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經濟人”與“社會人”的邏輯關系及當代意義

張建云 毛文龍

摘要:關于人性假設的理論眾說紛紜,典型的有“經濟人”和“社會人”假設,但其中任何一種都不能全面地解釋進行各種活動和處在社會網絡中的人,鑒于此,兩者應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從方法論、人的屬性和人的需要等角度來闡述“經濟人”與“社會人”只有互相補充,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給人性提供某種完整的描述?!敖洕恕焙汀吧鐣恕眱煞N人性假設的有機結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經濟人”;“社會人”;邏輯關系

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是從人性假設開始的,因此,人性假設被視為經濟學理論的基石,而對人性假設的不同界定帶來了經濟學的兩種基本范式—— “經濟人”假設和“社會人”假設。就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們應辯證地看待“經濟人”與“社會人”的邏輯關系,尋求“經濟人”與“社會人”的最大可能的融合。

一、“經濟人”與“社會人”假設

(一)經濟人假設

首先,經濟人具有自利性。亞當·斯密認為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無一例外地懷有“自利的打算”。他在《國富論》中描述道:“人幾乎總是需要他的同胞的幫助,單憑人們的善意,他是無法得到這種幫助的?!o我那個我想要的東西,你就能得到這個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每一項交易的意義?!覀兤谕耐聿筒⒎莵碜酝婪?、釀酒師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我們不是向他們乞求仁慈,而是訴諸他們的自利心;我們從來不向他們談論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談論對他們的好處?!盵1]在斯密筆下,追求自身利益是驅動“經濟人”經濟行為的原初動機,屠夫、釀酒師等就是斯密筆下具有利己心的“經濟人”。

其次,經濟人具有理性特征。亞當·斯密認為,按自利原則行事,不能保證人們不去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在他看來,理性體現在對得失和盈虧的精明、準確的計算上,即人控制著完全的信息并且有足夠的能力來識別相關成本,他們無所不知或無所不能知地對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進行成本獲益分析,并從中選擇一個能夠給自己帶來最大利益的方案。他們能夠洞察現在和預測未來,做出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收益的最優化決策,通過成本收益的比較分析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

最后,在良好的社會秩序下,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為會無意識地和有效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個人并沒有自覺地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一致,這種一致是以“看不見的手”為媒介而取得的結果。亞當·斯密說:“每個人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有一只無形的手在引導著他去盡力達到一個他并不想要達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盵1]

(二)社會人假設

行為科學家認為,人們除了從事利己的經濟行為,還會從事源于責任感、虛榮心、光榮感、憐憫仁慈之心、對親族之愛或單純由于習俗的行為,可見,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行為主體的行動不僅僅是利己主義的或效率最大化原則的,在社會中同樣存在著利他主義行為,單純用經濟人假設無法理解這些行為。而社會人假設可以用來解釋經濟人抽象沒有完全反映出的人的全貌和那些非效率最大化或者非利潤最大化制度的存在。運用社會人假設,就可以理解行為主體出于責任和道義所從事的許許多多利他行為;就可以理解源于社會公平考慮的各種稅收和再分配政策的存在。

“社會人”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出發點,即要從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的關系總和中來分析人的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他們對社會歷史的考察方法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可見,馬克思是要把個人動機和行為放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歷史背景下來考察,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經濟人”不是彼此孤立、毫無關聯的,而是由一定的社會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個人,“經濟人”的任何動機和行為都離不開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經濟人”是由“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的[2]。

經濟人實際上還是“一個懷有利人愿望、甘受勞苦和犧牲以贍養家庭的人”,他是社會網絡中的一分子,是某一特殊行業或產業團體的一員,不是一個孤立的分子。他有豐富的社會動機且具有理性,能夠深思熟慮地考慮利害得失。因此,經濟學家研究的是一個“實際存在的”、“真實的”、“自由之軀的”人,而非一個“虛構的”、“抽象的”經濟人[3]。依馬歇爾之見,只有把經濟人置于社會歷史環境中考慮,這才是合理的抽象。

二、人性假設的互補及意義

(一)方法論的整合: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

在處理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關系時,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在理性地追求自利的過程中會自動地實現公共利益,而“社會人”假設則認為個人在按照整體利益行事的過程中就能確保自身的利益得到實現。

