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跨文化交流學的語言交際方面看宋美齡1943年訪美
姜睿睿
摘 要:隨著國際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英語語言反面的應用,因此,探討一些相關的成功例證從而歸納總結出一些有效的啟示顯得十分必要。1943年宋美齡訪美就是一個典型范例。筆者將主要從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兩方面進行分析,由此得出一些中美文化交流中語言交際方面的建議,說明除了掌握扎實的聽說讀寫功底外,對西方思維方式以及相關語言使用技巧的掌握同樣重要。
關鍵詞:文化交流 語言表達技巧 思維方式
二戰(zhàn)后,隨著交通、通信和科技的極大發(fā)展,“地球村”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也日益頻繁。因此,跨文化交際學應運而生。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相互交往。(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Poter,2004:82) ,這就涉及了包括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地理等多種學科。如今,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對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大幅增加,而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覷。因此,中美兩國之間的交流將會更頻繁。
宋美齡,(1879~2003),1938~1949年的中國第一夫人,1943年訪美是其一生的巔峰之作。在此期間,她為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爭取了大批援助,并在美國掀起了一陣“宋美齡颶風”。盡管在此時,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學科尚未出現(xiàn),但可以肯定宋美齡的訪美已成為該領域的成功范例。
一、思維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一點顯而易見。西方人的思維基礎主要來源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Karl Pribrsam認為,西方共有四種思維方式,其中英國和美國可歸納為唯名式的推理, 即世界是由事實而非想法組成的。所以英美國家的人傾向于通過分析具體事實得出結論。美國人在做說服性文章是普遍采取亞里士多德的古典式章法,可大致分為引言、記敘與說明、證明、駁斥、一些離題的話和結論。一般而言,這種結構的議論文對美國人較有說服力。
作為衛(wèi)斯理女校英國文學和哲學專業(yè)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宋美齡對這一謀篇布局方法運用自如,突出體現(xiàn)在她在眾議院上的演講辭中:
第一段和第二段可看作是引言部分,在此她成功地與聽眾建立起了聯(lián)系,包括她對美國人民熱切歡迎的答謝,自身的榮幸和對即興演講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這種倫理道德的吸引力讓她贏得了議員的好感。第三段可看作是提出主張的部分,即中美兩國160多年的友誼,為后面贏得支持做出了鋪墊。第四段到第七段是分述部分,首先描述了一位年輕美國士兵迫降中國時得到的中國人民的友好接待;其次講出了自己在美求學經歷,表達了對美國這一第二故鄉(xiāng)的親切與感激之情;再次表達了她對兩國合作對抗敵人以實現(xiàn)羅斯福總統(tǒng)的“四大自由”,引起了議員們的共鳴。這一部分突出使用了情感道德的吸引力。第八到第十段是證明與駁斥部分,即進一步證實自己的主張,并對對立觀點進行駁斥。她舉出了磨鏡石的故事警示兩國合作的重要方式:“不但要有理想,不但要昭示我們有理想,我們還必須以行動來落實理想。”以此來間接表示對美國先前的消極應戰(zhàn)態(tài)度的不滿。
根據以上的分析,美國議論文體與中國的曲折含蓄風格不同,如果不對此加以注意,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說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表達方式
Arensberg和Niehoff 認為, “語言是文化間最顯著的區(qū)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即使相同的語言也有不同的使用。在美國,大多數人不懂矜持,所以交際中的語言風格更傾向于直白。他們也欣賞直接、坦誠和明確的表達而非含糊其辭。而我們中國人容易將這種直白理解為不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容易造成氣氛尷尬。總之,語言在美國的主要功能是表達個人觀點,而在中國則是維持社會和諧的工具,這一點是雙方交流過程中的一大障礙。 個人認為宋美玲在語言處理上做得非常到位。首先,她清楚明白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作為中國戰(zhàn)爭中的盟國,美國從未在支援中國上做過明確承諾,因為美國將重點放在歐洲戰(zhàn)場上。對于對于宋美齡來說,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變美國的態(tài)度以增加對中國抗日的支持。在對眾議院演說中,她采取了欲抑先揚的策略:首先贊揚了美國士兵的勇氣和美國所蘊含的濃厚的民主風氣,“美國人民正在建立與實施一種確系其祖先所懷抱之立國典型。此種信心,益見加強而證實。”,所以在倫理上,“諸君為美國人民之代表,目前有一光榮機會,使汝祖先之開國工作,發(fā)揚光大,超越物體與地理限制之疆界”到 “諸位代表”理應將日本視為比希特勒更為兇險的敵人。 在此演說中,她從未直接提及中國自身的利益,相反,她處處從美國,從世界,從全人類以及子孫后代的利益出發(fā)。她充分利用了美國根深蒂固的追求歷史、傳統(tǒng)、道德的理想主義外交情結,使得美國人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責任重大。
最后,她不僅操著一口流利準確的美國英語,還恰如其分地引用了幾句中國古語:“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來暗示美國應該將重點轉向亞洲,清醒地認識日本的威脅;“看人挑擔不吃力”來暗示美國應當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手足情深”生動描述了同盟國之間的兄弟之情。這些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的表達更凸顯了她作為東方大使的角色。 Althen 對美國人對語言的癡迷有一個精準的描述: 美國人敬重那些可以用適量詞匯清楚表達自己的人,筆者認為這正是對宋美齡女士的精準描述。
三、一些啟示
從語言交際方面看,宋美齡女士對我們與美國之間跨文化交流有很多啟示。
比方掌握多種信息系統(tǒng),熟悉更多的語言符號,注意英語的文化根源。在中國,英語作為外語,我們容易忽視英語的深層文化的學習,例如在習語、模糊語這些與文化密切相關的語言表達的使用中,如果對文化不夠了解,直譯是行不通的,很容易造成誤解甚至沖突。要提高交流技巧:語言是不容忽視的力量與財富。對于大多數西方人來說,有能力的人的顯著標志就是能言善辯,思維清晰。為提高交流技巧,可以加強思維的訓練。其次,培養(yǎng)交際的靈活性。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指出:“一個人的一聲會扮演多種角色”不論我們的角色是什么,不論我們采取怎么樣的技巧,我們都需要應對各種各樣情景,人物與事件,正是由于未來的不可預測,這種“隨音樂調整舞步”的能力才顯得如此必要。
[1]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Po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the 5th ed..2004
[2]Pribram, Karl, Confronting Patterns of Thought, Washington: Public Affairs Press,1949
[3]C.Arensberg & A.Nichoff, Introducing Social Chang: A Manual for AmericansOverseas, Chicago: Aldine,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