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代中國藝術學學科建設中的學者素養與人才培養問題
長北
六、二級學科“藝術學”人才培養 二級學科“藝術學”以“一般藝術學”為研究方向,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目前,二級學科“藝術學”生源偏雜,學中文的、學哲學的、學外語的、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學心理學的、學生物學的、學財務會計的……都看著二級學科“藝術學”招生試題彈性大,拼命往里擠。這些個沒有“門類藝術學”學習經歷的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高中階段就很少接觸藝術,遑言對藝術資料的長期積累、對門類藝術的親身感悟?本身就不懂藝術創作也不懂藝術理論,甚至從個人興趣上(可能從考學意義上為稻粱謀盯住了藝術)還沒有來得及關注藝術,就突然來“研究”各門類藝術的普遍原理和普遍規律,實在是滑稽事一樁。腦子里沒有問題,怎么能夠針對問題寫出解答問題、解決問題的論文?還沒有與藝術“談戀愛”,你叫他怎么懷孕?又叫他怎么能夠生子?這些個學生,只能上網去尋章摘句,然后對空放炮寫些滿紙空言不著邊際的論文,以求拿到一紙藝術學學位證書。 筆者往我們的臺灣省講學期間,考察了臺灣省的藝術院校和臺灣省的綜合院校的藝術教育。臺灣省的藝術院校有三所。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辦學雖僅28年,在臺灣地區的藝術院校中已經排名第一,音樂、舞蹈、美術、電影、戲劇學院俱全,并且各有本院專用的展示廳館;文化資源學院向全校與各藝術院校招收碩士生與博士生,辦有年刊《藝術學研究年報》。臺灣藝術大學簡稱臺藝大,其前身是西湖國立藝專,目前有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傳播學院、表演藝術學院、人文學院五大學院,并有藝術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學園區,以設計、印刷、電視傳媒、建筑雕刻等實用美術專業在臺灣獨占鰲頭,學校辦有學刊《藝術學報》。臺南藝術大學簡稱南藝大,在臺南縣官田鄉,成立雖晚,已有音樂學院、視覺傳達學院、音像藝術學院、文博學院四大學院,各院也有自己的展演場所。三校各有分工:北藝大偏于文化研究,臺藝大重視動手能力,南藝大重視成果推廣。北藝大林保堯教授戲稱三校是:一白手(動腦),一黑手(動手),一灰手。名校各有分工,教學各有特色,使學生按自己興趣報考高校,就業各有渠道,互不拆臺撞車,同時有利于用人單位選擇,最終目的是因人施教,充分利用資源,充分激活學子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把就讀專業不當、用人單位不當降低到最小,學生和社會雙向獲益。 我國臺灣地區的三所藝術院校中,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研究方向與大陸作為二級學科的“藝術學”研究方向最為接近。不同在于: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只招收各院校有“門類藝術學”學習背景的本科生攻讀碩士再攻讀博士,該校音樂、舞蹈、美術、電影、戲劇學院的本科生教育成為其生源的強大支撐,藝術理論研究是音樂、舞蹈、美術、電影、戲劇實踐與研究的順序提升。反觀大陸綜合院校,很少音樂學院、舞蹈學院、美術學院、電影學院、戲劇學院俱全,有的甚至一個二級藝術學院也沒有,遑言各二級藝術學院各有展示場館,在本科教育層次上給作為二級學科的“藝術學”以強大支撐?十二年前,在海峽兩岸“21世紀文化走向研討會”上,筆者說到二級學科“藝術學”尚處在創始階段,教師(比如我)理論積累不足,綜合研究成果有欠豐厚④。這話放在十余年前,可以理解可以原諒;藝術本科生文化素質較差,藝術學研究生教育為非藝術類本科生捷足先登,可以理解可以原諒;如今,學科已經建立起了15年,藝術院校本科入學考試考分在不斷提高,藝術類本科生文化素質已有改善,筆者十二年前講話早已經不足作為教師綜合研究成果有欠豐厚的借口。在學科建立15年后的今天,再讓非藝術類本科生比“門類藝術學”本科生呈強勢進入二級學科“藝術學”碩、博士點攻讀學位,未免太缺乏學科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了。 臺北藝大研究生教育,開課必須先行論證,教師必須用經典教材,自編教材只在同行之間交流,讓同行充分評議,經過時間積淀、不斷修改成熟、取得同行認可以后,再由其他教師用作教材,以利于教師沉下心來慢慢積累,以利于教師之間互補短長。學生不是只學一家之言,而是所學系統,所見廣泛。反觀大陸有些院校二級學科“藝術學”的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缺乏嚴格論證,主干課程闕如或應付者有之,課程相近或基本雷同者有之,不要說是經典教材,常常連教師自編教材也沒有。教師各人自說自話,各敲鑼鼓各唱戲,甚至一門課程沒上兩課就草草收場。教學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學生對哪門課程能學到東西,哪門課程沒有學到東西各有議論,贊聲不多而怨聲可聞。綜合院校本身就缺乏藝術氛圍,田野調查作為“門類藝術學”研究生的重頭課程,在二級學科“藝術學”課程設置中被忽略。于是,教授閉門造車,學生關門學習。學藝術可不比學習數理化,僅僅在試驗室、在圖書館,是絕對領悟不了藝術的!