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簡析中國傳統“和”文化在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周芬芬 廖建軍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將之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可以提高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現代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基于此,必須在設計藝術專業課程設置中適當增加中國傳統“和”文化的選修課,把“和諧化設計”新理念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并采用“和而不同”的教學方法,為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的設計藝術人才。

論文關鍵詞:“和”文化;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和諧化設計

“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魁寶,它是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對中國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乃至藝術活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研究中國傳統“和”文化在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對于增強當代中國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培養他們的“和諧化設計”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的設計藝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本內涵

要自覺地把中國傳統“和”文化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首先必須了解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本內涵,把握其精神實質。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構成一個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內容,是維系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李瑞環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中國傳統“和”文化源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中的“和”字。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和”文化逐漸成了諸子百家的共識。漢代以后,“和”的思想已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可見,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個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文化理念。目前,“和”文化已經蘊藏著政通人和、內和外順、和以處事、和衷共濟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包含著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合等多種涵義。概括起來,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和為貴”的價值取向

“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極具影響力的文化特色。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在孔子看來,“和”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價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審美價值。孟子進一步強調“人和”即社會和諧的重要性。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除了儒家十分重視“和”的價值之外,佛道墨是諸家都極力推崇“和”的思想。佛家反對殺生,主張與世無爭,強調生態和諧、社會和諧、人自身和諧。道家特別強調“天和”即生態和諧的重要性。莊子說:“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樂優于人樂,天和重于人和。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也十分重視“和”文化的價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不僅具有社會價值,而且具有審美價值。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為貴”的思想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認同。早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明確指出:“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氣是第一位的。”

2.“和而不同”的價值標準

要把握中國傳統“和”文化精神必須認識“和而不同”的價值標準。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有所謂“和同之辯”。在古人看來,“和”不等于“同”。“同”即簡單的同一、類同;“和”即許多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國語·鄭語》中記載:“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只有和諧才能產生新生物,而類同則不能繼續發展。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世界發展的根源也在于“和而不同”。唯物辯證法認為,“和”與“同”相區別,而與“不同”緊密相聯。“不同”是“和諧”的前提,“和諧”是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統一。“和而不同”包括三層含義:一是主張多樣性;二是主張協調性;三是主張統一性。“和而不同”不僅是一種哲學價值觀,而且是一種倫理價值觀。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能否做到“和而不同”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道德價值標準。在為人處世方面,小人只知道盲目附和,投上所好,喪失原則性;而君子則不盲從,敢于堅持原則,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力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不僅是一種道德價值標準,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價值標準。在中國傳統美學看來,正是復雜多樣、千變萬化的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才構成了美好的世界;正是多種不同顏色的和諧統一才構成了美麗的圖畫;正是各種不同音調的和諧統一才構成了優美的音樂。“和而不同”是一切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審美價值標準。

3.“中和包容”的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和”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包括“中和”思維與“包容”思維。所謂“中和思維”是指人們在認識和解決問題時采取執中適度、不偏不倚的思維方式。“中和思維”最早可追溯到《周易》。《易傳》中關于“中和”的論述不下三十處。其中,“凡吉占都是因為能‘正中’、‘得中’、‘中正’、‘黃中通理’等。”[2]中和思維集中體現為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世方面采取“適度”的原則,反對“過”與“不及”。從倫理學的視角看,“中庸”是最高道德尺度。孔子明確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觀點。以美學的視角看,“中和”是最高的審美尺度。“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孔子主張執兩用中,強調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國傳統“和”文化不僅推崇中和思維,而且推崇包容思維。所謂“包容思維”,是指在各種文化交流中采用兼收并蓄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主體,同時吸收了道家、佛家、墨家等諸多學派的思想以及其他外來文化而形成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現時代,中國人民必須樹立“包容思維”,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才能發展和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化。 二、中國傳統“和”文化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中國傳統“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應用價值,把它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把中國傳統“和”文化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呢·必須重點做到以下幾點:

1.要加強中國傳統“和”文化教育

現代設計藝術離不開傳統文化。沒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設計者必定不是優秀的設計者;沒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設計作品必定不是優秀的作品。因此,必須重視對當代中國設計藝術專業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前面講過,“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魁寶,加強對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的傳統“和”文化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設計藝術類大學生普遍缺少傳統文化修養,嚴重制約了其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加強對他們的中國傳統“和”文化教育勢在必行。首先,要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程。在設計藝術課程設置中,除了專業課之外,應當開設若干門傳統文化選修課,包括“中國傳統哲學”、“中國傳統美學”、“中國傳統倫理學”、“中國設計思想史”等。通過這些選修課,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和”文化教育,使他們對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本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自覺樹立“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和而不同”的價值標準和“中和包容”的思維方式。

2.要加強“和諧化設計”新理念的培養

把中國傳統“和”文化與現代設計藝術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和諧化設計”新理念。必須加強對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的“和諧化設計”新理念的培育,才能促使他們自覺學習和運用中國傳統“和”文化,提高設計藝術水平。所謂“和諧化設計”,是指在現代設計過程中,堅持以“和”文化為指導,在處理人、作品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時調和其對立與矛盾,使之獲得動態平衡,建構一個有機協調的統一整體,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受眾的實用和審美的雙重需求。“和諧化設計”是中國傳統“和”文化與現代設計藝術的有機結合。“和”文化是“和諧化設計”的思想文化基礎,現代化科學技術是“和諧化設計”的科學技術基礎;和諧的設計關系是“和諧化設計”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廣大受眾”是“和諧化設計”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是和諧化設計的核心理念。“和諧化設計”新理念是對傳統設計理念的超越,它具有民族性、現代性、整體性、人本性、科學性等基本特點。為了提高當代設計藝術類大學的綜合素質和設計創新能力,必須加強“和諧化設計”新理念的培育,使他們牢固掌握“和諧化設計”的基本內涵和特點,自覺地處理好幾種關系,實現設計和諧化。首先,要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實現個性化與共性化的有機結合。“和而不同”是“和諧化設計”的精髓,這就要求在設計中做到多樣性與統一性相結合、本土化與全球化相結合。其次,要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實現設計內容與設計形式的有機結合。它要求在設計中,既要注重設計的道德內容,強化設計的教化功能,又要注重設計的藝術形式,強化設計的審美功能,把設計的教化功能與審美功能相結合。再次,要處理好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關系,實現實用與審美的有機結合。現代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現代設計首先是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品具有實用性;同時,現代設計還要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別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這就要求設計品具有審美功能。因此,必須注重現代設計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的有機結合。

3.要采用“和而不同”的教學方法

把中國傳統“和”文化運用于設計藝術專業教學中,要求采用“和而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而不同”教學方法的基本特點是:人性化、個性化、和諧化。運用“和而不同”的教學方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推行人性化教學方法。教學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實現教學關系的和諧,從根本上講必須做到師生關系的和諧。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發揮師生的雙主體作用,堅持以學生為本,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以學生為本,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推行人性化教學方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次,要堅持因材施教,推行個性化教學方法。設計藝術教學不同于一般專業教學,它特別強調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此,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創新能力和知識基礎,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設計專業課教學中,要開展“一對一”的教學,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個別指導。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個性特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設計師。再次,要堅持“和為貴”的價值取向,推動和諧化教學。在設計藝術教學中推行和諧化教學方法,一方面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做到師生雙向互動,和諧共生,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要處理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做到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推行和諧化教學方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全體學生而言,所有學生都要均衡發展;就學生個體而言,每個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要全面發展。總之,必須堅持“和而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出合格的設計藝術人才。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