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經濟倫理與當代中國道德及文化體系的革新

佚名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構和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經濟法規體系的全面改造和建設在迅速滌蕩著小農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殘余,也在規范經濟行為的同時,強制性地灌輸著新經濟倫理觀念,這樣,經濟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強有力地改變著社會的結構、機制和人們的行為、思想,將中國推入現代化的快車道。在與世界經濟同步循環和發展的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包括根深蒂固的道德觀念體系也在全面革新。

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之中,傳統道德觀念體系的崩解有其必然性,而現代道德觀念體系及其機制的萌生、建設并上升到主導地位需要一定的時間,因而過渡(改革)時期的文化失范現象尤其是道德失范現象比較嚴重。這種過渡是必要的,充分解構的基礎上才能開始全新的建構,不加甄別地維護傳統道德體系會增加新經濟機制建設的難度,而且更加重價值困惑,滯緩改革開放的進度,而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只能在發展中解決,拖延無濟于事,反而使社會矛盾在累積中激化,增加現代化的成本與風險。我國改革過程中長期存在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軟,相互對立的現象(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而道德滑坡”的說法),事實上反映出體現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經濟基礎與滯留在計劃經濟和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觀念體系之間的沖突,在道德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如果看不到這種新舊交鋒的實質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根本規律,一味強調經濟與倫理的抽象對立,就會在這個社會重大變革期成為持消極道德(以抑制欲求和無所作為來獨善其身)的被動主體,而不能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積極的主力軍,甚至會慷慨激昂地站在社會進步的對立面去“衛道”,或隨波逐流為道德失范現象推波助瀾。同時,改革中的利益調整和階層分化,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在一定時期還可能惡化,如果執政黨自身對社會發展規律、現代化建設規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長期執政規律的認知不到位,措施不得當,就可能出現失誤,并在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合理性論證和價值判斷上陷入困惑,這樣,泛倫理、泛政治色彩極濃的傳統文化體系,以其強大的惰性和慣性,打著衛道的旗幟,數次成功地阻擋現代化潮流的歷史悲劇可能再度重演,而最具悲劇性的是,這樣的惡性循環既不利于社會進步也無補于“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中國的近現代歷史表明,現代化遲遲不能進入正軌而現代文化體系也遲遲不能建立起來,致使國家民族在貧窮落后的境況中動蕩消沉,即使是一次次摧枯拉朽的革命也無法真正改變,因為即使是最崇高的正向的道德激情導向的革命的洪流也難以徹底消解超穩定的傳統文化心理結構,沒有經濟基礎的實質性變革,“靈魂深處爆發革命”也不能阻擋封建意識在新外衣下的大爆發,普遍的現代觀念只能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道德是傳統文化體系的核心,我國的傳統道德觀念體系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倫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根基,家庭倫理規范是社會倫理的雛形,形成了忠孝一體的維護等級制的傳統道德系統,而且建構了內仁外禮的倫理哲學,以性善的假設為出發點,形成以人性理想向度為中心的成圣成賢的道德修養說,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路徑建構了教化與德治相配合的道德政治烏托邦,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社會結構、文化風貌和國民心理結構。這個主流的傳統文化底蘊及其數千年的穩定結構在當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全面解體,從經濟領域生發的新倫理觀念開始祛退從理念生發的舊倫理觀念,這是理想向現實的回落,也是現實的普遍水準的整體提升,觀念的現代化只有在經濟層面衍生才是真正滲透到民眾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中的現代化,是真正深刻的根本性的轉變。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而經濟倫理恰是這種緊貼利益和百姓日常生活的思想觀念及規范機制,在中國文化體系尤其是道德體系的革新中有重要作用。始發于經濟領域的中國改革進程引發的思想觀念的革命,首先表現在經濟倫理立足的基礎的變革上:新的社會主義本質觀、商品經濟觀念、勞動致富觀念、共同富裕觀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觀念、現代管理觀念、勞動保護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觀念、私有財產保護和個體權益保護觀念、創造財富鼓勵創新的觀念、發展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觀念、與時俱進的觀念等等,由黨的新思想成為民族的新思維,由上而下、上下互動,成功實現了中國現代社會轉型的和平過渡方式。

