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旅游與傳統審美的完美融合 ——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作家、藝術家觀感選登
馮雙白 等
由陜西旅游集團公司斥資億元精心打造的2008版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改編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同名敘事長詩。它通過舞劇這一高雅的藝術形式,調度了真山、真水、真景物的宏大表現場面,演繹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生生死死、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和大唐盛世的恢宏氣象。舞劇《長恨歌》對華清池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進行深度挖掘整合,形成了一個歷史內涵豐富、文化個性鮮明、具有不可復制性的文化創意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本版今天選登部分作家、藝術家觀后感,以饗讀者。
真山真水真時空 中國舞蹈家協會黨組書記 馮雙白
《長恨歌》大型實景舞劇名字已經聽了很久了,但我一直有個疑問,舞劇原本屬于劇場室內的藝術,而大型實景舞劇卻將它搬到了室外,就我所看到聽到的,在國內確實是第一次。疑問在于實景,那么大的環境,要演舞劇,怎么辦呢?用什么辦法能夠演這樣一種舞劇,而且演這樣一種歷史的、經典的、經久不息、口耳相傳的一個美麗的傳說和故事呢?所以我抱著極大的興趣來看,看了以后我認為《長恨歌》開拓了一條新路,開拓了舞劇創作的新路,這是非常值得祝賀,值得敬佩的。
我覺得這個舞劇首先給我一個印象是大氣,大氣磅礴,山、水、石、故事、歷史的傳說和眼前的一切奇妙的藝術融合為一體,它突破了原來劇場舞劇藝術的很多觀念,它把真山真水當作自己大的背景,在驪山這個實景地,用神奇的現代科技手段把歷史上的傳說點活了,把這樣一個人人都想看一看,都想試一試的溫泉也給溫熱了。所以我感覺在這樣一部舞劇當中,它是特殊的地點、特殊的歷史、特殊的人物、特殊的文化的融合體,這個構思和想法也非常好。
過去我們認為舞劇藝術為什么要在劇場里面演才適合,而在實景當中難做呢?這是因為舞劇是需要沖突的,張藝謀已經是講故事的高手了,但是在實景當中他常常講印象,就是要避開實景大型山水再去講故事,因為這個時候不容易講好。但是,沒有想到舞劇《長恨歌》把這個故事講得很好,這是很好地利用了歷史文化給我們的遺產,很好地利用了歷史文化的傳說在很多人心中久已熟稔的結果,最后一經激活,就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有很多事情不用細致的交代觀眾就會明白,如安史之亂用了巨大的場面來表現,就足以造成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我想就這點來說全劇大氣磅礴地演繹了這個故事。
第二,在視覺上有非常強烈的旅游文化的特點。旅游文化是不能到劇場里去看的,人們在旅游當中需要一種休閑的文化,人們到這個場地里來,
是希望得到文化上的沖擊,人們白天看景點已經看累了,不能白天逛廟晚上睡覺,要給他沖擊才行。而《長恨歌》就是一臺富于視覺藝術沖突力的舞劇,大量高科技的使用,可以折疊的LED屏的使用,焰火、水幕、火海等等手段,造成了無數個驚奇、無數個奇觀,這些神奇很好地吸引了觀眾。
第三,這個藝術舞劇出乎意料地有一種精致的品格。我們常常看到的旅游歌舞文化或者是旅游景點文化是粗制濫造的,是偽劣產品、假冒產品,一看就是湊合事的,說是民俗,其實是假民俗,那個東西既沒有文化根基,又沒有感人的力量,但是從這臺舞劇中,可以看到那種藝術的精致,燈光燦若星河,舞美如夢似幻,舞臺的空間編排非常靈活多變,色彩很融合協調,所以說它有一種藝術精神在里面。
總的來說,我覺得驪山活了,華清池活了,歷史活了。全劇在藝術上有一種精益求精的研磨精神,據我所知這部劇創作了兩多年了。從這個角度看,在張總的帶領之下,這個團隊不斷地創新,在市場上具有大膽開拓的文化創新精神,它反實景藝術的“印象”之路,而走自己精致的高雅道路,這也非常符合這個實景之地的特點,講這個愛情故事,如果只是一些很粗的印象式的東西,就很難完成。
