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職能演變與擴展的文化視角
侯靜
[摘 要]美國大學在其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直接為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職能。美國的主流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它們對美國大學職能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實用主義文化傳統是美國大學職能擴展的文化動因。
[關鍵詞]美國;大學職能;文化
Abstract: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gradually the trinity functions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ce in its developing process. The major culture of U.S.A. includes religious culture, republicanism culture and inpidualism culture. They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The pragmatism culture tradition is the cultural agents, which the functions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expand.
Key words:America; university function; culture
近年來,大學職能成為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因為只有解決職能問題,從理論上明確大學是干什么的,才能談及該怎么干,大學改革該怎樣進行。所謂大學職能即是指以實施高等教育為主要任務的機構——大學,在社會發展中所應該并能夠發揮的作用。大學職能既包括主要職能,也包括更加細化的職能。本文主要是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出發探討大學職能,所指大學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直接為社會服務。美國大學在其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逐步發展了這三大基本職能,本文試圖從文化的視角來探析美國大學職能的演變與擴展。
一、美國大學職能的歷史演變
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始于1636年成立的哈佛學院。哈佛學院完全是按照英國大學的模式建立的,最初的目標是為社會造就合適的人力,主要是培養教會人士。強調教學而非研究,強調學生而非學者,強調秩序非學問,這些都是哈佛取自英國大學住宿學院的特點。哈佛學院成立以后,其它八所學院(威廉?瑪麗學院、耶魯學院、新澤西學院等)也相繼成立。從根本上看,以哈佛學院為代表的殖民地學院是建立在基督教之上的,其基本原型是英國大學的學院。在這種機構里,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為教會和國家服務的經嚴格挑選的一批基督教紳士。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學而不是研究[1]??傊瞬排囵B是美國殖民地學院的主要職能。
直到1800年,美國學院幾乎完全是本科機構。所謂研究生課程只有當足夠數量的學生要求后方能開設。1876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創建,標志著美國第一次有了一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代表德國大學模式的高等學府。從此,美國研究型大學開始了其發展的歷程。19世紀最后25年里,美國研究型大學通過兩條途徑發展起來:一是創建以研究生教育為重點,以科學研究與人才訓練相結合為主要職能的新型美國大學,這種大學以霍普金斯大學的建立為標志,還有克拉克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二是把當時已有的仿照英國大學模式建立的大學和學院改造成新型的美國大學,這種類型的大學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2]。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已有20所左右的研究型大學。1900年美國大學協會(AAU)的建立標志著美國已形成了一個研究型大學群體。從此,科研成為了美國大學的另一大職能。
從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高等教育除建立以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為主要任務的研究型大學外,還建立了農工學院,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開始了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過渡的時代。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莫雷爾土地贈予法》。該法案規定聯邦向各州提供土地,以資助各州農藝和工藝教育的發展。各州要將新獲土地出售,用所得經費建立永久性基金,資助最少一所院校。自1862年莫雷爾法案開始實施到1922年阿拉斯加大學建立為止,美國共建立了69所贈地學院。在諸多的贈地學院中,1868年康奈爾大學的創建具有典型意義,它將大學之門向中產階級和農民的子女打開,工業和農業教育也成了大學的主要任務之一。1904年,威斯康星大學在查爾斯?范海斯校長的領導下提出了“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這項思想賦予了威斯康星大學一項重大使命——幫助州政府在全州各個領域開展技術推廣和函授教育以幫助本州公民。通過教授參加州決策過程,威斯康星大學為州提供了很好的服務,開創了美國高等學校直接為社會服務的先例,使得根據莫雷爾法案創辦的高等學校的“服務”職能更臻完善[3](P9),莫雷爾法案的通過和實施,贈地學院的建立,以及“威斯康星思想”的實踐,給美國高等教育帶來了一場革命。它打破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封閉體制,在高等學校和社會之間建立了有機的聯系,使得為社會和國家經濟發展服務成為高等學校的主要職能之一。
二、美國主流文化對大學職能的影響
