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文化特征及對我國企業發展的借鑒意義
甘洪倩 李巖
[摘要]日本的企業文化是日本企業和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文章通過分析日本企業文化特點和我國實際,旨在借鑒日本企業文化的成功經驗,逐步構建起富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從而振興我國的經濟。
[關鍵詞]企業文化 日本企業 國內企業 借鑒
企業文化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以及社會文化在經濟領域的特殊組合。企業文化決定于民族文化,中國企業文化建設應以中華民族文化為根基,同時也應借鑒別國文化,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文化。
20世紀70年代,資源匱乏的日本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以后,卻出乎意料地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以其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震撼了世界,汽車、鋼鐵、電器席卷美歐,世界經濟格局由此發生質的改變,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為何在短短數十年中日本就脫胎換骨躋身于世界經濟強國之列,其原因除了抓住了外部環境有利于自身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外,經濟學家研究其成功奧秘的結論,歸結于并不是日本企業嚴格的規章管理制度,而是其極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日本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二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學習與借鑒日本企業文化的成功經驗,對推動我國企業改革與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一、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特征:
1.建立共同的價值理念.提倡以人為本的全員團結協作精神
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很好地把企業以人為本與員工以企為家有效地結合起來,灌輸企業的命運就是員工命運的意識,建立起共同的價值理念,人企合一,實現了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也正是這種企業文化精神的滲透力、感染力和激勵力,使日本企業成為生機勃勃的活力整體。
從歷史上來看,日本民族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頗深,具有較強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他們把這種團隊精神也滲透到企業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在實際工作中從各方面切實做到肯定、認可、關心、支持員工,激發員工的忠效覺悟;同時員工與企業間保持著較為深厚的血緣關系,對企業堅守忠誠、信奉規則,有著很強的歸屬感。正是這種雙向力使得日本企業成為一個個真正充滿活力的有機整體。
現代化背景下,日本企業為了保持員工隊伍的穩定和企業的凝聚力,除了傳統的“終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的制度保障外,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不斷優化員工的生產生活環境,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與西方企業的組織機械化相比,日本企業和員工結成的這種同舟共濟關系更具有勃勃的生機和創造力。
2.以企業的不斷創新為目標,不斷培養激發員工的共同創新能力
企業文化決定于民族文化,并象征性地代表著民族文化。它從傳統文明中提煉出來,在形成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塑造和完善。其中,文化的培養和創新就是塑造、完善企業、促進企業發展的動力。
松下電器成立于1918年,至今已有89年的歷史。探究這些企業能長盛不衰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他們在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占領市場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既使企業發展根基于厚重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能緊隨時代不斷適應其變化。企業文化建設需要文化的培養和創新。
另者,員工作為企業中的活力因素,是文化創建的主體。對其進行文化熏陶和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日本企業通常都開設員工培訓中心、人才培養基地等培訓機構,并建立資料館、紀念館、展覽館等文化設施,同時還營造人性關懷的文化氛圍,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激發其創新意識,做到全員創新構建企業文化。
通過創新,日本企業上下最終真正實現了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財富。
3.重視履行社會責任,將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相統一
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積極倡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把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其鮮明的突出位置也體現了日本企業文化的一個發展趨勢。
日本松下公司這樣表述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目標:“講究經濟效益,重視生存意志。遵守產業人的本分,鼓勵進步和社會生活的改善,致力于世界文明的進步。”由此看出,日本企業在追求經營理念的同時,也強調通過優良的產品、周到的服務來回報和服務社會,進而贏得社會好評,使企業生命得于延續??梢姡毡酒髽I的發展目標與西方企業僅僅追求利潤的奮斗目標不同,而是將追求效益的企業使命和報效國家的社會責任有效地結合起來。
當前,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競爭加劇,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日益成為衡量企業優劣的重要標準。日本企業文化的這一特點顯得尤為明顯。在具體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企業切實做到實現股東和員工的利益;為社會公眾提供最好的商品服務;最大限度地促進所在地區和國家的社會繁榮;遵紀守法,保證經營的公開和透明性;把企業發展同造福人類、保護環境、建立循環型社會統一起來。也正是由于日本企業這種定位,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更好地促進了企業的長期發展。
