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當代中國的偉大創(chuàng)造

俞思念

摘要: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把一個半世紀以來先進中國人的理想變成了中華民族正在實現的跨世紀工程。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的創(chuàng)造和前景,是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的貢獻,是關于當代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有力回答。深刻認識中國現代化的偉大進程與創(chuàng)造,在繼續(xù)推進中國未來發(fā)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創(chuàng)造

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發(fā)展進程顯現出不同的現代化道路的競爭和比較。當下,“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道路成為世人關注和討論的焦點,是一種理論思考的反映。當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在金融危機的考驗中表現出強大優(yōu)勢時,我們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特點和規(guī)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對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戰(zhàn)略步驟更加明確,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充滿必勝的信心。 一、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的歷史意義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是把一個落后的中國引向現代化的中國。一百多年來中國發(fā)生的巨變所揭示的是中國走向現代化里程的一次次艱苦探索。其中,其他各個階級的代表人物相繼表達過他們的救國救民主張,但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他們都未能找到真正解決中國社會根本矛盾的出路。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人從新民主主義繼而走向社會主義的路線才能夠把中國引向現代化入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黨的領導集體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國家的口號,并逐步建立起門類齊全的近代工業(yè)體系。但由于其后黨在指導路線上的失誤,“以階級斗爭為綱”占據了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導致中國現代化實踐與理論的中斷。 在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緊要關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作出“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英明決策,由此不僅提出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完整概念,而且引導中國走向新的發(fā)展方向,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值得認真總結和記取。 (一)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轉移使中國走出了“貧窮社會主義”的歷史誤區(qū)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艱難曲折中探索。一段時間里,我們曾離開生產力的發(fā)展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僅看成一種對資本主義的道德批判和政治革命,而降低了它與資本主義相比更能夠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更能夠推動現代化的實質意義。這樣一來,社會主義本與現代化共生的內在關系被隔斷,或對立起來。這種忽視生產力發(fā)展和對社會主義與現代化認識的誤區(qū),曾嚴重束縛著人們的頭腦,致使20世紀中期以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世界現代化潮流擦肩而過。 完成社會革命之后,盡快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始終注意到經濟因素在社會變遷中的基礎作用。辯證法的革命性在于它同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相一致時,才是現實的和合理的。馬克思主義最講發(fā)展生產力;在人民掌握國家命運的社會主義下,致力于發(fā)展生產力更是全社會的利益之所在。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確立,正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在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實踐上的撥亂反正;同時,也使我們在關于社會主義的根本認識上走出歷史的沼澤。特別是在原有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中國,發(fā)展生產力所解決的歷史課題,正包含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系列任務中。這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設想與實踐找到了堅實可靠的基點。 (二)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轉移是中國走向民族復興的開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時代主題發(fā)生著變化;與此同時,科學技術革命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國際競爭變成一場沒有槍炮的特殊“戰(zhàn)爭”。現代化問題日益受到不同國家、不同代表人物的關注,成為世界未來走勢的軸心。不能不承認的是,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后,拉大了同世界發(fā)展水平的差距。在這樣的情況下,敢不敢提出現代化問題,能不能把黨和人民的注意力引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是對中國的嚴峻考驗。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正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把握當今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革命和現代化浪潮,對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險保持警醒的結果。 在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下,社會主義中國面臨極大挑戰(zhàn)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好的機遇。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加速經濟發(fā)展和現代化步伐,是縮小同發(fā)達國家之間差距的關鍵。這樣就可以經過20世紀末和21世紀的努力奮斗,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存與競爭中趕上世界強國,走向復興之路。 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轉移,是中國共產黨人正視世界的新變化,正視由科學技術革命引發(fā)的國力競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勇于迎接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抉擇,是迎接隨之到來的全球化時代遞出的第一份答卷。 (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為中國人民樹立起團結奮斗的政治目標 在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使中國共產黨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統(tǒng)一的意志,形成堅強的戰(zhàn)斗力,使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大國內生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共同開創(chuàng)團結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這是黨和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盡管起初我們對現代化的體會是膚淺的,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進展中,我們從理論與實踐上對現代化的認識都向前跨進和大大地豐富了。此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成為全黨和全國各項工作的一個綱。由此在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理論與實踐上發(fā)生了一系列轉折性變化,黨和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構想下,走出了一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路。從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當前的最大政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始終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行動歸宿。 概言之,中國共產黨人立志為實現中國現代化而奮斗的理想,終于變成中華民族正在完成的跨世紀偉大工程。今天,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黨成立90年來的歷史經驗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與建國道路,才能把中國引向民族解放和階級解放,并且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黨的基本路線和黨的歷史任務,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斗。社會主義現代化把中國人民的現代化理想與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客觀要求結合起來,是完成中國現代化的唯一途徑,也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對社會主義提出的歷史性課題的回應。在這里,社會主義的復興與中華民族的復興統(tǒng)一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 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在當今世界,我們黨所領導的中國現代化不是一般意義的“現代化”,而是如鄧小平所說加了