舞劇把冷寂的歷史遺跡激活了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忠實
我看大型實景舞劇《長恨歌》,純粹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來欣賞的,而不是以專家的眼光去探討的。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首敘事長詩,在我們國家是普及率最高的一首長詩,也應該是最感動人、最震撼人心的一部長詩,也是打破了階級界限的一首愛情長詩。雖然它是中國封建最高統治者皇帝和他的妃子的愛情故事,可是感動了哪怕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和工人,所以這種愛情的力量跨越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界限,流傳一千多年,永久不衰。一直到我們華清池,到今天我們還把它演繹成一臺舞劇,而且是富于獨創精神的實景舞劇。
一千多年前皇帝的愛情悲劇,直到一千多年后仍然沖擊著當代人的心靈,對于一個作家來講如何研究創作規律也具有極大的啟示。我們今天的作品是各領風騷,白居易的這個長詩一千多年仍然在驪山腳下感動著很多人,包括我,我就是被感動者之一。我總體感覺這臺舞劇情景交融、蕩氣回腸,尤其是情景交融。讀唐詩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這種情景交融的感覺是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但是在這里找到了。東邊那個大山和西邊那個小山,開始是一個半圓的月亮,最后是一個圓的月亮,這個場景就給人以強烈的心靈沖擊,在劇場的舞臺上是找不到這種感覺的。作為一個觀眾,我更關注的是營造的自然氣象,以及悲劇發生所在地的這種真實感覺,因之可能我們就不計較看不到演員的表情了。所以這種情景交融的感覺在室外真實環境演出中是一個創造,這就是富于創造性的舞劇,特別是舞蹈也是一個富于開創性的先例,這是一點。
我看了這個舞劇后的第二個感覺,就是如詩如畫,猶如仙境的感覺。當然在其他舞劇,包括其他戲劇里面也可能有這樣的感覺。但是,在這里強烈的感覺是,這個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悲劇故事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讓我充滿神奇的想象,多了一種神秘感,這種神秘感促使人去作種種想象,去想象唐明皇怎樣和楊貴妃在這里展開他們的愛情故事,極盡他們最美好的愛情表述,一直到最后要殺死楊貴妃,這個歷史事 件過去了將近一千多年,我仍然對此充滿好奇。現在的舞劇將歷史作了一種藝術的復原,一千多年前皇帝和他的妃子在這兒的生活,留給任何一個今人,都是一種歷史的冷寂,但是舞劇把歷史細節復活了。
這個舞劇創造的環境,以及主要的舞蹈,極大地滿足了作為一個觀眾觀賞舞劇的一種心理期待。除了編劇、演員外,技術手段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聲、光、電,包括水下的很多設施,都成為這部舞劇有生命力的元素,我感覺到所有的效果都是很美的、新穎的、很難挑剔的,有很好的藝術效應。是舞劇把冷寂的歷史遺跡激活了。
實景舞劇讓我們走進歷史 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葉廣芩
看了舞劇《長恨歌》,讓我受到了一次非常美好的藝術熏陶,由此我想到了我們陜西的文化。我們陜西的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就是一種內斂的、沉甸甸的、厚重的一種文化。它掂在手里是很沉重的、有質量、沒有光澤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被黃土厚厚地包圍著,中國的文化就是這種帶有深沉色彩的,需要我們去挖掘,需要我們去體味的文化,這是我們真正的文化內涵。
