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當代分析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塑
邱忠信
: [論文摘要]人文精神是人類的智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結晶。本文從人文精神的內涵入手,深刻剖析了當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因素,并從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了重塑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實質內容。
[論文關鍵詞]研究生人文精神缺失重塑
人文精神是人類的智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結晶,它作為社會價值的導向關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盛衰。研究生作為我國高層次教育的對象,肩負著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然而,研究生往往只注重科學文化的學習,人文精神缺失的現象日益嚴重,與當今時代要求嚴重不符。因此,全面提高和重塑當代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勢在必行。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所謂人文精神,從整體上來講是指“一切要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是一種以人性、人格、人道為本位的知識價值取向和標準。其主要含義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懷,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paideia”一詞,原意指教育,后發展為“humanism”,被譯作人文主義或人道主義。其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1)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2)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3)主張靈肉和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這一傳統的理解,我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1)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2)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3)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因此,它的基本含義為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體現為仁民愛物、以義為上、禮讓恭謙、居安思危、自強不息等傳統價值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文精神又被注入了時代精神的氣息,諸如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和諧共榮等。
二、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對外交往的日益擴大,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迅速提高,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西方文化潮流洶涌而來,嚴重地侵蝕著社會的精神文化。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研究生的價值觀、道德觀很容易隨波逐流,喪失符合時代的人文精神,這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研究中存在著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實用主義(Pragmatism)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并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推廣下逐漸成為20世紀美國的一種主流思潮。實用主義把實證主義功能化,強調生活、行動、事實和效果,把知識視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效用”或“行動的成功”。只關心行動是否能給個人或集團帶來某種實際利益和報酬,不管行動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符合原則。在實用主義者眼中,有用即是真理,無用就是謬誤。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實用主義傾向也逐漸滲透進來。許多研究生受其影響,盲目追求實用主義,忽視了對基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只重視單一的熱門話題,而忽視了自身的全面發展,逐漸喪失了自身的競爭優勢,導致了知識積累的華而不實。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與研究生的個人因素有關外,還與教育體系中只重視學科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精神扭曲有關。當然,也與源自社會的根本性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分不開。社會中功利主義風氣彌漫對研究生也產生了消極影響,許多研究生將大學作為“就業訓練所”,把學與用、學習與做人割裂開來,只強調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2.人際關系上缺乏誠信度。當代研究生由于深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缺乏信任與理解,往往只重視眼前利益,生活中缺少朋友,研究中沒有合作伙伴,缺乏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3.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在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上,我國自古就倡導一種“舍小利,求大義”的思想。孔子指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其中義是指高尚的品格,利是指物質利益。強調在個人與集體的利益相沖突時,要以道德做引導,維護利益間的平衡,即做到重大義、識大體。這也是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精髓所在。而當今的研究生在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私利的關系上,往往表現出退身自保的利己主義傾向。
4.在生滔上崇尚享樂主義。一些研究生只貪圖眼前的安逸生活。不思進取,缺乏危機感和緊迫感。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形色色非主流文化誘惑力的加大,一些研究生由于自我約束的松懈而漸漸滋生了享樂主義的思想,形成了一種庸情、懶散、放縱的生活態度和懈怠處世的消極情緒。
三、當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重塑
1.研究生要成為先進思想的信仰者。理想和信念是人的靈魂,是發展的精神動力。當代研究生只有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明確自己的價值所在,才能在紛紛擾擾的社會中認識自我,克服生活中的重重難關,從而堅定信心,改變自己,重塑遺失的人文精神。當代研究生要成為先進思想的信仰者,要在思想上做到重塑,就必須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自覺接受先進思想,抵制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樹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并在實踐活動中實現崇高理想和個人理想的統一。研究生應自覺地將所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增強自我約束力和抗干擾能力,從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2.研究生要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者。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重塑當代研究生的人文精神,不是簡單地向研究生傳授相關的人文知識,而是要加強研究生的自身道德素質建設。使研究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者。高校要把愛國愛民、天下為公、尊師重道、勤儉節約、團結友愛等傳統美德教育貫穿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要教育研究生懂大局,識大體,克服利己主義傾向;在人際交往上應尊重、理解和寬容他人,要將自己融入集體之中,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在生活上要克服庸俗、萎靡的生活態度,發揚勤奮刻苦的傳統美德,切實做到身體力行。
3.研究生要成為現代文明的開拓者。現代文明是相對于傳統文明而言的,是與現代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符合當今社會要求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集合體。當代研究生要具有現代文明意識,要以維護和平、崇尚科學、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等現代要求為己任,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自己的頭腦,將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統一起來,并不斷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摒除弄虛作假等不誠信行為,忠誠地履行自己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這樣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真正成為現代文明的開拓者。
4.研究生要成為知識創新的實踐者。對于即將投身現代化建設的當代研究生來說。創新是精神文化的特征,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文精神塑造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生只有不斷創新才會給自身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自由和完美,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而不至于在現實中迷失自己。這就要求廣大研究生要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發揮自己的專長,在實踐中發展創造,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特別是工科研究生,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多涉獵哲學、文學、美學、歷史等人文學科的書籍,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含量,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成為符合時代需要,內涵豐富、格調高雅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