四個字“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自己的現代化目標。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理論與實踐上的劃時代創(chuàng)造。 第一,中國現代化不是“西化”、不是照搬資本主義走過的現代化道路,而是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們黨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的立場和態(tài)度。鄧小平曾嚴肅指出:“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fā)展問題。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于貧困狀態(tài),中國就會發(fā)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此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是理解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的起點。 從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出路時起,將中國引向現代化的探索就存在一個“中國現代化向何處去”的問題。如果說在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之前,關于中國現代化的“西化”主張(包括孫先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可以稱作關于中國前途的一種探索的話,那么,在此之后(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關于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主張,就是一種錯誤的主張了;到新中國成立之后,也有過倒退到資本主義的聲音,一直到今天,關于中國是否離開社會主義而選擇別的道路的議論也并未絕耳,那就更說明關于“西化”之爭的實質與警示值得引起高度重視。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斗,建立起新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并為走向現代化奠定了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這是中國最大最根本的實際。中國的現代化不應該也不可能離開這個基點,否則,就會失去立國之本和廣大的民眾基礎,就可能造成民族和社會的分裂,就可能陷入深重的社會危機,那就什么美好的事情也做不成了。 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正表現出世所矚目的偉大成就;在現代化建設中所表現出的社會主義本質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其價值取向的理解,由此把握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的內在根據,使我們在效率與公平上選準定位,堅持公平基礎上的效率原則,促進經濟發(fā)展,保持社會穩(wěn)定,以克服“左”的和右的干擾,保持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雖然走在現代化前列,但在發(fā)展中仍不可能解決社會的分裂及其階級矛盾,其現代化經驗并不完全適用于發(fā)展中國家。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的選擇開創(chuàng)了一條通過社會主義而不是通過資本主義來實現現代化的新路,打破了只能按西方現代化模式行事的神話。 第二,以改革開放來釋放現代化的偉大活力,在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中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我們黨在重新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時,就同時提出了改革開放的任務,并且把這看作一場深刻的革命。二者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又一大特色。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是對原有體制的根本性變動,是一場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的全面改革和深刻革命,正如鄧小平所說,“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事實說明,在僵化的體制上是建不成現代化的,一般意義上對舊體制的修補和小改小革,也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一步提出了改革開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建設中國現代化的要求又使我們進一步打開了思路和眼界,并在改革開放中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 改革開放的深入大大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敢于在批判和創(chuàng)新中前進的勇氣和膽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事業(yè)與現代化建設相結合,改革推動著經濟加速發(fā)展,出現了農業(yè)和工業(yè)、農村和城市、改革和發(fā)展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下,我黨按照現代化的要求和標準,重新設計和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格局,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發(fā)展方式發(fā)生轉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積極尋找加快發(fā)展的途徑,爭取在現代化進程中趕上發(fā)達國家。 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必須進一步認識堅持改革的意義,開創(chuàng)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新局面。在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優(yōu)化經濟結構、發(fā)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同時,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xù)深入,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要在改革中切實加強。把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在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與發(fā)展,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表現出宏大氣魄和較高起點,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與進步的進程中表現出偉大創(chuàng)造力。 第三,中國現代化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與世界的發(fā)展相同步、與全球化外部環(huán)境相關聯,在與當代資本主義的競爭與共處中實現自己的現代化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們的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部分。中國現代化必然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環(huán)境,中國共產黨人要把握獨立自主與向世界開放的關系,致力于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 為了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我們的現代化必須注意學習和汲取先進技術、科學和文化知識以及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可以向西方學習,利用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的有益經驗和管理方式,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鄧小平反復說明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應當打破閉關自守、故步自封的道理。他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對外開放與中國改革事業(yè)的推進相呼應,是中國堅持走向世界的、開放式社會主義的體現。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對外開放也將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利用資本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在文化的和而不同中保持自身的安全和發(fā)展空間,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正確觀念。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和平發(fā)展的道路。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力還表明,與其他大國崛起的方式不同,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既是中華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和靈活的政治韜略所致,也是中國人民有信心讓世界分享中國發(fā)展成就的表現。 第四,中國現代化必須克服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時代的發(fā)展弊端,使社會發(fā)展和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保持一致。 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走出一條速度較快、效益較好、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路子,是我國現代化的當前戰(zhàn)略。我國現代化發(fā)展的新階段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f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形成社會和諧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民群眾在現代化意識上表現出很高的水平,對建設綠色現代化寄予極

