,陶冶人才逐漸發展為陶冶性情,陶冶人格,陶冶身心。又如“熏陶”之類,把教育看做“熏”,教人如同“熏魚”、“熏雞”。陶、冶、鑄、熏,原都是用火力制造東西,可歸為一個共同的教育觀念,就是造。這是工業的教育觀念,是“目中無人”。農業教育觀念與此相反,是“目中有人”,教育即生長輔導,即生活輔導。

四、啟示與思考

書雖名為《中國教育思想源流》,卻也是嚴博士本人的教育觀點。他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作了大量艱苦的正本清源的工作,構成了自己的體系,對現代教育具有很強的啟發性。現在看,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方法論沒有問題,只是目的論上有一些缺陷。這也可能正是“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就是正統的正規的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在培養大師級人才和基礎性重大科學研究上仍有局限性。大概是加入了太多功利的思想。到了高等教育階段,知識教育的最高峰學術教育階段,為什么要去追求“立言”?在這一點上,我們沒有再往前邁一步,不如西方人徹底。黑格爾曾說,東方民族沒有思辨思維。這背后可延伸為,缺少純粹的學人,就是以愛智慧為學術,一切學習根源于人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人。唯人生教育才不會打壓人的求知欲,才能激發人的好奇心。近代中國世事多變,教育思想也匆于應付,震蕩不斷,慎思明辨不足。在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今天,支持教育已成各界合力,弘揚正統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并中西結合,推動現代教育的良機已到。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