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面臨第二次價值重估
馬健
() [摘要]以2008年的秋拍為起點,中國當代藝術開始進入了第二次價值重估時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面臨結構性調整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更深層次原因則在于人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評判標準缺乏必要的基本共識,市場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學術標準和藝術標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評判標準很有可能發(fā)生重大變化。忘記過去的市場坐標,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視為從零開始,或許更有助于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理性的判斷。
一、中國當代藝術面臨第二次價值重估
2004年10月,以香港蘇富比首次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拍賣會的初戰(zhàn)告捷為標志,沉寂多年的中國當代藝術進入了第一次價值重估時期。從貨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流動性過剩無疑是當時的證券、房地產和藝術品都面臨巨大價值重估壓力的最重要宏觀經濟背景。長期以來,中國當代藝術一直都沒有得到中國收藏者的太大關注。舉例來說,2001年1月和11月,劉小東作品《走神兒》先后在廣州嘉德2001年春拍和中國嘉德2001年秋拍上露面,估價分別為4.5—5.5萬元和4—5萬元,但都流標。2006年5月,當這幅作品再次出現(xiàn)在北京榮寶2006年春拍的時候,估價已經變?yōu)榱?0-90萬元,而成交價也達到了88萬元。事實上,中國當代藝術在第一次價值重估過程中的表現(xiàn)也許并非“厚積薄發(fā)”,而更應該被視為“報復性”的價值重估過程(見圖1)。根據(jù)全球知名藝術網站Artprice.com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01-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的總體價格指數(shù)累計上漲幅度為780%,而同期全球當代藝術的平均價格指數(shù)上漲幅度為233%。與此同時,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成交紀錄也被不斷刷新,從突破百萬美元的價位到突破千萬美元的價位只用了短短1年的時間。以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和岳敏君為代表的當代藝術“F4”作品價位更是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上漲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當然,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陰謀論”、“炒作論”、“泡沫論”、“崩盤論”和“垃圾論”一直不絕于耳,“多””空”雙方的分歧也越來越大。早在2006年,最著名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sigg)就謹慎地表示:“市場熱得有點過,所有作品的價格都被抬高,無論好的還是壞的,沒有標準統(tǒng)統(tǒng)飆升?!笔聦嵣希诿绹渭壍盅嘿J款危機浮出水面之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就面臨著調整的巨大心理壓力。換句話說,即使沒有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也會出現(xiàn)很大的調整行情,開始新一輪價值重估。全球金融危機的出現(xiàn)只是使這個大規(guī)模的調整過程在時間上稍微提前了一點而已。以2008年的秋拍為起點,中國當代藝術開始進入了第二次價值重估時期。
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開始結構性調整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之所以面臨結構性調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當代藝術的“做多”主力受到了巨大影響。首先是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國際“做多”主力難以繼續(xù)“做多”。而許多外國買家也因為資金緊張或心理恐慌而捂緊了錢包,其直接結果立刻反映到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風向標”——蘇富比和佳士得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上。因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近幾年的走勢幾乎完全操縱在這些既有錢,又有貨的外國人手中。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面臨調整的更深層次原因則在于,人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評判標準缺乏必要的基本共整理識,市場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學術標準和藝術標準??偟膩砜矗瑢W術標準關注的重點是“新不新”?即一件藝術品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之處,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如何。而藝術標準關注的重點是“美不美”?即一件藝術品是否令人賞心悅目,能不能“悅人”甚至“感人”。市場標準關注的重點則是“貴不貴”?即一件藝術品是否能夠屢創(chuàng)新高,不斷打破個人成交紀錄。這幾年的情況非常明顯,市場標準成為了絕大多數(shù)收藏者、投資者、藝術家、評論家、經銷商和拍賣行日益關注的最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而學術標準和藝術標準則被不斷邊緣化。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因為高所以更高”的趨勢更是日益明顯,讓很多人匪夷所思,無法接受。
波普藝術領袖沃霍爾(Warhol)說得沒錯:“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因為藝術世界就像一扇旋轉門,藝術家轉進去獲得承認之后,轉出來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币环矫?,中國當代藝術流派“五花八門”的特點很容易導致板塊輪動效應。另一方面,中國當代藝術所具有的“時代風尚”特點,則在這些藝術品進入時尚前沿的同時,也注定了“15分鐘”之后就很可能銷聲匿跡的命運。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當代藝術的幾大板塊一定會由于其背后“話事買家”的變化而出現(xiàn)非常顯著的結構性調整。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許多從前的“市場價值明星”都會由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第二次價值重估而被市場無情地拋棄。