其實,片面強調任何一種方法論都將造成嚴重的局限性?!敖洕恕钡膫€體主義方法論在解決具有復雜聯系、不可分割的經濟系統時顯得力從不心,每個個體的特征如何過渡到整體成了最關鍵的難題。個體行為并非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僅完備地認識個體的行為并不能使我們掌握整個經濟系統的演化狀態?!鞍⒘_定理”也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總和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

同樣,整體主義方法論也存在明顯的局限。首先,整體主義方法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采用整體方法,需要假定某些要素的確定性,才能考察復雜系統的整體性,但對于要素的變動性以及人作為社會主體,還無法通過數字及邏輯語言準確地、完整地描述[4]。其次,整體方法在模型化、定量化、形式化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在解決涉及變動性領域的問題時,其弱點明顯地暴露出來。再次,整體主義擺脫不了所謂“整體性悖論”:只有從整體出發才能認識個體,只有認識了個體才能認識整體。整體確實不能歸結為個體的總和,但是任何整體又不能脫離個體。最后,如何界定整體也是整體主義方法論者面臨的一個問題。

實際上,個人主義方法論和整體主義方法論兩者都有各自合理的成分,對任何一方過多的貶抑都缺乏科學公正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綜合”已形成了一種趨勢[5] ,應把兩者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人性的統一: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是人得以生存和活動的物質基礎[6]。人的自然屬性要求人必須關注自己利益即從經濟人的角度進行各種各樣的物質生產活動,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是“經濟人”能夠解釋的,體現了經濟人假設的合理性。

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會的存在,因而人既有生物性,又有社會性。作為人性的兩面,它們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的統一是源于人性的復雜性、多元性。社會性揭示了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殊本質,是人類特有的屬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它是決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東西,人的社會性制約人的自然性。

(三)需求的多重性: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

談到人的需要,作為個體的人來說,其需要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馬克思指出:“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了需要,他作為個人的存在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這說明任何人都是一個個體的存在物,同時又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存在。人的存在的二重性決定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自然主體的個人需要,一是社會主體的個人需要。經濟人更多地追求個人的滿足,但人又是處在一定社會組織中的人,社會人假設更有利于解釋人的社會需要。 為了實現個人的物質需求,人就要作為經濟人存在。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把人的生理需求放在首位,緊接著就是安全需求,這兩種需求就是對人的生命權和生存權的保證。馬克思認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都是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

人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具有“社會人”的特性,有其社會需求。社會把每個人的力量都集合起來,這樣可以完成個人依靠自身的力量無法完成的活動。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也正是人是有意識的,個體才會意識到社會的重要性,自己必須作為社會人才能存在。馬斯洛指出,人類從低級到高級追求各項需求的滿足,在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下,人就開始有了社會需求:如尊重、權威、地位以及自我實現等,而人的這種社會需求的實現要依靠他人的接受和認可,這就要求人必須生活在一定社會之中[7]。

綜上所述,經濟人假設固然有其精致、鋒利之處,但社會人假設對于我們理解文化習俗、法律制度等作用下的人的經濟行為更為有效。在市場經濟中,效率是生存的法則,誰想要生存,就得有效率。“以最小的付出獲取最大的效果”成了勞動者普遍的經濟愿望,“經濟人”假設成為社會化生產條件下人的狀況的真實寫照。但由于人們所擁有的要素的數量、質量有極大的差異,市場作用下必然擴大了不公平。在某種程度上,“社會人”假設更多地強調了社會公平。公平與效率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永恒主題,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要提高效率又要實現共同富裕,因而,充分認識到經濟人與社會人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互為補充而非互相排斥,造就經濟人與社會人相統一的市場主體,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時不斷提高公平的程度,這對于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1][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9-213.

[2]鄧春玲.“經濟人”與“社會人”——透析經濟學兩種范式的人性假定[J].山東經濟,2005,(2).

[3]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3-47.

[4]楊立雄.“經濟人”還是“社會人”——經濟學方法論的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之爭[J].經濟評論,2002,(5).

[5]汪浩瀚.經濟學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之爭[J].經濟科學,2002,(2).

[6]王孝哲.論人的社會屬性[J].天府新論,2006,(1).

[7]逯宇.馬斯洛需求理論和馬克思社會發展三階段論的比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