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議當代文化沖突與主流意識形態建設

姚晶晶

論文關鍵詞:文化沖突主流意識形態建設

論文摘要:21世紀在文化領域是一個爭奪領導權和控制權的時代,當代中國的發展面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在這種文化對立和沖突中,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為核心作用的前提下,吸取外來國家的文化精髓,弘揚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軟實力最強的國家。 1.“文化沖突”概念的界定 按照一般的理解,“文化沖突”是指“兩個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所發生的差異、沖突、矛盾、斗爭”①。但筆者認為,這一界定似有些狹窄。本質上,文化之間的差異、沖突、矛盾、斗爭不僅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而且也在代際文化之間以及在文化思想領域中不同的文化流派之間存在。而且三者之間經常是相互包含和牽連的。當然,對于后起的現代化國家而言,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是“文化沖突”的主要內容。 2.21世紀的文化沖突 21世紀是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新世紀,同樣也是文化沖突變得越來越激烈的新世紀。 2.1后現代性和統一性的沖突。文化要想得到控制,就必須要求文化行為統一性。但是,現代文化的走向確是向多元化的發展,否定了文化統一性,要是站在文化控制性這個角度看,文化多元性是具有災難性的。文化越具有統一性,群體認同感就越高,反之就會如同散沙。總之,當代文化的建設應在多樣性中尋求統一,而不是弘揚后現代的多元性。 2.2文化趨同和文化自由的沖突。伴隨全球化進一步加強,文化越來越具有趨同性,但全球化過程存在很多文化沖突,例如文化霸權與文化民族主義、西方文化與非西方文化沖突、不同民族之間對文化控制權的爭奪等。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霸權主義正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非西方文化施壓,把他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強迫地灌輸到其它地區,不斷地沖擊后發展的國家,從而由文化危機導致社會危機。 2.3誕生與消亡的沖突。在當今社會,文化的誕生正面臨社會承擔的倫理壓力。在面對克隆技術、遺傳工程以及核武器等正受到文化的合理性以及控制權的挑戰。誕生那些合理的文化并能收到控制的理想,取代那些拔高式的增長的工業文明的發展觀,發展絕對不是膨脹,而是有節制的物質消耗和健康、持續穩定的增長。 3.主流意識形態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封閉走向全方位的開放,,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初步完善,一方面,激活了人們的創造力,使得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改善;另一方面,西方的價值觀念、語言習慣、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大量進入我國,深刻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誠然,西方文化并不是糟粕,其中的科學、人道、民主等也是人們普遍追求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文明的普適性和特殊性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其中也包括某些沖突方面,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如何取舍,如何妥協?我們現代智慧面臨著上述基本考驗。”②正是基于我國文化面臨這樣認識和判斷,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已作出回應并研究對策。 3.1“新儒家”和“兼容西方的文化保守主義”文化思潮。張岱年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作出結論:“一是固步自封,因循守舊,像過去那樣,以大國自居,自以為高明。這是沒有前途的。二是全盤西化,完全拋棄固有的傳統,這是不應該的,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不可能的。三是主動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的成就,同時發揚固有的優秀傳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爭取與發達國家并駕齊驅,這是中國文化惟一光明的出路。”③他的這一歸納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在現實中缺乏可操作性。在當時他也沒有估計到西方文化對我們影響如此深刻。相比較而言,“新儒家”和“兼容西方的文化保守主義”兩種文化思潮都有借鑒的價值。 “新儒家”是上世紀70年代誕生并形成潮流的,即在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旗幟下,從事著對傳統儒學資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開發和利用,換句話說,就是為中國文化“招魂”,它試圖在中國文化面臨危機的時候,通過對中國文化全新詮釋來發展中國文化,以此來面對壓力和挑戰。 “兼容西方的文化保守主義”是上個世紀30年代左右海外留學者的理論觀點。他們這一批學者既有國學的修養,又有在西方國家教育的經歷,即一方面執著傳統,一方面又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這一文化思想派別,盡管沒有“新儒學”反映那么深刻,但近年來對這些思想的挖掘,也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3.2馬克思主義思潮。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當然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思潮作為主流,作為一種文化理論,馬克思是產生于西方的土壤中,但是經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四代黨的領導集體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已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融為一體,并從深層次影響中國人民的思想以及文化趨向。所以,馬克思主義思潮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國家意識形態。因此,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還要尋求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資源,這對于我國在21世紀發展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新儒家”和“兼容西方的文化保守主義”文化思潮才有積極的評價。 3.3“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優秀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國目前只有中國傳統文化延續至今,從這就可以證明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它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對中華民族有很強凝聚力,所以,在今天,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謂“文化軟實力”建設,就是要對固有的無可改變的文化傳統予以重新的清理和闡釋,然后重建解讀體系,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放光彩。正如馮友蘭先生說:“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它也是將來中國新文化的一個來源,這不僅是過去的終點,也是將來的起點……在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每一個中華民族的成員,都應該盡其力之所及做一點事……我認為中國古典哲學中有些部分,對于人類精神境界的提高,對于人生中的普遍問題的解決,是有所貢獻的,這就是永恒的價值”,“即把有永久價值的東西,闡發出來。”他把這一工作簡胲地稱為“闡舊邦以輔新命。”④ 參考文獻: ①《文化學詞典》,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②胡邦煒,熊十力哲學的價值與意義,文史雜志,2000,(1) ③張岱年,中國文化傳統簡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45 ④馮友蘭,闡舊邦以輔新命,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23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