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東亞模式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侯鳳麗
論文關鍵詞東亞模式中國經濟發展
論文摘要二戰后,東亞國家和地區在短短的30余年間創造的東亞奇跡被譽為東亞模式,東亞模式以其自身固有的特征成就了“亞洲四小龍”,但東亞模式自身亦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中,形成了集競爭、學習和創新于一身的自己的發展模式。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還需汲取東亞模式的合理內核,其消極方面,這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理一l生選擇。
東亞模式這個概念屬于歷史學與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范疇,旨在探究東業后進國家與地區,特別是“亞洲四小龍”實現現代化的歷程。東弧模式特指“亞洲四小龍”在相類似的歷史、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條件下,釜底依托政府干預手段,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通過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超越發展戰略實現現代化的一種模式。本文站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嘗試東亞模式與中國經濟發展內在關聯的探究。
一東亞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
(一)東亞模式的基本特征
東亞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經濟上,主張國家對經濟進行適度干預,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有機結合,倡導經濟立國,通過實施出口導向型的外向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
2、在政治上,實行集權主義和精英治國。嚴厲的壓制性體制成功地維持了一種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而訓練有素的技術精英則可以保證決策的合理化和科學化,獲得經濟增長。
3、在文化上,倡導儒家傳統文化。儒家傳統文化被稱為東亞發展的“文化影響模式”,又稱“東方情感型模式”,與被稱為“現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異同。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現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強調個性。而東方型情感模式則強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崇尚集體意識,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宣揚和諧精神,主張用倫理道德信條來規范人的行為和協調人際關系。
(二)東亞模式的缺陷
東亞模式與“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緊密相關,它的歷史成就客觀存在,但東亞模式自身也有其難以克服的缺陷:
1東亞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趕超模式。為實現趕超發達國家的目標,不少國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規模的擴張,而忽視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協調發展;重視物質的增長,而忽視社會、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東亞國家發展基本上都實行外向型戰略。由于以出口為導向,以外資為增長動力,常常導致對同外資本、技術和市場的過度依賴而忽視內部資本積累和國內市場的開發;一旦外資進入減少或國際市場萎縮,經濟增長就失去動力,甚至會出現經濟衰退現象。
3東亞各經濟體的工業化進程一般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消費品產業入手,這種產業的比較優勢是難以持久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勞動密集型產業必將實現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而后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
4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政府對經濟的過分干預容易導致政府包辦一切,忽視甚至違背市場經濟規律。政府的決策失誤必將帶來經濟的非正常發展,不利于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也極易滋生腐敗現象。
二東亞模式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它山之石,可資中國經濟發展借鑒
東亞經濟增長的魅力體現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經濟體制上的獨特屬性,這些獨特屬性對中國經濟發展不乏借鑒意義:1、跨越性特征。許多東亞國家、地區自擺脫殖民地經濟、依附經濟,建立自己的民族經濟以來,到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前,基本上沒有經歷過嚴重的市場失靈危機和政府失靈危機的發展階段。從總體上看,東亞模式的形成,跨越了市場經濟的古典體制”。而且政府采取的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干預活動,無形中創造了政府和市場的合力,創造了政府和市場二元機制優化組合的新體制。
2、兼容性特征。這里主要談經濟體制上的兼容:“東亞模式”是對傳統的無政府的市場經濟、政府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脹型的市場經濟及完全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計劃經濟的揚棄。它是有政府管理的非財政金融膨脹型的非單一計劃調節的經濟,承襲了無政府經濟中的市場競爭制度、有效需求管理型經濟中的政府宏觀調控職能、計劃經濟中的政府計劃指導機制。
3、多元性、差別性特征。東亞國家、地區間及國家范圍內的地區間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較長的時期內,電子計算機與算盤并存,高科技與原始的農耕技術并存。這里有最富裕的人口和地區,也有最貧窮的人口和地區。由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時間不同,經濟起飛的時間各異,形成了階梯多樣性特征。我國經濟發展也存在著很大的地區性差異,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科技等各方而發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后。所以,中國應借鑒東亞模式在多元性、差別性的背景下發揮差異性的優勢,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
4、政府注重培育市場的特征。在“東亞模式”中,政府與市場常常結合為一體,由于東業是市場經濟后發育地區,缺乏足夠的市場經濟賴以順利運行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因此政府的干預常常是一種重市場的干預,即用政府的干預培育和扶植市場,而不是抑制市場。東亞國家、地區的政府其財政消費和支配的國民財富較少,而留給市場調節的比重較大;從政府財稅上看,戰后,東亞的稅賦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普遍較輕,這是因為東亞國家、地區沒有設立危害市場機制的社會福利制度,而是在社會福利事業中引進市場的民營機制,從而大大減低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二)東亞教訓,值得中國經濟發展警惕
1、東亞模式屬于趕超型發展模式,而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屬于此種類型。
在增長方式上,表現為通過高儲蓄和高投資率來帶動經濟的高增長。東亞模式的經濟增長普遍依靠投入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和過度引進資金,普遍走一條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業化道路,而不是走依靠科技進步以及由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的道路。有關資料顯示,1970年到1990年的加年間,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10%,而同期美國為53%,相去甚遠。時至今日,這條工業化道路已經日漸窮途。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同當初東亞國家的經濟增長有相似之處,普遍足以高投人、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業化道路。因此,這一經濟發展戰略應引起中國的警惕,中國要維持經濟高速增長,必須更多地依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各類創新活動,走一條集約型的、綠色環保的、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道路。
2、東亞模式過分依賴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東亞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從材料、設備、技術、管理到市場無不依賴西方,本國科技和教育嚴重滯后,長期地法形成自主開發的能力,這一點應值得中國警惕:因為中國的外貿從總體上看一直處于初級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工業制成品出口競爭力持續上升的階段;同時我國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很大部分來源于加工貿易。
3、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1997年7月2日泰同開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其根源在于這些國家和地區自身經濟結構和政府政策的不合理性。從金融層面上說,資金籌措過分依賴短期外資,債務負擔過重;過分倚重房地產等投機性強的產業,股市畸形繁榮;金融監管機制不健全,貸款審查不嚴;政府的過度干預,造成銀、政、企、關系不正常;資本市場開放過度;匯率制度僵化等。從增長模式的層面說,政府主導的過度投資和產能擴張,也足造成金融風險積累直至最后一發而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雖然中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堅持做到人民幣不貶值,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拉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但在經濟上還是多少受到了影響與沖擊。特別是如今,我國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中國更應該進一步健全金融機制,加強金融監管力度,確保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