大希望。中國現代化堅持的是科學發(fā)展道路,創(chuàng)建社會的和諧和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解決現代化過程中的生態(tài)問題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避免把現代化僅僅當做經濟指標增長的傾向,絕不以犧牲環(huán)境的代價來發(fā)展經濟,在構建社會和諧、社會與自然的和諧中,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向前進。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留下的最大災難就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中國現代化必須避免這種結果,實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事業(y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和成敗,是認識現代化在當代中國的偉大創(chuàng)造的基本點,并將在中國現代化未來實踐中被反復提出和繼續(xù)深化。 三、中國現代化是對世界發(fā)展進程的貢獻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大國實現現代化大業(yè),是一項世界性的和世紀性的難題。在三十年銳意進取、勵精圖治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不斷推向新的局面,并且從理論上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問題的認識,使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命題。 中國現代化正如鄧小平所說,是“中國式的”現代化。而中國式的現代化又應當是世界性的,它所達到的水平應當是世界認可的,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當然,我們是在一個原有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條件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達到和超過當代發(fā)達國家的水平,但中國的現代化不是重復過時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水平,不是亦步亦趨地走別人走過的路,而是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根據自己的特點達到較高的水平,甚至是別人難以企及和未曾估計到的水平。在一個世界上人口眾多的大國實現自己的現代化目標,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大貢獻。盡管不同國家所選擇的現代化道路可能是不同的,但中國現代化實踐卻包含著現代化道路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從其實踐意義和世界性評價來看,中國現代化事業(yè)已成為21世紀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嶄新篇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21世紀以來,一個全新的中國及其獨特的體制和發(fā)展道路正為世界所矚目。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改革開放的政策,在創(chuàng)造經濟高速增長奇跡的同時,保持了政治和社會的穩(wěn)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隨著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現代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發(fā)展模式與以“華盛頓共識”為主導的自由經濟模式在實踐中的失敗形成明顯對照,引起世界的深切關注和評論。 “中國模式”提出的意義,在于尋找一種與“華盛頓共識”不同的經驗、模式和道路,并且承認中國的成功已經表明了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存在。實際上,“中國模式”應當是立足于中國國情,以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為目標而逐步形成的道路選擇。它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入的過程,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發(fā)展道路上積累的成功經驗的總結。從實質上看,“中國模式”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現代化,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尋找現代化建設的方式方法。在此次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表現出明顯的優(yōu)勢。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隨后發(fā)生的國際金融危機,不能不使人們重新看待中西兩種現代化道路的比較。中國現代化道路宣告了《歷史的終結》之類的斷言“美國模式優(yōu)于任何發(fā)展模式”的破產。于是,在全球各個消息來源地都開始驚呼“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讓一半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時,中國模式相對于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評論比比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所表現出來的優(yōu)勢正在引起世人的重視,其影響力在擴散。當今世界,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中開始暴露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其現代化經驗并不全適用于發(fā)展中國家。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的選擇,開創(chuàng)了一條通過社會主義而不是通過資本主義來實現現代化的新路,拓寬了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多樣性。 可以說,這場國際性金融危機的發(fā)生不僅證明西方現代化道路并非他們自己鼓吹的那么先進,而且證明我們選擇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正確性。中國在積極實行對外開放的同時,又始終保持本國經濟體系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堅持獨立自主的“中國式”道路,而不是接受西方“現代化”模式,沒有按照西方某些人的“教導”來搞私有化類型的改革以及經濟“全面右轉”,就能在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面前保持主動。 實現中國現代化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甚至冒風險的。即使是在渡過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們也不能武斷地說中國的事情就萬事大吉了。建設和探索中遇到的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要求我們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立足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對新的實踐作出新的思考和總結,不斷豐富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在實踐中形成理論創(chuàng)新。 經濟全球化沒有改變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演進的格局和總趨勢,我們的根本立足點還在于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光看待形勢,從世界大局和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審視未來,高屋建瓴,統(tǒng)籌大局,以新的精神面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為社會主義在新時代下的發(fā)展帶來希望。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正視時代潮流,認清歷史使命,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作出貢獻。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