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闕建筑的文化特性及其當代意義
張 博
摘 要: 闕作為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筑,通常立于門前甬道的兩旁,它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筑藝術,又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性,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表現之一。漢闕建筑所蘊涵的文化特性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其建筑造型和材質上的體現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觀在傳統(tǒng)建筑與其環(huán)境上的體現,它為當代建筑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漢闕; 建筑文化; 天人合一
Abstract: Watchtowers, decorative constructions to palaces, temples and tombs in the Han Dynasty, usually stood on both sides of the passage in front of the gate as symbols of grandeur. As a style of ancient art of architecture, the watchtower was clearly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it represented a 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of archite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chtowers in the Han Dynasty embodied the conception of “Man 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Heaven” in architectonic designs and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 and the view of harmonybetween men and nature in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onic environment. All this provides some useful consider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watchtower in the Han Dynasty; civilization of architecture; Man 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Heaven 人生離不開建筑。在歷史的研究中,建筑是很重要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借此了解古人的特質與精神文化。建筑物忠實地記錄了時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建筑是人類藝術、技術與文化發(fā)展的見證。本文擬針對現存漢闕實物(不包括現存的漢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中漢闕以及出土的陪葬陶闕),通過研究其源流、探究其建筑特點,以發(fā)掘形式后所蘊涵的文化上的特性,希望藉此能為解決當代中國建筑設計與城市規(guī)劃中文化特性的缺失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一、 漢闕源流與保存現狀 闕是我國古代設置在宮殿、城垣、陵墓、祠廟大門兩側標示地位尊崇的裝飾性建筑物,因此也稱闕門或門闕。闕門起源于周代,歷經漢唐,延續(xù)至明清,從未中斷。隨著各個時期社會歷史情況的不同,闕門的形制亦代有演變。 1. 漢闕源流。闕,最初稱“觀”,它的歷史十分悠久。據文獻記載,周代時闕門這種建筑形式已經存在,主要為宮闕和城闕。《三輔黃圖》曰:“闕,觀也,周置兩觀,以表宮門,其上可居,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1]卷6《闕》文獻中記載最早的城闕見于《詩經》,《詩·鄭風·子衿》曰:“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可知周代已有了“宮闕”和“城闕”。最初的闕大約是宮外或城外的一種防御建筑,高高的臺基上有樓屋,守衛(wèi)者可以站在其上望四方,故又稱之為“觀”。 因為是樹立于宮門旁的建筑,由于其建筑的高大醒目,所以闕也因此成為天子頒布政令的地方,稱之為“象魏”[2]《門部》。《三輔黃圖》對此也有記載:“門闕,天子號令、賞罰所由出也。”[1]卷2《未央宮》這里闕又成了天子公布法令的地方,這樣闕便成了國家和天子的象征。 漢代之時,闕作為裝飾性建筑的功用在歷史的發(fā)展中變得很廣泛,被長時期廣泛地修建在宮、廟、祠、墓以及學校、井泉之前,以襯托和美化主體建筑,加強建筑組群的莊重感。于是闕除了宮闕、城闕外又有了門闕、墓闕之分。漢代的城門、宮室和顯宦的宅第,往往都要立闕,以象征王權的尊嚴或門第的高貴。東漢時開始出現全用石料建在宗廟祠堂、墓家神道前的石闕,石闕不易毀壞,歷數千年滄桑,部分得以留存。可以成為我們進一步了解、研究的對象。 魏晉南北朝以后至明清時代,闕門作為一種禮制性建筑仍然存在,又有所發(fā)展和變化,闕門的種類明顯減少,雖然有些新的闕門形制短暫出現,但不是闕門的主流形制。短期流行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壁闕,北齊時期的石棺闕等。隋唐時期闕的主要形制為宮闕和陵闕。宮闕如大明宮含元殿前的棲鳳閣、翔鸞閣,就是典型的宮殿三出闕建筑。從隋唐時期開始,宮闕僅置于南向的正門處,改變了漢闕在建筑物旁放置的習慣。其形制表現為左右雙闕突出,用于宮城正門,呈“凹”形平面布局。這種闕門形制,由隋至清,歷代因襲大致未變。現存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北京清代紫禁城午門雙闕。陵闕最典型的實物資料即為陜西唐乾陵經過考古發(fā)掘的乳峰三出闕遺址和南神門外三出闕遺址。還有河南鞏縣北宋皇陵的闕臺現在仍清晰可見。隋唐以后,諸如城闕、塢壁闕、宅第闕、墓闕、廟闕等都漸次退出了歷史舞臺。