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析潮州民俗文化的畬族淵源

石中堅

論文關鍵詞:潮州 民俗 畬族 淵源

論文摘要: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在《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學”》一文中指出:“先以民族而論,潮州土著的畬族,從唐代以來,即著稱于史冊。陳元光開辟漳州,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即與畬民結不解緣。”點明了潮州傳統文化與畬族文化之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血肉關系。本文將今天的潮州民俗與畬族民俗作比較,試圖分離出其中的“畬族民俗成分”,進而探討潮州民俗與畬族民俗的相互關系。

一 引言

“潮州有畬,其種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盤、曰藍、曰雷,皆瑤族,號白衣山子,依山而居,采獵而食,不冠不履”。畬族是潮州的原住民。畬族是嶺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現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省的畬族同胞,都是從廣東遷去,他們的祖籍就是廣東潮州鳳凰山。畬族同胞公認他們是龍犬盤瓠的后代,每逢春節、端午、中秋,便是祭祖公的節日。

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多種文化成分相互傳播、不斷沖突、最后完成涵化的的結果。有史學家認為:畬族先民文化是現今潮州文化的母本文化,中原文化是潮州的父本文化。潮州的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傳承了畬族的民俗文化。畬族民俗是潮州民俗的重要源泉。

二 潮州民俗文化中的畬族成分

1 節日

節日是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形式的集中體現。潮州民間信奉的神靈名目眾多,時令八節祀神各有對象。以前潮州人每過節多達二十多個,現在少了很多,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七月半)、中秋、十月十五(五谷母生)和冬至節八個節日是缺一不可的。潮州俗語有“四時八節”的說法。在我國其他地區,只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這五個節日比較普遍,而且中秋節和冬至節都沒有潮州過得這樣隆重。潮州的節日過法很特別,甚至有“冬(至)節有小過年”之說。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在各地都很隆重,但以前潮州是不過重陽節的。

(1)“五谷母生”

潮州的節日民俗多與畬族有關。在潮州,以前一直祭拜“九王菩薩”。這與畬族高王(高、狗、九在潮州話同音)有關。解放后,由于大搞破除迷信,九王菩薩節才消失。潮州十月十五的“五角母生”在整個漢文化體系中是絕無僅有的。

因為祭拜的神明是五位,所以要擺五杯茶、五杯酒、五碗飯、一盤柑(稱為“大桔”,且只能裝五個),還要用米粉做的紅,且紅要做成五個頭上有五角的人形。這五個人形的神所指有的說是高王(或盤瓠)與盤、藍、雷、鐘四姓共五位,也有的說是指苗、瑤、畬、侗、黎等五個民族。筆者認為,這個“五角(谷)母”是陳元光治潮漳之前畬族先民拜的“五通神”這一提法更有說服力。

(2)春節

在傳統民俗中,潮州人把除夕稱為“廿九夜(芒)”或“三十夜”。除夕夜里當地潮州居民徹夜不熄燈,就是點著松明子也要點到天亮。畬胞徹夜不睡覺,稱為坐夜,也稱為“喜歌夜”。整夜的主要活動是由老輩教唱畬歌或講述族中的故事。正月初一凌晨雄雞唱曉時,長輩便帶著子孫打開大門,先在門外東處插香點燭,燒銀紙后,便跪在鋪墊有棕衣的地面上,朝東拜“東土大王”,說一通吉祥的話后才回家祭祖。這種做法與潮州人先拜土地爺后再拜祖宗的程序是一樣的。查遍有關記錄,其他漢族地區都沒有這樣的禮節習俗:新年祭祖的時間沒有固定在某一天,各村祭祖的時間各不相同。由于彼此的熱鬧日不在同一天,較好地解決了不能互相走訪的矛盾。這與古代畬族同胞居住在山區,人物稀少的環境有關。而這個風俗也為當地的漢族居民所接受和保留,并成為潮州特有的一種民俗。

2 婚俗

婚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對偶婚末期和個體婚初期,至西周時期趨于完善,逐步形成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潮州婚俗程式“大抵仿古者六禮而行”。但是,潮州婚俗的基本程式有十二個:相親、合時日、提親、擇吉、定親、送聘、安床、合帳、冠笄和沐浴、接新娘、設宴和返厝(回娘家)。在婚俗程式以及其深層含意上,我們也可從潮州婚俗中找到畬族的婚俗的影子。