二、日本企業文化經驗對我國現代化企業建設的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企業的組織和機構必然面臨變革,中國的企業也正處在這一激烈變革之中。尤其是加入WTO后,國內企業界越來越多地關注企業文化建設的巨大作用。如何結合國內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實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成為我們要認真探索的重大課題。在這里探討日本企業文化,目的也是借鑒其成功之處,創造出兼具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企業文化。 1.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重視培養團隊精神
我國社會主義企業的性質決定了企業勞動者是企業的主人,因而國內企業從客觀上說有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具有企業文化扎根生長的土壤。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國企業的領導人卻忽略了人的作用,疏忽了團隊精神的培養,以為只有靠科學先進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企業才能走向輝煌。殊不知,這些所謂的管理方法只是搞好企業建設的外殼,真正起關鍵作用的是企業的員工。
舉例來說,一些國有企業連年效益不好,在崗職工人心惶惶,無法安心工作。有些領導對此并不耐心開導,而是以“不高興就走人,反正有人干”的口氣應對,導致職工只能忍氣吞聲,對工作失去激情,企業也由此進入惡性循環。究其原因,就是領導者忽視了人民的力量,把職工當作冰冷的機器來操作,心如散沙,企業要成功自然無從談起。
日本企業上世紀獲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就體現在他們倡導的家族意識和團隊精神。將企業和員工的利益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形成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企業精神。我國企業應結合實際情況,借鑒日本企業的“以人為本”經營原則,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員工,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利用感召力讓員工盡心盡責地為企業工作,同時,重視培養職工忠于企業的信念,樹立團隊精神,使員工能和企業榮辱與共、相依相存,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2.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大力推行創新
一個企業能否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既表明了這個企業的文化品位,也是其企業文化建設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在現代化改革形勢下,為了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不敗之地,用文化提升企業形象,用創新推動企業發展,無疑是行之有效的科學途徑。
日本企業非常重視人才的開發,把人放在企業組成要素的第一位,人就是財產,培養優秀的人就是增加企業的資產。并且下大力開設培訓中心、建立資料館,努力創造文化氛圍,從內部提高員工自身素質、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為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效益與活力。這一成功經驗對我國企業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目前,我國企業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充分。企業惡性循環,不講職業道德,信用水平整體下降;企業內部普遍缺乏人文關懷意識,企業員工隊伍的素質不高。為了推動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不斷前進,一方面大力提高職工內在素質,用嚴格的管理來規范職工的思想和行為,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還要大力提升職工的技術文化素質,通過專門技術培訓、資料補充等手段全面提高其文化修養和知識水平。另一方面,加強職工的生活文化建設,激勵員工進行創新,不斷探索出新的管理經營模式,從而實現企業的總體創新。
3.提倡履行社會責任,在和諧社會中營造更和諧的企業氛圍
創建和諧的文化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社會矛盾都控制在相對平衡的狀態,在這一點上,日本企業和日本社會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通過強化共同意識,積極倡導履行社會責任,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這對我國現代化企業的文化建設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新世紀頭20年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基本實現工業化。企業的領導者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為實現工業化這一偉大歷史使命,積極把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緊密的結合起來,發展自己的同時報效國家。
另一方面,在共同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呼聲下,企業也應在合理界定社會責任的基礎上,積極塑造企業良好社會形象、加強職工心理文化建設、優化企業內外發展環境,來實現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達到企業全面地和諧發展。
三、結論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學習和借鑒日本企業文化中的有效成分,將其有機融合在我國的企業管理中,逐漸建立起富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和我國經濟的振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劉雪梅:轉折點上的企業文化創新當代經理人,2004年第1期
[2]金雄:中日企業文化之比較延邊大學學報,2005年3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