三怎樣看待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數(shù)據(jù)
隨著中國當代藝術進入第二次價值重估時期,我們的思維方式必須徹底摒棄此前的“牛市思維”,盡量不要簡單地把當下的市場數(shù)據(jù)與歷史性市場數(shù)據(jù)進行縱向比較。因為這樣的簡單比較不僅幾乎毫無意義,而且容易影響判斷。
第一,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從貨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貨幣數(shù)量會從流動性過剩變?yōu)榱鲃有圆蛔?。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真實成交額顯然會大大減少。這是在未來的幾年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背景。
第二,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背后的國際資本無力繼續(xù)運作的情況下,即使有新的國內雄厚資本進入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他們繼續(xù)“接”西方人的“棒”,追捧價位已經相對很高的藝術家作品的概率也非常小,即使這些作品的價格已經打了幾個對折。
第三,因為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的大多數(shù)“天價”藝術品都缺乏來自中國國內的真實消費性需求,所以,隨著市場資本結構的變化,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重要板塊,例如中國政治波普和玩世現(xiàn)實主義都會出現(xiàn)大幅度的價格調整,一些作品的價格更是會成為“永遠的紀錄”。
正是由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在中國當代藝術進入第二次價值重估時期之后,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評判標準很有可能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當我們觀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時,總成交率比總成交額重要,拍賣會現(xiàn)場的競買氛圍比總成交額重要。當我們觀察某一位藝術家作品的市場行情時,藝術家的參展經歷比上拍次數(shù)和成交情況重要,藝術家的基本功、創(chuàng)造力和對藝術的執(zhí)著性比參展經歷重要??偠灾?,由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面臨第二次價值重估,因此,忘記過去的市場坐標,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視為從零開始,或許更有助于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理性的判斷。
四如何把握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走勢
就美國藝術市場125年的走勢情況而言,雖然從短期來看,藝術市場存在一些事前難以預料的大幅波動和小幅調整,但是,從中長期來看,藝術市場的大趨勢是相當明顯,值得期待的(見圖2)。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顯然也存在著巨大的歷史性機遇。但是,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未來的走勢,依然存在很大的分歧。舉例來說,在2008年11月16日舉辦的“全球金融海嘯與藝術品市場論壇”上,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藝術總監(jiān)尤勇就明確認為:“到了現(xiàn)在這個冬天,08年冬天的時候,我認為現(xiàn)在已經是跌到地板上了。我們一定可以看到明年春天開始,就會有反彈?!边@種觀點讓我不禁想起一則關于股市抄底的冷笑話:“本想進來抄了個地板價,不想地板下還有地下室。到了地下室一看,下面還有間地窖。地窖本以為到了底,不想下面還有地殼。地殼進去才知下面是地獄,咬牙一下跳進去,才知到地獄有18層?!?/p>
如果想真正把握全球金融危機中的歷史性機遇,那么,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走勢的基本判斷一定不能錯。全球各大經濟研究機構普遍認為,從2009年上半年開始,歐美發(fā)達國家都將陷入自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前所未見的經濟衰退。早在2008年3月,溫家寶總理就坦言:“今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內部投資和外部需求幾乎同時惡化:投資迅速減緩,出口大幅減少,前景非常嚴峻。如果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繼續(xù)保持現(xiàn)在的趨勢繼續(xù)惡化,那么,2009年的中國經濟很整理有可能是自1998年以來最困難的一年。在這樣的宏觀經濟背景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調整顯然才剛剛開始!在明確這一點后,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什么時候可以“抄底”,或者說什么時候能夠“見底”?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底”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qū)間”。對于有意“抄底”的收藏者、投資者和收藏投資者而言,千萬不能以“股市思維”來“抄底”。因為藝術市場與證券市場的不同之處在于,當市場行情過于低迷的時候,如果不是由于特殊原因的話,賣家可能根本不會準備出貨,買家也很難以低價買到“好東西”。例如,在紐約蘇富比的2008年秋拍中,畢加索(Picasso)的作品《小丑》(估價為3000萬美元)和蒙克(Munch)的作品《吸血鬼》(估價為3000萬美元)就分別被各自的委托人違約撤拍。換句話說,如果準備在藝術市場上“抄底”的話,就不能一直坐等所謂的價格最低點出現(xiàn),而應該時刻關注有沒有好的藝術品現(xiàn)身市場,價格是否合適。在選擇具體的藝術家和藝術品時,歷史成交紀錄只是次要參考標準,因為在經歷第二次價值重估之后,很多當代藝術品的價格是反彈不起來的。只有以學術標準和藝術標準為重點,選擇那些基本功扎實,創(chuàng)造力較強,對藝術執(zhí)著的藝術家的價位合理的精品力作,才能真正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第二次價值重估過程,并且把握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這次歷史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