潮州婚俗重視新娘的“小舅子”而不重視、甚至討厭“老娘舅”,這與其他地方的漢族人重視“老娘舅”有很大的差別。在婚禮過程中,小舅子的地位非常高,俗話有“小舅子坐上位”的說法。這種觀念應該直接效法了畬族人的習俗。潮州一句俗語:“老舅偷牽牛”。此俗話用來比喻熟人易做賊。這與比喻“權威”的廣州俗語“天頂雷公、地下舅公”觀念有天大差別。

為何在畬族人會如此偏愛“阿舅”呢?這是因為有如下的一個傳說:盤瓠的妻舅是高帝辛的兒子朱丹,他很有可能到畬寨探望過高王,受到很隆重的接待,并為畬鄉帶來好運。受畬族習俗的影響,潮州人在結婚后的第三日,阿舅(新娘子的弟弟)要提油去探望新娘子,表示給姐姐的婆家添燈。在姐姐家,做阿舅是夠威風的,無理取鬧也不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潮州人重視“小舅子”的風俗,無疑也是繼承了畬族的傳統。

3 傳統服飾

鳳凰山畬民,向來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早在唐代就有“左衽椎髻”的記載。直至明代,畬族婦女仍流行椎髻卉服,即頭飾高髻,衣服花邊。

古代潮州畬族穿什么衣服,現在已經不可知了。記得祖輩的老太太的裝扮,大都“打鬃”即把長頭發捆在一起,成山狀,再插上其它頭飾。服裝主要有“大筒衫”,現在已十分少見。解放前,甚至在解放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當地的漢族居民都有赤足的習慣。由于木屐的質量不好,晚上出門也光著腳。

《潮州府志》和《海陽縣志》都記載:畬族婦女的發型“其種有二,曰:平鬃,曰:崎鬃”。估計潮州鳳凰山區的畬族婦女因住在鳳凰山,天天可以見到鳳凰山的主峰,不用打著高高的鳳凰髻,而稱為“平鬃”;而鳳凰山區之外的畬族婦女,因要懷念她們的祖先來自潮州鳳凰山而將其發型打扮成鳳凰的髻,于是便被稱為“崎鬃”。“崎”在潮州話中有“高聳”之義,還有“男女皆椎鬃跣足”一句。可知當時(清代)的男畬胞也打鬃,且赤足。今天的潮州人在家多有赤足者,即使是寒冷的冬天。許多外地人對此很不理解。

服裝以外,潮州人獨有的“水布”很是特別。以前他們勞動時在腰上都要圍上四尺長、一尺寬的色格布條,由于勞動后下河池洗澡時可以從布后脫下底褲,穿好了再脫下來,故也稱“浴布”。這種似裙又似帶的用品與以前男畬胞穿、系的“獨幅裙”式樣相似,作用相同,這在其它地方至今沒有發現。在其他的區域也找不到這一類型的東西。其來源除了畬家之外,很難在別處找到。

年齡在70歲左右的漢族農村婦女先前都穿過這種“大筒衫”。“大筒衫”的造型與以前畬家婦女所穿的衣服非常接近,上衣的衣扣在側面。衣扣也是布條扭曲而成,色調也較為簡單,通常以畬家常見的藍色為主,但沒有畬家女服那么多的邊飾。顯然這種衣服的造型只借鑒了畬家女服裝中的一部分。

畬族的喪葬儀式與潮州大致相同,只是在年齡上,畬族視五十歲以上為“高齡”,其喪禮與婚禮的場面一樣熱鬧,甚至可稱為“老喜喪”。死者心臟停止跳動之后的的祭拜儀式,從先為死者梳洗更衣、衣服的件數、帽、頭冠、移至祠堂、擇吉、生擇日入棺、做功德、行棺、安土,到報喪時,報喪者上衣反穿、腰扎稻草繩、哭唱“思親歌”、向死者“飼生”、做功德、出殯送葬等一系列儀式與潮州喪俗一模一樣。 畬民向來有二重葬的習俗,這可能跟游牧不定居有關,即對原墓穴風水不好的土葬,等隔三五年后,請風水先生擇地擇時起棺撿骨骸,用陶甕裝,叫“拾金”。然后修筑墳墓安葬,俗稱小葬,亦叫“二重葬”。這種規矩在潮州喪葬風俗中也普遍存在。