經濟倫理是現代道德觀念體系的根基,這是與生產領域在現代社會結構中居主導地位的現實相對應的,西方的新教倫理使勤奮工作積累財富成為新道德體系的基礎,從而成為資本主義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而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也迫切需要新的精神支撐系統,這不是傳統美德所能承當的重任,新道德觀念只能在新經濟中普遍生發,而新經濟體制也只有在新道德觀念的氛圍中才能正常高效運作。現代經濟倫理是體現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領域中的各個具體環節中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是市場經濟建構的基礎,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影響著企業和個人的生產、經營、投資、分工協作、流通、消費、管理、分配、工作態度、紀律等觀念和機制,也從具體的時間觀念、效率觀念、效益觀念、人才觀念、信息觀念、科技觀念、質量觀念、服務觀念、互利互惠意識、平等觀念、發展觀念等中體現出來,并由生產領域進發到社會生活領域,成為現代人際社會交往(在物物交換中體現的人與人的關系,在資源配置中體現的利益集團的關系)關系的基礎,因而也是現代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質性基礎。而經濟文化理念和政治文化理念的變革勢必引發整個文化體系的轉型,從而有力地促進中國深度現代化的進程。

中國的新經濟倫理不是憑空而來的,除了在現代經濟發展中自然萌生的觀念,它也有著豐富的理論和文化資源:資本主義現代化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現代性理念是剛步入現代化正軌的中國的重要的理論參照系,尤其是反對和清除封建觀念、促進現代文明高效率發展的有效工具;針對資本主義弊端的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倫理觀念提供了目前中國經濟倫理的基本的框架,尤其是馬克思對無產階級命運和權益的深切關注、對真正的社會正義和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的路徑的探索,體現了經濟倫理的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的一面,構成經濟倫理的最高理想層面;而中國本土文化資源中仍可“傳而統之”的理念,與后現代主義反思現代化的一些觀念結合,也可成為新型現代化模式探索中的新理論支點,對信息文明時代的人類精神世界的平衡、對生態文明建構中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調節、對全球化背景中激烈的價值沖突的緩和,皆有重要意義;另外,追趕型現代化國家和后發型現代化國家在現代化實踐中積累和創造的精神財富也可資鑒,東方文化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尤其是有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地區的經濟騰飛與文化變異,對我們更為切近,如“亞洲價值觀”、日本現代管理思想、韓國企業文化和我國港澳臺地區的現代經濟倫理觀念,都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倫理思想的重要理論資源。

從總體上來講,經濟倫理有以下幾個特點,使其對整個傳統道德體系形成強烈沖擊,形成現代道德體系建構的出發點。

首先,經濟倫理是以承認人性(尤其是人性的自然性向度)、尊重人權、重視人的價值和主體性為前提的,這與現代性一致,集中表現在對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肯定,需求是生產的動力,生產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不斷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總體方向,這一價值取向使現代道德觀與抑制人性、將欲望視為洪水猛獸、以清心寡欲為道德修養的第一要務的傳統道德體系嚴格劃分開來。而人性的現實形式就是人的需求模式,人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發展的,也因個體的差異而多彩,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迥異,是構成價值觀念體系的基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對現代西方人的價值觀念體系很有解釋力,也相當程度地體現了人性的現代共性,但對東方人的現代觀念系統還是無法全面覆蓋,后發型現代化國家在探索新的現代化路徑的同時也探索著新的現代文化體系,經濟倫理可視為一重要起點。在工商文明成熟的基礎上現代社會由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的過渡,更體現出其順應人性自然趨向的特點,舊宗教和舊道德致力于從動物層面提升人,用神和圣的標尺去規范人,做到極端時,都是非人的。而工商文明發展初期,以物的尺度來衡量人,人欲橫流,物欲膨脹,將人降低到動物和器物的層面,這也是非人的。高科技時代科技理性統治格局形成,機械性文化標準苛求著肉身性的人,文化不適應、社會不適應癥的群體急劇擴展,這當然也是非人的。而當代經濟倫理在物與神之間堅守人性的尺度,在凡人常事中確立行為規范,在追逐社會發展效率和效益的同時尋求社會發展以人為本的方向,在滿足人的需求同時調和人與自然系統的矛盾,在順應人性的發展的自然傾向的同時也導引著人性的健康發展。

