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雷鋒精神給當代高校的啟示
張宇
論文摘要:指出雷鋒精神給當代高校的啟示有三:一是人應該渡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為社會而活;二是大學應該樹立一種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三是高校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學生,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論文關鍵詞:雷鋒精神;高校;啟示
201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意見》,要求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大力弘揚雷鋒精神,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由此,以學雷鋒活動為契機,在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同時,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樹立一種科學的人生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作貢獻;樹立一種崇高的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大學生,把他們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雷鋒及雷鋒精神
雷鋒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雖然只活了22歲,但他卻成為了中國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楷模。一個普通的解放軍戰士為何能由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為他題詞?因為在他的短暫生命中,做了無數件好事,形成了一種精神,這就是雷鋒精神。雷鋒精神的內涵有很多,主要包括:愛國主義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報效社會的“傻子”精神、學習和工作上的釘子精神、生活上的艱苦奮斗精神等等。
雷鋒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給高校的啟示是深刻的、長久的。
二、雷鋒精神給當代高校的啟示
1.人應該為社會而活
人生真正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雷鋒的一生很短暫,但他的一生是奉獻社會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這就啟示高校學生應該樹立一種為社會奉獻的人生觀。
現代社會,人們的人生觀迥異有別。有的人為了金錢奔波忙碌;有的人為了愛情而瘋狂,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還有的人為了權勢和意志玩火自焚,比如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希特勒抱著統治世界的政治野心,結果最后自殺身亡;還有的人為了思想和理性而不斷追求,如季羨林老先生,季老一生學術成就頗豐,他在印度古代語言研究、佛教史研究等方面造詣很深,季老一生為追求學術而奉獻生命;還有的人為了一種宗教信仰,為了靈魂的安寧而活,如新聞媒體經常報道的中東民族沖突問題,虔誠的信徒為了心中的信仰甘愿充當人肉炸彈,犧牲自己的生命;最后一種是馬克思所倡導的,人應該為社會而活。
馬克思在中學畢業前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到:“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快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一個中學生能說出這些話,足見其生命取向之高,生命體驗之深,生命能量之強。然而,雷鋒同志不也是這樣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對待同志像春天般溫暖,對待工作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就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人應該為社會而活。人在社會中生活,在為別人服務的同時也在接受別人的服務,這是一種相互的服務。因為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大學生應該樹立一種奉獻社會的人生觀,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2.大學應該樹立一種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
這種人文精神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并不相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是為了打破歐洲中世紀封建教會對人性的束縛。在人文主義運動中形成了一種人文精神,其基本要求是:解放人、尊重人、尊重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1)人性。人本精神,強調對生命的尊重,尊重人的價值。現在中央也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改善民生。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因此,高校要以學生為本,關心和解決學生在學校遇到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這就需要輔導員平時多關心學生,深入到學生中間,談心聊天,為其解疑釋惑,竭盡全力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情感、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惑。此外,輔導員還應該特別關心貧困學生,落實好中央及地方對貧困學生的政策,讓貧困學生感受到學校的人文關懷。
(2)理性。科學精神,強調頭腦的認真。作為大學生應該對專業知識保持一種好奇心和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避免功利心和急功近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學習專業知識,老師講得再好也無濟于事。像雷鋒同志那樣,干一行,愛一行,愛崗敬業,刻苦鉆研業務知識。大學生對待學習也要有一股鉆勁兒。 (3)超越性。信仰精神,強調靈魂的認真。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有較高的精神追求。因為人不同于動物,動物是一代又一代地復制自己,而人是一代又一代地發展自己。人不同于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動物,在擁有自然屬性的同時還有社會屬性,而正是社會屬性把人與動物區分開來。人應該有一種超越精神,樹立一種科學的信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大學生應該像雷鋒同志那樣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范式觀察世界,分析國情,認識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3.高校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大學生,把他們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極具價值的寶貴資源。弘揚雷鋒精神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成為全社會共同價值追求的有效路徑,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學雷鋒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化。這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心聲,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雷鋒精神的強大生命力是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長期培育,雷鋒精神的強大感召力是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厚內涵,雷鋒精神的強大引領力是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魅力。由此可見,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49年前,毛澤東主席為雷鋒同志題詞,為中華民族樹起了一面道德旗幟。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雷鋒精神”依舊閃爍著歷久彌新的時代光芒,深深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奮斗前行的寶貴精神財富。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本質上的一致性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奉獻精神。雷鋒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就是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雷鋒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的深厚感情,以“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的時代不同,但在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道德理念上,卻實現了跨越時空的精神對接。
二是敬業精神。雷鋒的一生“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是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標兵。“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社會風尚。這與雷鋒精神具有高度一致性,兩者的一致不僅具有內在邏輯性,而且具有客觀規律性。
三是創新精神。雷鋒始終堅持把學習當成人生的一種追求,并把所學知識充分地運用于本職工作,在工作中創新,在創新中工作。目前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偉大時代精神,就需要雷鋒這種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能在工作中常為常新、在困難面前越挫越勇。
四是創業精神。雷鋒注意節約每一分錢、干好每一件事,自覺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已逐步邁入小康社會。但是在注重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也不能頹廢。基于此,我們黨堅持把“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來提倡和追求。這進一步說明,雷鋒“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美德和崇高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廣泛的傳承性。
高校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陣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育基地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道德高地,義不容辭應該擔負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高校學生的重任。
三、結語
50年來,雷鋒精神猶如一座巍然聳立的燈塔,引領億萬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促進全社會形成文明道德風尚作出了重要貢獻。雷鋒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給我們留下的啟示卻是深刻的、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