大學職能與傳統文化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教育通過文化的傳遞來實現。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識、文化傳統通過同特定的國家性質相互作用,就會構成特定的教育價值觀,使各個國家由于不同的民族精神、文化傳統而呈現出迥然各異的教育價值觀,繼而影響到大學職能。著名社會學家韋伯曾指出,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背后都存在支撐這一事業并維系這一事業成敗的無形文化精神。美國也不例外。美國的主流文化主要包括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這些文化對美國各個時期大學職能的變化起著重要的影響。正如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家克爾所說:“在過去三百年中,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整體文化與高等教育之間的關系要更為密切,它們相互結合而發展?!保?](P158)
1.宗教文化與美國大學的人才培養職能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原始的職能,其它職能都是由這個原始職能派生出來的。殖民地時期美國大學唯一職能就是培養人才,且受宗教文化的影響很大。九大學院中除費城學院以外,其余都是由各教派創辦的。教派創辦的學院基本上沒有學術自由可言,也從未提出對學術自由的要求,宗教正統觀念就是當然的準則。宗教真理由神的啟示所證明,不可動搖。如威廉?瑪麗學院是一所圣公學院,最初由哲學院、神學院和一所印地安學院構成。學校的宗教性十分強烈,校長和全體教師都須是英國圣公會教徒,校長還是弗吉尼亞圣公會的領導。其培養目標,據其創辦者的宣稱,是“為教會提供虔奉宗教的受過教育的、具有良好學問和舉止的青年,也在印地安人中傳播基督教”[4]。耶魯學院以正統的清教學院而聞名,主要培養教會人員和世俗官員??梢?,宗教文化在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初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影響著殖民地學院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
2.共和文化與美國大學的研究職能
美國的共和文化是指定型于共和國創建時期的文化的總稱,“自由”、“平等”、“參與”和“民主”是共和文化的核心,對美國人民有著特別的吸引力。《獨立宣言》就指出,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被“造物主”賦予某些不可讓渡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主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5]。美國人對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促使其形成了強烈的自主意識和觀念,這種自主意識促成了美國大學研究職能的形成。
在共和文化引導下,美國大學教師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其平等地參與教學過程,甚至鼓勵學生對教師本人或其它權威意見提出挑戰。這種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如1876年新建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效仿德國大學,不僅引入科學研究的職能,而且成立了研究生培訓班,正式培養研究生,從而在美國開創了現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先河。它體現出與傳統英式學院不同的特征:重視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本科教育;重視科學研究而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茖W研究成為每個教授的職責,教授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把教學和創造性的研究結合起來。學生來去自由,選擇并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學術氛圍是自由的。此后,美國原有的一些私立學院如哈佛、哥倫比亞、耶魯,及原有的某些州立學院如康乃爾、威斯康星等學校,先后設研究生課程,實現了教學與研究職能的結合,從而逐步完成了由學院向大學的轉變[6]。
3.個人主義文化與美國大學的服務職能
個人主義也是美國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它的精神實質就是追求個人自由和發展,強調個人奮斗和自我實現。1807年,美國產業革命開始,整個19世紀可以說是美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世紀。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美國典型的文化特征——個人主義開始形成、發展和膨脹。美國人相信,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每個人都積極尋求自我的利益,社會整體的利益就會自動實現。到19世紀中葉,這種功利個人主義在美國占了統治地位,影響了美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響到了美國大學的社會職能。
功利個人主義在美國泛濫,形成了“反智主義”,人們蔑視沒有應用價值的知識,重視即刻即用的知識。功利個人主義對應用知識的重視造就了美國獨具特色的“贈地學院”的產生?!百浀貙W院”改變了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從此,美國的一些公立和私立大學也紛紛設立或附設農業與機械工程學院。這些學院采取了與傳統大學不同的教育形式,它們把教學和科研活動延伸到課堂和校門之外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這一創舉第一次使教育與工農業生產密切結合起來,為大學教育走出象牙之塔為社會服務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后來在“贈地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些州立大學都鮮明地樹立起為社會服務、為地方發展服務的旗幟。在此影響下,州立院校在一定意義上成為“服務站”,直接為社會服務成為美國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之一。
三、 實用主義文化傳統對美國大學職能的影響