其次,經濟倫理以功利論為基礎,注重行為結果的效果和效率,追求個體的幸福和社會正義;而傳統倫理往往以道義論為基礎,而傳統道義論又以抽象人性觀念為基礎,注重動機的合理性,往往將義利分離甚至對立,這樣,崇高的道德往往與個人利益的犧牲聯系在一起,社會的價值評價體系也往往抹殺個體權益,這與以保護個體利益為前提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格格不入。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在現代化發展早期是有強大的積極效應的,是沖破傳統觀念樊籬的先鋒,也是現代觀念體系的基石。從行為結果而不是動機來判斷行為的意義,這與科學實證精神是一致的,功利的量化分析和經濟表達形式使倫理從抽象的道德境界轉化為具體的功德無量,實實在在地推進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是由相互聯系的個體組成的,只有獨立的成熟的個體才能構成健康的集體,個體的自覺能動性、個性和才能的充分發揮是社會高效率發展的前提,個體合理合法權益的保障和實現是社會正義體系建構的基礎,個體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的不斷普遍擴展是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因而反對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傾向不能在嚴厲壓抑個體的傳統文化的慣性的影響下走向極端,連個人、個性、人權等也忌諱起來,不自覺地又落回傳統巢穴,這會給現代文化體系的建構造成嚴重障礙。

第三 、經濟倫理是現代道德的典型形式,突出了道德的具體性、應用性、平民性、普及性和實踐性。傳統道德體系建構在抽象的心性論基礎上,以宗教倫理(升華)、政治倫理(強制)、家庭倫理(普遍)的形式表達出來,是調節人際關系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支柱,在傳統文化體系中有重要地位,而現代道德體系中立化傾向明顯,其作用也逐步淡化,主要是自省自律,突出了在法律底線之上的個體道德選擇的自由性,不以自己的情感態度左右和干涉他人的事務,也成為現代道德的重要內涵,同時倫理道德的影響范圍又在擴展,不僅調節人際關系,也增加了科技倫理、環境倫理、生態倫理等新內涵,規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傳統道德突出“禮”,“故學致乎禮而止矣,夫是謂道德之極。”(《荀子 勸學》),而“禮”的內核便是維護等級制,傳統倫理是君明臣忠民順之德,道德規范的等級性嚴明,為專制統治服務,而現代道德是基于陌生人之間平等自由交往關系的行為規范,事緣核心的倫理替代了血緣核心的倫理成為人際關系的準則,個體能力替代了既定身份成為人在現實社會發展的起點,道德觀念體系因之發生根本改變。經濟倫理將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明確劃分,親兄弟明算帳,私德公德分明,打破了傳統道德體系以親情原則推擴公共行為規范,以私人道德修養來維系社會倫理的封閉循環圈。傳統的管理模式以傳統人際關系(私人關系為核心)為基礎,社會關系也往往以擬親情形式出現而納入等級外圍,而現代社會組織形式是以現代人際關系(公共關系為核心)為基礎的,親情關系也滲透社會化內涵,社會規范替代了血緣倫理成為行為的觀念支撐,私人生活領域與公共生產和流通領域的行為準則分離甚至背離。傳統道德推崇圣賢之德,而經濟倫理是百姓公德,平等互利是其核心原則。現代道德不再執著于“圣人”“完人”的高線目標,而是踏踏實實地建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底線倫理和新型家庭成員關系的新規范,這些具體的觀念和行為變化不再只是思想文化界的空洞喧囂,而成為百姓時刻親歷的心理沖突和行動范式,因而能真正促進文化的內結構——文化心理結構的現代化轉型。