[3] 2.漢闕建筑特點。闕作為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筑,通常立于門前甬道兩旁。漢闕作為石質建筑,卻具有仿木結構的特點。漢代石闕模仿木建筑結構和風格,闕上雕有柱、仿、檐、蓋等各種木結構建筑的部件,顯得分外古樸而典雅,為人們研究其他漢代建筑結構提供了可靠的資料。石闕的外形就像一座古典式的樓房,從上到下可以分為闕頂、闕身、臺基三部分。“闕頂”即屋頂,用石材雕刻出仿木的脊飾、瓦當、柱子、檐屋等形狀,就像木建筑的屋檐,既有遮雨的功能,又具裝飾性。闕身相當于房屋,由多層石材堆砌,在石材上雕刻出斗拱、欄桿及人物、圖象,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并刻出模仿木結構的欄額、立柱等,襯托著上面的樓閣顯得高大、雄奇。“臺基”代表中國古代建筑中常見的夯土臺基。整圈的造型上大下小,雖然按一定比例比木闕有所縮小,卻同樣表現出雄奇威嚴的氣象,可稱為最早的縮微景觀了。此外由于石闕立于神道兩旁,故分為東、西闕。多數闕又有主、耳闕之分,耳闕緊靠主闕而稍矮,顯得錯落有致。左、右闕隔神道遙相呼應、珠聯(lián)璧合。[4] 3.漢闕的保存現狀。據考古工作者統(tǒng)計,目前全國尚存漢代石闕且保存較完好者僅29處,大多是東漢時所建。這些闕均是當時祠堂或墳墓前的神道闕,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登封、山東平邑、四川綿陽、梓潼、德陽、雅安、蘆山、西昌與重慶渠縣、忠縣等地,其中以川渝兩地最為集中,達20余處,占目前留在我國地面上總石闕的90%以上。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認為,漢闕多在四川(原包括重慶)并非偶然。他指出:“至于四川,在兩漢時代,工業(yè)發(fā)展,屠(奢)侈之風由來已久。”[5]這就是四川多漢闕原因之所在。在四川漢闕中,著名的如雅安高頤闕、綿陽平陽府君闕、渠縣馮煥闕和沈府君闕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 漢闕建筑的文化特性 建筑體現了特定的文化觀念和文化信念,是文化的具體反映。漢闕作為中國古典建筑深刻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這個傳統(tǒng)哲學觀念把天地萬物生命化,在世道人心與宇宙之間建立某種感應關系,“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這種宇宙觀就是天與人合而為一,物質與精神同流,萬物生命運行其中,人生與自然互為感通,人們通過敬畏上天,順服自然,從而與自然協(xié)調并存,這種人生倫理表達了人類掙脫宗教束縛的一種努力,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天人合一”的觀念對文學、藝術乃至中國人的為人處事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對建筑。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一向以取得與自然的協(xié)調而著稱于世,建筑界的專家學者也常用“天人合一”這一哲學觀念來概論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縱觀中國歷史,這一觀念為歷代的思想家們所重視,也為眾多的建筑巨匠所恪守。 通過對漢闕這一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中“天人合一”文化特性的了解,可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更生動地欣賞中國建筑空間中包容的精神生活。 1. 漢闕造型中的文化特性。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建立了中國文明的倫理秩序,其目的是和諧。這種秩序反映在建筑的空間上,形成中國所特有的空間觀。而這種空間觀在漢闕造型上的體現就是均衡、對稱。在中國人理念里,對稱這個觀念,反映了對人體形態(tài)的看法。生為房屋、院落,死為墓闕。這一文化特性對漢闕造型上的具體影響主要體現在漢闕的東西對稱、三段式結構兩方面。 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來說,大多是以坐北朝南為原則的。這種院落加上中軸對稱的原則,就體現出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了。一座簡單的三合院,實際上等于一個張臂向前的人形,主房就是人身,兩廂就是兩臂,擁圍著一個自己的天地(天井)。[6]229-249而漢闕作為主人死后的陰宅,深受其“視死如生”觀念的影響,于是在它的空間配置上也采取了墳墓面南,雙闕分置東西的格局。雙闕采取中軸對稱分置左右,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由于人體軀干是對稱的,所以只有依著墳塋為中軸,對稱排列兩闕。這樣的排列格局,加上兩闕的三段式結構所體現出的“三才”思想、石闕的石制仿木結構體現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觀”以及闕身圖案上體現出的升仙思想內涵,才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下文中詳細論述)。 中國文化的胚芽——《周易》是陰陽學說的圣經,中國文化的所有形式均可尋根于《周易》。《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明確提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這樣人們在自然變化未發(fā)生之前對自然加以引導,在其變化既成之后,注意與它相適應,從而做到天隨人愿,人不違天。在《周易》中,則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視為一個整體。[7]這種整體觀念在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前文提到,漢闕如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屋頂是天,臺基是地,房屋是人)一樣,擁有闕頂、闕身、臺基這樣的三段式造型。可用天、地、人三才的觀念去理解。闕頂即天、闕身為人、臺基是地,體現了三才合一的理念。在佛教東來以前,中國的宗教是以崇天為主,輔以神話,甚至相信長生不老,肉體升天,所以古代的帝王,喜歡筑高臺以祀天神。所謂“靈臺”、“瑤臺”是介乎崇祀與游樂之間的建筑。臺基就是這一類能夠達到人神相通的高臺的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