同樣,我們華清池的文化也是一種深厚的,帶有淵源流長歷史的文化。舞劇《長恨歌》就是被這種深深的傳統文化所包裹著,又閃耀著一種寶珠的色彩,看了以后我感到欣慰,我們陜西人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對文化的理解,我們終于創造出了一個我們自己的全景式舞劇,這確實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
有一年我到日本訪問,日本的中學課本有《長恨歌》,我曾經和一個中學生共同朗誦《長恨歌》,我們竟然在同一個時刻把它朗誦完,可見它的韻律和內涵是相同的,它的魅力讓我們中國人傾倒,也讓日本人傾倒。前幾年,我在政協會、人大會上都呼吁過,我們陜西旅游文化發展和開拓,以及如何保持我們文化品位的問題,在看了舞劇《長恨歌》后我得到了印證,也感到了欣慰。
今天,在陜西省旅游集團和華清池旅游公司的全力操作下,我覺得從旅游方面開拓了我們一個大的思路,使我們感到了陜西文化的魅力。看了《長恨歌》,使我感到走進了歷史的褶皺,這種歷史的存在,在同一個愿望、同一種風的吹拂之下換作了我們,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曾經在這個場景中、在這塊土地上是怎樣演繹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故事的,我們和歷史一下子拉近了,不光是拉近,而是使我們走進了歷史,走進了陜西的文化,這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我認為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同時我也希望《長恨歌》能夠長久不衰,推到全國去,推到世界上去。
實景與詩歌的高度契合 原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王蘊明
陜西是一個戲劇大省,我們的話劇、秦腔都很發達,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看了很多陜西的戲,但是陜西的歌舞看得很少。看過舞劇《長恨歌》以后,使我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美好的夜晚,心情有點激動。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功的藝術創造,是一個恢弘而典雅,時尚又浪漫的人文景觀,是一種實景與舞蹈、實景與詩歌高度融合的藝術范例。
《長恨歌》作為一首長詩,為什么歷千年而傳下來?就是因為它有一個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還有很深刻的人生體驗,里面充滿了人生的哲理,當然這個戲中“愛”是它的靈魂。本來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按照當時是不合乎社會倫理的,但是白居易的詩使大部分人對真摯的愛情難以忘懷,這就是藝術的偉大力量。
首先,我以為這部作品做到了四個方面的融合。而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把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觀念和當代審美觀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二,這個戲做到了雅與俗的結合。《長恨歌》是千古絕唱,是東方文化的驕傲。《長恨歌》關于李楊的愛情故事,在戲劇的舞臺上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但是在大型歌舞項目上,就是我們所定位的這些,我看到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創造。第三,做到了文化與市場的結合。出品人是一個旅游集團,旅游要講市場。它既弘揚了民俗文化,又打開了市場,這是非常不簡單的。第四,做到了科技和藝術的結合。我們看到了迷幻般的美麗景觀。所以我想,這個作品會擁有長足的生命力的,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留下奪目的光彩。