第四、傳統道德理想的實現途徑是通過個體道德修養逐步外化形成德治社會,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種邏輯下,個體道德是道德社會形成的前提,而個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無私”,圣人的最高境界是“無知無欲無功無名”,這樣個體權益的自覺放棄、犧牲和轉讓成為社會成員的美德標準,個體性的壓抑是社會和諧的必要代價,從而形成靜定保守的社會僵局。而現代道德體系是以個體利益合理合法地實現為前提的,只要不影響他人利益,個體可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理想社會是以更好地保障個體自由為出發點的,制度變革是以更好實現個體權益為目標,自私自利的個體捍衛自己權益的過程便是社會正義體系形成的過程,在這種邏輯下,個體的“道德”(以放棄為路徑的消極道德)反而會縱容不合理的政策和體制長期存在,而促成了不道德的社會或不合格的制度倫理。因此,現代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絕不是傳統美德所能涵括的,傳統道德的某些要素可能還會獲得現代內涵而在現代社會傳承下去,但傳統倫理道德體系框架則必將打破,而突破口正是現代道德體系的入口:利益。經濟倫理正是從利益出發的道德,它在生產觀念(如不斷擴展的社會化大生產觀念)、流通觀念(如重商意識市場觀念)、分配觀念(如重視機會平等而不過分強調結果平均的觀念)、消費觀念(如合理消費是生產動力的觀念)等等方面的新建樹給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帶來根本性沖擊,構成現代道德新內涵。

道德體系的革新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便是一個重點,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摩爾小姐(新道德)本來是并提的,而且大眾觀念的變革總是從道德觀念的革命發端,民主需要血雨腥風的革命奠定基礎,科學需要學貫中西的精英去啟蒙和普及,而道德革命卻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層面由大眾完成的,有著超前的觀念和滯后的行為模式的新文化英雄們并不能代勞,有著改天換地、扭轉乾坤勢力的政治英雄們也無法左右,道德的變革既是經濟、政治、文化變革的先兆也是其產物,而這樣的革命是更深刻層次的,影響著整個文化體系的走向。經濟倫理不僅是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在中國步入現代化正軌的社會轉型期,經濟倫理在某種意義上是現代觀念體系的重要支點。

經濟倫理改變了社會發展觀念,傳統倫理以維持既定秩序為主要目標,把“天下大治”、“永保太平”作為最高目的,完全淪為專制統治的精神武器,為保證一家之私天下千秋萬代,在經濟上崇農抑商,自覺消滅新生生產力萌芽,在政治上實行高壓,抑制民間勢力增長,阻撓市民社會形成,在思想上奉行一元正統觀念,絞殺現代啟蒙思想,最后成功地抑制了內部的否定性和反抗性,人為地延長了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封建宗法統治,形成社會停滯的、消極的一潭死水式的穩定,這種不惜以犧牲發展為代價來促進穩定,使中華文明在近現代這個環節落伍,外強中干,不堪一擊,這是一部屈辱的近現代史的內因,一味譴責帝國主義侵略而不作深刻的文化自我反思,與事無補。而經濟倫理是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以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為目標,在處理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上持積極態度,以發展促進積極的穩定,以穩定作為發展的條件,而且不僅探索高效率發展之路徑,也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就為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著觀念基礎。

倫理是工商文明的產物,有著深刻的工業化的印記和商業化的印記,經濟倫理的工業化特征使其行為的復制性、規范性較強,道德法制化的傾向明顯,忽略了心性的修煉,倫理精神的內向探索減弱;經濟倫理的商業化特征使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規律成為價值觀體系的基礎,一切“不經濟的”“無市場的”“不時尚的”“低效益的”的東西都成為被排斥和淘汰的,道德行為可成為信譽資本,信用投資信用收益使道德成為市場上的賣點,道德在“低俗”的生產領域和市場體系中找到了立足之地,盡管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評言猶在耳:“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79頁)但我們也不難看到,義與利統一,道德動機與效果統一,利他與利己的統一,義務與權利的統一等,這些道德理想在側重后者的基礎上開始趨近現實。

經濟倫理是市場經濟的直接觀念基礎,成熟的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也是法制經濟。經濟倫理的觀念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豐富起來的,如契約意識、合同觀念、質量意識、服務意識、顧客本位觀念、營銷藝術、消費心理研究、互惠互利原則、環保意識、科技人文化趨勢等,都可能作為經濟倫理的觀念雛形。誠信是經濟倫理的基準線,誠信的機制化建設是經濟法規及法制化社會建設的起點,而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組織、運營、擴展,市場的開發、占有、鞏固、體系化等,皆與誠信的機制有關。市場經濟打破了血緣、地域的界線,也淡化了國家、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國際規則的共通性強化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促進著在多元價值觀沖突中的全球倫理的形成,促進著各民族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理念的溝通和交流,這對于人類文明的和平與發展前景有重要意義。