實用主義作為美國社會的特定產物,貫穿于美國文化的整個發展和變革歷程,對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個人主義文化有著強烈的支配作用,是美國文化的根本內涵,是美國社會的文化傳統。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實用主義不同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出現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實用主義的產生可追溯到殖民地時期。美國實用主義文化傳統的形成,一方面是反對宗教迫害,追求信仰自由與宗教平等,希望宗教寬容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北美荒原一無所有狀態的產物。實用主義文化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反對權威,反對一成不變的原則和教條,一切以是否有用、是否有實用價值為轉移。在高等教育上,實用主義反對歐洲傳統的教育觀和知識觀,而把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7]。
大學的第三職能率先在美國出現有著深刻的文化基礎,這是實用主義文化傳統在其高等教育領域的必然反映。高等學校的第二大社會職能——發展科學,是在德國的大學中孕育產生的,它對世界各國的高等學校都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但是為什么第三職能——直接為社會服務卻沒有最先在德國的大學中產生,而是率先在美國的高等學校中出現了呢?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分析很難找到真正的原因,因為19世紀中期的德國和美國,盡管政治和經濟制度不大相同,但都毫無疑問地需要高等學校發揮鞏固政治統治和推進生產力進步的作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德國這方面的要求還更強烈。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存在很大差異。德國率先把科學研究引入大學之中,并建立了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但正如洪堡所理解或強調的,科學引入大學教育之中是為了進行最高形式的理性訓練。德國的大學是排斥科學的實用和功利價值的,重視的是科學陶冶心靈、培植理性的價值,從而把科學研究鉗制在理性訓練的范圍之內。然而,美國的高等學校一旦具有科學研究的職能,大學職能的擴展便成為了必然。實用主義文化傳統在思維方式上的表現就是靈活性,它沒有既定不變的原則性,因而它與教條式的偏執思維是不相容的。在價值判斷上,它以實際生活中是否有用,是否有實利價值為判斷標準。因而,當用它來審視科學和教育時,必然凸現科學的實用或實利價值——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條件;必然擯棄那種歐洲傳統的古典教育而重視科學技術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實用主義文化傳統是美國社會普遍的社會心理,它使得大學職能的擴展不至于遇到大的阻力,或者像有的國家那樣經歷曠日持久的爭論卻勞而無功。因此,美國的實用主義文化傳統所鑄就的教育價值觀、知識觀、人才觀以及高等學校與社會生活天然的普遍聯系,撩開了籠罩在科學和教育之上的神秘光環,使得科學的實用和功利價值顯現出來,并暢通無阻地進入大學教育之中,最終直接為社會服務[8]。
四、結 語
從美國主流文化及實用主義文化傳統對美國大學職能的影響中可以看出,教育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制約,但是,文化是制約教育發展的根本因素。一定程度上,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教育傳統。高等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是一種潛在的、深層次的、互動的關系,它與政治、經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相比,后者是顯性的、表層的,容易為人們察覺和把握,而文化作用的方式是潛藏于人類主體行為之后的,是難以被發現的。正如我國比較教育學者顧明遠所說:“教育有如一條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頭和不斷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知道這條河的表面形態,摸不著它的本質特征,只有徹底把握住它的源頭和流淌了5 000年的活水,才能徹底地認識中國教育的精髓和本質?!保?]因此,如果只研究高等教育與經濟、政治的關系而不涉及文化方面,對許多教育現象就會迷惑不解,對許多教育問題的思考就不全面,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預見就會簡單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之所以走了很多彎路,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把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作了片面的直線聯系,而忽視了文化的中介作用。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有與之相應的文化土壤,如何在借鑒外國的經驗時充分考慮到我國教育的文化適應性,深入研究中國文化與我國高等教育價值觀、教育制度及社會職能等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廣大教育學者做出不懈的努力。
[
[1]賀國慶.德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發達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2-89.
[2]沈紅.美國研究型大學形成與發展[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27-30.
[3]王英杰.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John S.Brubacher, Willis Rudy.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M].Harper&.Row,Publishers,1976.8.
[5]徐新.西方文化史續編(從美國革命至20世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9.
[6]趙慶典.高等學校辦學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3.
[7]王璐.從文化視角透視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J].比較教育研究,2002,(5):6-9.
[8]張應強.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10-131.
[9]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