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與融合——從中國當代文化的發展思考未來設計的趨勢
本站會員
未來中國的設計將走向何處,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這是每一個設計者乃至社會大眾都迫切想要找出答案的問題。近二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遷,隨社會不斷的現代化,文化也在現代性方向轉變?!霸O計”,雖然是個自人類誕生以來就存在的行為和意識,但嚴格的設計,應當是工業革命以后的概念。自從設計師這一職業的出現,自覺的設計的行為就成為社會文化建設中一個強大的推動力。同時,今天的設計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產品的設計問題。從廣義的角度說,設計實際上是一個文化的創造問題。要看清今日的設計,必須深刻洞察整個社會的文化背景,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狀況、工業化水平、國家文化政策、人民的審美修養、國際交流等各方面的發展狀況;思考未來的設計趨勢,若能站在文化的發展趨勢之基礎上,這樣去思考問題的實質,才會看得更清,看得更遠。雖然我們對文化的認識能力非常有限,但設計者應當做出這樣的嘗試。
分化
改革開放的確是中國現代化歷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社會,基本上是一個渾然不分的總體性或中心化社會,所有制、社會資源的配置、財富的分配、所有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嚴格的一元性和政治性,政治、經濟、文化高度強制地整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權力話語的控制和投射。經濟體制上的國有化和計劃性,消解著任何獨立運作的可能性,經濟是政治的附庸。企事業單位的行政組織體系,使全體社會成員都隸屬于這個巨大的社會系統之中,個體的行為和獨立性被抑制了。文化的一元性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和壟斷性,在不存在任何其他異質文化成分的環境中,它具有唯一合法化的地位。觀念、審美趣味的一元化,都是政治系統的必然延伸。在文化大革命反對封、資、修的“革命”口號中,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狀態深受影響。與他人絕對一致的外表和生活習慣、行為模式,是保持無產階級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本色,“求同避異”是普遍的文化心理定勢。唯恐由于一些微小的差異而被人視為異端。除了三餐一宿最基本的需要外,中國人沒有歡樂,沒有消遣。在那樣的生產導向的時代,消費視生產計劃、配給計劃的馬首是瞻,能獲得必須的生活用品已是不易,更勿需談設計關注消費者需求了。因此中國的設計在那樣的封閉的環境中是沒有生存空間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邁開了腳步,隨著體制改革的進行,多種所有制開始并存,行政包辦一切的中心化體制逐漸瓦解,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形成。統一的計劃讓位于平等自由的市場供求和競爭。經濟的長足發展不僅使物質生產迅速復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更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中國開始了從一元向多元的分化。平均主義走向分化差別,從官本位走向市場化,從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中國社會已經從高整合低分化的社會轉向一個分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社會。按照一些社會學家的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傳統社會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社會,而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一個基本的標志就是社會各個方面的彼此分化,各個社會子系統開始具有并不斷發展出自己的相對自律性。韋伯和哈貝馬斯都認為,現代化的過程體現為原先整合在一起的不同領域的逐漸分離的過程。改革開放后的政治-經濟的分化,也迅速導致了其他各方面的分化的連鎖反應,文化的分化當然也是其重要影響結果。經濟的自律和分化導致了觀念的極大轉變,市場經濟促成了市場化的大眾文化的出現。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普遍的商品經濟關系的建立是“人的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基礎,是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發展的基礎。市場經濟的平等性、選擇性、自主性、開放型是現代社會文化觀念的經濟根源,它使消費者由傳統的被動的消費變成主動選擇的消費;把行政手段控制的由上而下的消費變成普通居民廣泛參與的消費;使計劃經濟大群化、統一性的消費變成直接與個體興趣、愛好有關的消費。由于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自主的選擇、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意識越來越強。今天,穿什么樣的服裝、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完全取決于自身,沒有哪一種是強加給消費者的。從企業的市場戰略角度而言,就是市場的不斷細分,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定位至關重要,消費群體的分化越來越細,開發適合目標群體的產品、服務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融合