經濟倫理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先導。經濟倫理不同于表面化和表演化的政治倫理,它更真實、更直接地反映了普通人的思想與行為的規律及規則,這種真實性使道德在腳踏實地的基礎上的真正進步成為可能,也使政治淡化了情緒化的浪漫主義的色彩,而增加了理性內涵。政治是經濟利益的集中體現,經濟倫理正是經濟與現代政治理念之間的一個重要連接點,而在傳統文化體系中經濟與政治的內在聯系是被遮蔽的,尤其在道德觀念中。經濟倫理的產生和發展給倫理文化帶來了新氣象,傳統道德的充滿自我犧牲的悲壯情懷更多地被達成心理平衡的慈善公益事業替代,個別人的與心性修養聯系的高風亮節(高線道德)讓位于不斷機制化的公民道德(底線倫理),以規范思想為主轉向了以規范行為為主,(行為失范而心性束縛是傳統社會的特點,思想自由而行為規范是現代法制社會的特點),這樣既為法制社會奠定了基礎,也為人的心性自由拓展了空間。

經濟倫理是現代民主政治體制的觀念基礎。盲從的子民是專制統治的產物,而成長起來的獨立的成熟的公民才是民主政治的主體。獨立才能自主,能自主才可能成為國家的主人,而個體獨立的前提是經濟上的獨立,經濟獨立的基礎上才會有政治和思想上的獨立。對私有財產和個人權益的維護是市場經濟以及新經濟倫理的基本準則,這就決定了個體本位的觀念成為受經濟基礎決定的政治上層建筑的基本理念。經濟領域中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規律驅逐了空頭政治的繁文縟節,現代企業的產權機制、經營機制、管理機制、人才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等為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啟示,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府在逐步形成。發展成為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重要的階段性標志。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是相匹配的,市場經濟發育過程中,經濟利益多元化,社會階層分化日見明顯,經濟利益的平衡是政治權力互相制衡的基礎,因而社會民主的深度廣度也在不斷擴展,在經濟民主、學術民主、社團民主、家庭民主、生活民主的逐步推動下,政治民主越來越具有實質性的內涵和程序化的形式,現代政治文明的建設進入正軌。

經濟倫理與科學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人文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現代文化則呈現出明顯的泛科學色彩,在現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因而科技理性成為時代精神的主旋律,科學文化成為現代文化的標志,技術基礎成為生產力變革的主要動力,科技文化的強勢使倫理道德在傳統文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漸失,那個道德借宗教而神圣化、借政治而機制化的全盛時代結束了,科技理性以客觀性為軸心,使以主觀性為核心的道德在現代文化體系中逐步中立、淡化,倫理精神在工商文明時代是人文精神的基線,在高科技時代成為人文關懷的邊界,制約著野性發展的科技,力圖突破機械性文化的樊籬,在機器越來越智能化的時代力圖繼續保持人的主體地位。道德激情是道德活動的重要動力,而科技理性向倫理道德領域的滲透,使道德觀念和活動的情感性相對削弱,越來越成為理性的選擇;善離開了真往往會成為偽善,形成“面子文化”、形式主義盛行,而民眾真正的道德素養卻無從提高,極端時還會形成國民雙重人格或禮教吃人的局面,科技實證精神的滲透使道德不再只是主觀世界的活動,也在真實的基礎上探求價值真理和行為規律,以達到更合理并更真誠地面對他人、自我、社會、自然,道德實踐的意義凸顯。科學不迷信,它的不斷挑戰權威、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推進著道德的進步,包括對一些傳統道德規范的現代反思和突破,也包括在現代市場經濟和高科技發展的條件下建構新的倫理規范,如經濟倫理、科技倫理、生態倫理、環境倫理、生命倫理、全球倫理及職業倫理等,對在科技力量武裝下成為自然界主人的人類的行為提出限制,保證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倫理從經濟學的人文關懷出發,歸結于社會的發展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它體現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現代意識與傳統情懷、效率與公平、現實需求與終極關懷等的以某種更切近實際的方式的統一趨向,這使道德不再空泛,而成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力量。經濟倫理的興盛給中國文化體系帶來新氣象,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切實促進著觀念現代化的進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