這個戲在表現楊貴妃死以后,那一段凄婉的、非常感人的愛情故事,給觀眾的印象是深刻的。但我認為,它在充分利用歌舞的手段以及強烈的視覺造型的同時,還應該強化戲劇內涵和人生況味。也就是說,李隆基和楊玉環的人物性格特點在這里還應該進一步強化,應當給李隆基、楊貴妃設計特定的性格動作、性格舞蹈、性格音樂,這樣,就會產生更強的藝術沖擊力。
處處精彩步步生奇 中國舞蹈家學會主席團委員趙國政
夜幕四合,萬籟俱寂,伴隨音樂陡然的鳴響,一道雪亮的追光射向深不可測的天穹。觀眾翹首仰望,只見一位乘風御氣的美麗仙子,綽綽約約,徐徐款款,輕如羽翼般落于驪山腳下華清宮的九龍湖面(可升可降的水上舞臺)。她不是天外來客而是大地的女兒,是華清宮曾經的主人,被唐明皇三千寵愛于一身的貴妃楊玉環。自安史之亂一別已是1300多年了,此次是探鄉尋故,再憶前塵,見到這熟悉的山水,便情不自禁地踏著浪花舞蹈起來……由陜西旅游集團公司打造,薛麗娜、李捍忠、馬波導演的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就是從這樣一種真幻難辨、既似太真重返故里,又是玉環初近君王的那一刻開端的。它開端的精彩,開端的別致,開端的好看,能在開演的第一瞬間便牢牢地抓住觀眾眼球,也決定了這部舞劇總體上的筆觸唯美和手法上的夢幻風格。
近年來我國的旅游業蓬勃發展,為其配套的演出產品也層出不窮。但其中經得起審美推敲,并能獲得大眾贊美的不算很多,潦草、簡陋、淺薄,甚或是粗俗之作,屢有所見,致使資源浪費,口碑欠佳。實景舞劇《長恨歌》無疑是對這種現象的匡正,給旅游文化注入了景氣昂然的活力和生機。它的成功有兩點深值關注:其一是內容上的文化情懷,其二是呈現上的觀賞效果。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中國詩壇上凄美浪漫的瑰麗之作,其文化光焰映照千古。盡管它寫的是宮闈中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但他們堅貞不渝,即便劫難讓他們身處兩界,仍不改當年的初衷。因為作品對愛情的描寫是超然的,將人性中不分帝王,不分百姓,無尊無卑,無貴無賤,奉愛情為至尊、至善、至珍、至誠的優良品德描畫得真切逼人,刻骨銘心。以這樣的詩篇為樣本打造舞劇,其美學價值、文學價值、人文價值不言自明。尤其是在親歷過李隆基、楊玉環愛情故事的華清宮實地演出,其文化意義又有不同,因為宮中的楊柳顧盼過他們的款步悠然,蓮花湯里沐浴過他們的金身玉體,亭臺樓榭傾聽過他們的燕語鶯聲,風雨驪山見證過他們的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悲歡經歷……因而這里是舞劇《長恨歌》最好的表演舞臺,最具歷史感,現場感,文化感的演出寶地。全國獨尊,不可置換。這種文化含量能不厚重,能不珍稀嗎!
其次是觀賞性愉悅性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予以考量。人們知道,旅游文化是相對物質的精神產品.其價值取向是最大化地招攬中外游客,最大化地宣揚本土文化的旖旎和精彩,最大化地樹立起本土的文化品牌,最大化地博取市場效益以助力本地的經濟發展。而如何實現上述四個最大化,只有高標準地打造出美輪美奐,震撼心魂的佳作,方可告成。為達預期,編導的做法是:對《長恨歌》的思想精妙堅守不放,在形式手法上,進行破格地變通。如處理李楊二人的情感戲時,由于觀眾席到庭院深深的后宮龍吟榭,隔著水上舞臺,中心舞臺,距離是四百米。在如此遙遠的地方,看他們芙蓉帳里的雙人舞,是看不清的。于是聰明的編導便創議出三到四組楊李組合,利用燈光的快速切換,采取蒙太奇手法,適才還在深宮的楊李,魔術般地便出現在你的眼皮底下;一不留神他們又流連于花蔭柳浪之中;眼瞼開合之際,四組楊李又同時表演在不同點上——遠景是芙蓉帳里的纏綿繾綣;近景是華清池里的戲水弄風;左中是廡廊下的花港觀魚;右中是花前月下的夜半私語……重疊表演,互為呼應,像四對紫燕呢喃出在天愿作比翼鳥的玄想故事。