可見,潮州的葬俗與其它任何地區不同,而與當地的畬族同胞的做法卻如此相近。其做法來源于畬族就是毫無疑問的了。

三 對潮州民俗文化淵源的思考

我們知道,鳳凰山是畬族的發祥地,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畬族民俗文化活動的中心。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大量畬民被迫遠走他鄉,福建、浙江一帶的畬民數量百倍于潮州的畬民,畬族文化中心也當然地移至閩、浙一帶,而作為發祥地的畬族文化則被邊緣化了。

文化傳播論學派認為文化的成長、變化和發展都源于一個中心,并由這個中心向外傳播。這樣一來,處于文化圈邊緣的地區可能因為地域距離的關系,和中心的文化狀態有所區別。也就是說,處于邊緣地帶的,反而保留著較多的文化傳統。

根據這一理論,被邊緣化了的鳳凰山保留了較多的畬族文化傳統。它保存了優秀的原生態文化,留住了獨特的文化形態,使我們對畬族的民俗文化傳統有所了解。但是保存下來的文化對后來進入潮州地區的中原漢人影響深遠。下面三個因素可能是促使了畬族民俗文化對外來漢文化施加影響的原因:

1 文化的先入為主原則

文化是不分種族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接觸、互相滲透、雙向進行。歷史上諸胡族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同時漢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文化。由于畬族長期居住潮州,其風俗習慣適應了當地的環境,被認為是有用的,因而也就成為入潮漢人采借的對象。據歷史記載,中原漢人大量進入閩南和粵東地區是唐以后的事。那么,相對于原住地居民畬族,中原入潮州的漢人只能算是外來者。由于原住民民俗文化的根深蒂固性,外來漢人很難改變,因而只能較多地選擇適應,主動接受被認為對生活有用的原住民民俗文化。

2 “入鄉隨俗,入港隨灣”的傳統

文化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被接受或者抗拒,視其對接受一方的效用和適應性而異。人類都有“入鄉隨俗,入港隨灣”的傳統。中原漢人初來,對當地的風俗習慣了解甚少,很難適應全新的生活環境。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生活,融入當地社會,他們會選擇主動接受當地已經存在的風俗習慣。初到一個地方,不懂當地有風土人情,有時是寸步難行的,更談不上要在那個地方居住、生活和發展。

3 民俗文化主要通過婦女傳承

相對于漢晉時期就在潮州生活的畬族原住民,唐以后進入該地區的漢人無疑是后來者。而且開始進來的多是遠征軍隊人員。他們離鄉背井,絕大部分是孤身一人來到異國他鄉。這些血氣方剛的中原漢子在潮州安定下來之后,便不可避免地與當地的婦女結合、組建家庭、生育后代。我們知道,婦女是民俗文化的傳播者和執行者。許多民俗文化活動都靠婦女去傳播,去執行。正如現在一般潮州居民的求神拜佛等民俗活動都必須由家中主婦主持一樣。那么進入潮州地區的中原男子在與當地畬族婦女組成的家庭中,民俗文化這一方面的工作必定也要由家中的女主人執行。女主人按本身的民俗文化行使職能,以民俗文化教育子女,以后再由子女這些民俗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四 潮州民俗文化的反作用

美國人類學之父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1881)在其《古代社會》中強調:“人類出于同源,因此具有同一的智力原理、同一的物質形式,所以,在相同文化狀況中的人類經驗的成果,在一切時代與地域中都是基本相同的。”

文化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文化無時不與異文化相互作用。民俗文化也一樣,畬族民俗文化作為土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主導、影響當地民俗文化的日子隨著其自身文化的邊緣化以及大量畬民的向外遷移、當地畬民人數的銳減速而日益消失。但是,已經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潮州文化對畬族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反作用。

綜上所述,發展成熟起來了的潮州民俗文化反過來對當地的畬族民俗文化產生了影響,畬族民俗文化已經把潮州民俗文化的成分吸收、融合進去,實現了文化的涵化與融合。

參考文獻:

[1] 黃淑娉、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周大鳴、喬曉勤:《現代人類學》,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

[3] 郭志超:《閩臺民族史辨》,黃山出版社,2006年版。

[4] 雷楠、陳煥均:《鳳凰山畬族文化》,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

[5] 中春生:《嶺南民間文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雷健民:《鳳凰山族族文化序》,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