分化是中國當代文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和現象,但在歷史進入新世紀,國際背景、各方面的影響因素日漸復雜之時再認真地審視文化發展,我們會發現,在分化發生的同時,還潛在的存在著一個消解、融合的過程。這同樣對設計的探討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值得認真思考。信息資訊正在深入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WTO的加入使中國的發展融入世界的資金、科技、貿易的大潮,也使文化的交融日趨復雜,中國本土文化在不斷的吸收異質文化的能量,消解傳統的文化所確定的各種邊界。這種融合現象至少表現為以下幾種形態:
1.地域界限的模糊
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指出,傳統社會的特征在于一種“本地生活在場的有效性”,時間和空間的地域性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使得文化的地域界限十分牢固,而且彼此有別。近20年中國的現代化的過程,發達的大眾傳播媒介入地域文化的經營和傳播,信息流通的快捷、交通運輸業的日益進步,促成了文化的游離,文化系統本身在不斷的抽象化,越來越脫離原來特定的地域限制和特征,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遞到以前無法觸及的地區。時間被虛空化了,出現了真正的超越不同地域特征的北京時間。這種文化的媒介化,對原有的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破除,使文化在日益的平均化和同質化。在這樣的發展進程中,原本屬于特定的“本地生活”的文化材料,它的有效性只有在文化主體在場的情況下才有效,現在經過大眾文化的改造迅速可以成為普遍使用的材料,成為一種時尚。最典型的是那些原本帶有濃郁的地方特征的文化產品或風格。像一首民歌,經過改造可以成為流向歌曲而廣為傳唱,一種民藝造型風格,也會因為某種社會時代因素的激發而迅速化為時尚物品而充斥街頭。這樣,它們也就失去了與“本地生活在場有效性”主體的內在聯系,成為與這樣的本地生活無關,成為那些不具有“在場有效性”的其他主體的文化消費品。當一種起源于特定地域的文化產品成為人人享用的商品時,當它們變得為所有人喜歡時,它本來具有的“地域特性”也就不復存在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就在以越來越迅速的速度消解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本地生活在場的有效性”。不僅在中國本土內是如此,經濟的開放化、信息化,促使中國不再處于封閉的自給自足發展的形態,而是卷入了更大的“全球化”的文化格局。從巴黎時裝的流行風,到好萊塢大片的上映,西方文學藝術風格潮流的滲透,生活方式的吸收與接納,等等,都在促使今日國人生活形態與觀念的演變。國際化產品視覺語言的流行,對國際品牌的青睞,既是中國企業參與世界競爭新的契機,也是壓力與動力。
2.雅俗界限的消融
在傳統文化中,雅俗之間的分野是明顯無疑的,貴族文化和民間文化作為一個雅俗文化的二元結構,即對立又和諧地構成了社會整體文化形態。近年來,隨著大眾主體性、參與創造生活意識的覺醒,再加上物質條件日漸充裕所提供的手段上的輔助推動,大眾文化發展得極為迅猛,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區別也在日益模糊。這種發展方向是耐人尋味的。在傳統文化中,貴族文化通常是從民間文化中尋求素材和靈感,然后經過文人雅士的提煉、抽象、改造,演變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高雅的藝術形態,進入高層次的正統主流之中。而當今的文化發展似乎正呈現相反的趨向,大眾文化不僅自身在生產和流通的規模上超出了其他文化,而且還掠奪其他文化資源,并把這些資源最終改造成適于大眾文化邏輯的共享性的文化。大眾文化不斷地在吸收利用雅文化的各種材料,形式和主題,并將這些材料很快處理成流行的熟悉的和易于接受的東西。如果說雅文化對民間文化的吸納是一個“陌生化”的過程,那么大眾文化對雅文化材料的吸收,則是從“陌生化”轉向“流行化”、“通俗化”。近年來中國結、唐裝的盛行,從高檔的手工藝術品到低檔廉價物品,滿足著各種消費層次、審美層次的需求。陶吧在都市生活中的盛行也是一個例證,陶藝從神秘的藝術殿堂里走出來,讓每個人都可以親身體驗創作藝術的感受,不管做出來的東西如何,重要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藝術生活化的體驗。大眾文化的這種改造,使原先局限于少數人的文化產品,變成了大眾可以消費的對象。大眾文化通過吸收雅文化的特質,并對其加以改造和變形,以豐富自身文化的內涵,實現大眾自身的創造生活的愿望。
3.虛幻與現實界線的消融
在傳統文化中,藝術是虛構的文化形態,雖然總是以某種方式和日常現實聯系在一起,但從根本上說,邏輯上和觀念上的界限實際上是存在的。但這種虛幻和現實的界線在信息社會的發展中受著技術的強烈沖擊,進而在人們的生活行為和觀念中被模糊了。其中之一方面就是電子傳媒的普及引起視覺文化在生活體驗中地位的上升。大眾傳媒如今日已普及的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數字電影等模擬和再現真實之物迅速而逼真,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中看到“真實”的場景,了解同步發生的現場直播的動態。影像性的視覺文化在當代中國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不斷地消解著傳統文化的語義學和語用學特征,話語文化日益讓位與直觀快捷的視覺文化。另一方面就是網絡的沖擊,也許當初萬維網在美國軍事部門研制成功之時,他們根本沒有料想到網絡的普及速度之驚人與對世界沖擊之大。網絡不僅實現了信息的快速傳遞,這個數字化的世界更使人們真實地體會并實現了生活的虛擬化。網上教學,可以在家中參加虛擬課堂的授課,和虛擬的教師對話;網上購物,可以盡情瀏覽、比較各大購物中心的商品,并點擊以確認購買;網上交友,你面對的人可以沒有性別、年齡、職業、聲音,一切都存在于雙方的現象中,個人也可以以虛構的身份參加虛擬社會的活動而不許顧慮會被察覺。