我國大陸地區藝術學研究生導師們集體的“閑云野鶴”般的悠然生活,令坐班圍著學生轉、每學期學生書面評議裝訂成冊的我國臺灣省、香港特區的藝術學研究生導師們艷羨不已,同時也令我們大陸地區本科教育線上的講師們艷羨不已。 有鑒于二級學科“藝術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筆者以為,二級學科“藝術學”不宜招收本科生,只宜招收有“門類藝術學”學習背景的本科生攻讀碩士研究生。鑒于美學、文藝學與藝術學千絲萬縷、難分難舍的聯系,不妨控量招收有美學、文藝學學習背景的研究生。從“門類藝術學”本科和美學、文藝學本科畢業,到二級學科“藝術學”碩士畢業,再攻讀二級學科“藝術學”博士,順序漸進,不宜將招生對象擴大到沒有“門類(特殊)藝術學”、美學、文藝學學習背景的本科生。二級學科“藝術學”研究生畢業論文,不等于可以滿紙空言大而無當,不等于不可以扎根“門類藝術學”。對于二級學科“藝術學”研究生,有“門類藝術學”的基礎,經過“一般藝術學”的系統理論學習,然后,用“一般藝術學”的文化視野和研究方法,用“門類藝術學”的實證材料為主干來寫畢業論文,不僅是可行的、允許的,而且應該是提倡的。只要他站立的視點更高,運用的材料更寬,研究的方法更新:以藝術的共性規律、共性特征為經線,以某一門類藝術學的實證材料為主要緯線,用自身觀點串聯起各門類藝術學的、民族的、地域的、時代的、文化的實證材料,織成一幅逐層鋪開而不是雜亂無章的華錦。這樣才是理想的也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培養模式,也才能在藝術學門類之下眾多的學科培養方向中立住腳、扎住根、成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從教育抓起,二級學科“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層次才有望提升。 如今國內,“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時髦著呢!國家從宏觀的大政方針的層面提出整個社會發展“四位一體”、[JP2]文化建設“兩大一新”的總體要求,各地、各層面的文化建設如火如荼,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對“一般藝術學”畢業生的社會需求應該很大。名牌高校藝術學博士點的確是機會多、名利多,但是,二級學科“藝術學”隊伍不是大雜燴而應該是精英薈萃,其學科隊伍建設應該較“門類藝術學”學科隊伍建設要求更高,不說是什么人都可以進來“側側腳”⑤的。 總而言之,本文直指有礙二級學科“藝術學”學科建設的現象。一家之言,言出公心。請盡管批評,盡管指正。(責任編輯:帥慧芳) ① 王廷信(主編)《藝術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言部分,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頁。 ② 姜望來《唐長孺先生對義寧史學的繼承和發展》,《讀書》,2010年第11期,第71-75頁。 ③ 《考工記》。 ④ 張燕《21世紀藝術史研究走向——1999年在海峽兩岸“21世紀文化走向研討會”上的講話》,原載《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王廷信主編《藝術學的理論與方法》,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166頁。 ⑤ 語出張岱《夜航船?序》。 Scholars' Quality and Majors' Cultivation in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t Discipline CHANG BEi (School of Art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Abstract:The article states a personal view upon scholars' quality and majors' cultivation of "general art discipline". As scholars of this field, they should have a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ategorized art discipline". They must have a taste for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nd an expansive cultural view as well as a sense of mission both in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it proposes the recruiting range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for art discipline majors. Key Words:Art Discipline; General Art Disciplin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Scholars' Quality; Majors'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