作者還特別擅長用場面、用水景、用音效、用樓閣、用驪山山體、用電腦燈、頻閃燈、成像燈、染色燈、激光燈以及目前亞洲最大的LED屏幕等高科技,以突然性,爆發性的手段,制造出陡然的壯觀,難測的神秘,絢爛的華美,意想不到的突奇。如空空的水面,突然間便沸騰著無數美女的胡旋舞;黑漆漆的驪山倏忽間便有藍寶石般的星斗滿山。而山頭上那彎冷月最為詭異,像歷史老人以獨目凝視著人間古往今來的風聲水起,花落花發……沖擊力最強的要數安祿山作亂的那場戲了。在“緩歌慢舞凝絲竹”的安適中,漁陽鼙鼓突然驚天動地,烽火臺上狼煙四起,胡人的兵勇沖入宮中,九龍湖上火焰四濺,三個大型LED屏幕上戰馬蕭蕭,鐵騎橫掃;整個環境全方位地轟鳴、燃燒、爆裂、廝殺吶喊,連觀眾座席都上下顫抖,顛簸不定。一時間渾然不知自己是身在戲里還是戲外。
演出結束的那一刻,只聽到觀眾席里一陣陣掌聲,一聲聲贊嘆,他們是被這出實景劇征服了。因為他們的所得是劇場里得不到的,他們的所見是劇場里見不著的。于是我想,鐘情于陜西一游的中外旅客,在飽覽那片熱土的好山好水,閱盡遠古以來的文明勝跡,不妨到驪山腳下的華清宮在實景舞劇《長恨歌》中,品嘗一次既如夢如幻又雷霆萬鈞的精神大餐,否則便難圓古都之行的完美句號。
陜西旅游文化之樹上的長青藤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呂品田
歷史和自然天賜給這里兩個不可復制的資源,即驪山腳下的自然資源,白居易的長詩和那一段歷史的人文資源,這兩個資源混合在一起,出現了《長恨歌》這樣一臺實景舞劇藝術。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詮釋一千多年前的故事,來告訴參觀華清池的游人,告訴他們站在這樣一塊土地上曾有過影響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這是陜西旅游文化一個不可忽視的成果,是陜西旅游文化之樹上的長青藤。
舞劇《長恨歌》給我帶來了一個審美的高峰體驗,讓我在驪山腳下感受到了一種現代審美文化的強烈沖擊。在我看來,《長恨歌》這部實景歷史舞劇,是旅游文化經典,它把歷史文化中的華清池,把地理文化中的華清池,還把科技文化中的華清池,以及景觀文化中的華清池,還有包括在大眾心中存在的華清池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非常具有時代感的審美激發力的旅游文化經典,這種經典性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它具有屬于華清宮文化的特有歸屬性。它的實景演出、特定的歷史故事、詩歌印象,以及親臨實境的景象,在這里展開的所有場景,均為華清池唯一的歸屬性。同時它還具有繼續被打造這種精致性的追求。其次它有一種切合千萬大眾審美心理的功能,包括對這個最優美的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的審美意象、審美期待、愛情觀的切合,這種切合是基于大眾審美心理,同時它也有切合現代審美趣味和利用現代審美方式的娛樂性特點,所以我覺得它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旅游文化經典。用這樣一種經典為現代文化產業的探索發展,無疑是成功的。
另外,我覺得《長恨歌》實景歷史舞劇是融豐富的現代視聽元素于一體的審美綜合體。之所以用這樣一個概念,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實景歷史舞劇不僅完全達到了我作為一個觀眾在這里所獲得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而且它還大大超越了一種舞劇文化的審美形式,走出了室內,來到了實景當中。這個時候它不僅僅是走到室外的一個空間環境,而是在這里面把詩歌藝術、舞蹈藝術、影視藝術、造型藝術、科技藝術融為一體,把聲光電融為一體,把景觀、裝置、表演、時裝等藝術融為一體。舞臺上,周圍一年四季的景致隨時在發生變化,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視聽的綜合體,而這樣一種藝術形式,是非常符合現代舞劇這樣一種綜合性藝術創造方式。在《長恨歌》里,這樣一種綜合表現形式得到了非常成功的體現,這是一種綜合的魅力,是由綜合的藝術形式所產生的具有超越各種藝術局限的一種審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