今天的人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已經因為網絡的介入而有了巨大的變化。當代文化虛幻與現實界線的模糊的一個重要轉變在于,文化生產可以預先設定某中邏輯或模型,進而依照這些虛幻的邏輯來模擬。這就是法國學者鮑德里亞所說的“地圖在先地域在后”的游戲規則的出現。可以依照現實的需要而將問題借助于虛擬的形式解決。例如時裝界數碼模特的出現,可以取代真人模特兒現場表演,就是一場驚人的革命。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虛擬現實的運用,不僅可以使顧客看到虛擬現實的物體實態,甚至可以讓人去觸摸、感受到它。這對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是深刻的,其直接后果是鮑德里亞所說的“超現實”的出現,它取代了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現實,轉而成為我們理解現實的主要途徑。
4.文化中年齡界線的消失
在一直以來的人們的認識中,年齡通常是一個導致文化產品類型和邊界存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年齡在文化上有不同的倫理的、心智的和審美的差異,這是傳統的文化的年齡界線。少年、兒童、青年、中年、老年人各有不同的文化形態。但是近年來傳播媒介的發達、異域文化的交融、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等,越來越使似乎不可能發生變化的年齡上的界線也模糊起來了。大眾傳播媒介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和開放型,像書籍、雜志、畫報等印刷媒介,電影、錄像、電視、網絡等電子媒介。雖然節目在內容形式上有面向不同受眾群體的定位,但是在傳播過程中是面向所有群體的。事實上,在手段上做到排他性是不可能的。在開放的信息環境的影響下,各年齡階層的生活觀念都在潛移默化地受著影響。從當前人們的生活趣味的變化上可以看出一些過去從未出現過的現象:一是成年人的“返童現象”,二是兒童的“早熟現象”。成年人越發對卡通等類型的文化的固戀,甚至在大學生中卡通片、卡通飾品都是很流行的東西。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的理論看來,這種成年人的返童現象可以說是人格發展的一種停滯甚至倒退。“固著”或“固戀”是一種心理病癥,它將會導致個人生活和行為的焦慮和不適。是否成人兒童化的產品會導致什么負面效應,還是會幫助其緩解生活的壓力,現在沒有經過嚴格的證明還尚無定論。但這種現象的確引起了社會尤其是商品生產者、設計者的興趣和重視。與成年人的“返童現象”相反,兒童在這樣的邊界消失的過程中,卻在經歷著“早熟”。課業的壓力、物質生活的充裕使當代兒童的生理、心理年齡的成長都比人類以往大為提前,兒童接觸成人產品和文化媒體的機會業無處不在。因此很多設計者在定位兒童及青少年產品的風格和基調時都有大傷腦筋的體會,他們不得不感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讓人琢磨不透了。
幾點思考
中國當代文化無疑具有極大的復雜性和異質性,科技進步的沖擊,傳媒資訊的滲入,價值觀的碰撞與融合,使中國當代文化發展中錯綜糾結著各種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因素。設計的發展,不能脫離現實的文化背景,也應當從文化背景中找到未來發展的動因。
其一,站在企業戰略的角度來看,文化的分化與融合不斷同時演進的歷程,使市場的需求趨勢更加復雜、撲朔迷離。按照經典的市場細分理論,我們可以按年齡、性別、地域、價值觀等細分標準將統一的市場劃分為一個個市場片,針對目標市場群體展開市場調研,分析市場所獲取的數據進而了解顧客需求以進一步將其轉化為產品概念。然而,在這樣復雜的文化背景之下,有一個問題越來越引起設計者和決策者的注意,那就是我們依細分策略從市場中獲取的信息與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間的差異正越來越大。信息從消費者的一端流向設計師的一端時,中間經歷了許多衰減和誤讀,進而會引起決策的失誤。消費者究竟想要什么,產品究竟應在消費者中處于什么樣的一個位置?為什么有時針對男性開發的產品結果卻引起了女性消費者的極大興趣?對開發與研究的方法本身的變革勢在必行,傳統方法顯然是越來越不適用了,必須有方法與戰略上的突破,才能使設計的發展永遠在文化的建構中保持先鋒的生命力。
其二,從生活審美化、審美生活化的趨勢、虛幻與現實界線的消解中會導致更進一步的對于企業及產品的觀念的轉變。隨物質生活的豐裕,消費者有時需要擁有的并非實在的物質實體,當這個物質實體所包含的象征意義和精神內涵可以被抽象出來,融入消費者的生活中時,這種愿望實際上就已經達到了。因此,讓消費者擁有一種符號的表征,擁有一種情感體驗,將成為企業服務設計的方向,而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實態產品的開發,這兩者的結合和拓展會是更好地塑造企業品牌形象的方法。
其三,外來文化觀念的滲透、文化中年齡界線的模糊、地域界線的消融等使市場呈現出諸多復雜局面。設計除去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價值之外,在建構整個社會文化的格局中的責任也需加以重新審視與思考。設計本身應當有深厚的倫理內涵,正如現代性所導致的種種社會問題引起了后現代理論的反思與批判,中國市場經濟中設計所帶給社會文化趣味的影響也不總是積極的,有許多急功近利的眼光導致的負面影響值得我們深思。未來的設計師,應當為人類的美好生活的建構多一份理性的思考。
誠然,中國當代文化的發展,若要簡單的以分化與融合加以概括不啻于盲人摸象,但從這個角度去思考設計的發展,會使我們對許多潛在可能的認識找到問題的根源。顯然提出問題并沒有真正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希望有助于設計同仁思考與認識,共同推動適合中國文化發展的設計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