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社會運行視角下的慶陽民俗文化變遷

王勇

論文關鍵字:慶陽民俗文化 變遷 社會運行

論文摘要:以往對于慶陽民俗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學的、歷史的、美學的或者經濟學的研究,往往陷入了“靜”態,割裂了慶陽民俗文化與慶陽發展和變遷的關系,慶陽民俗文化根植于慶陽這片土壤,通過人們的生活所表現出來。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已使所謂的“遺留物”變得模糊和不純粹。不能只看到遺留物的靜態保存,更應從文化的“動”態發展中尋找內在的規律和形式法則.本文通過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縱向的運行)這一現象研究,分析慶陽民俗文化良性運行條件和機制,變遷動因和規律。既是在研究這種文化運行,也是在研究社會良性運行的條件和機制。

ABSTRACT:The ways of studying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of QingYang through literature,history,aesthetics or economics are often trapped in a “resting” state. It spil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lk cusntom culture of QingYang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of QingYang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of QingYang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QingYang and it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lives of located people. Culture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had made the so-called “legacy” to be blurred. The preservation of “legacy” should not only be through the static way but also be through the changing way and find the rules of i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and rules of transition of QingYang custom culture. This article not only have a research into the social motion, but also researching into the condition and system of social positive motion.

Key words: Folk custom culture of Qingyang Social motion transition

慶陽民俗文化保護與研究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付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專家學者與民間老藝人就開始研究保護直到本世紀初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慶陽民俗文化才開始被外界認識和了解并為我市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新世紀到來的今天,各種社會問題日益顯現,從常規的地區武裝沖突社會動蕩到日益嚴重的能源環境危機,各種文化的沖突。面對問題,許多學者欲通過傳統文化的回歸,研究傳統文化,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方法。慶陽民俗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之一,并作為慶陽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也應該加以保護與研究,從社會運行視野去探析慶陽民俗文化變遷,并解釋這種文化變遷的原因和意義。最后通過社會學社會運行論的觀點與方法建立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百年了來的運行分析,提出文化運行的概念。通過誘導變遷因子分析,來達到解釋運行的目的。慶陽民俗文化作為社會運行的一個條件和一個子系統。這個子系統的良性運行對于社會良性運行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縱向的運行)這一現象研究,分析慶陽民俗文化良性運行條件和機制,變遷動因和規律。既是在研究這種文化運行,也是在研究社會良性運行的條件和機制。

1 社會運行與慶陽民俗文化

1.1社會運行的定義

社會運行[1]是社會有機體自身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表現為多種社會要素和多層次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它們多方面功能的發揮。社會運行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縱向運行是社會變遷和發展,表現出經常、變異和中斷等三種關系;橫向運行是指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上社會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體現為交叉滲透、制約、促進和轉化等關系。本文主要從縱向運行去考察慶陽民俗文化變遷和發展。

1.2 社會運行與文化運行

社會運行視角去研究慶陽民俗文化,就是以社會良性運行為目的,去分析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民俗文化作為社會良性運行的條件。同時也作為它的子系統。文化運行的良性的協調發展關系到社會運行狀況。

鄭杭生教授關于社會運行基本類型做了三種劃分:即社會良性運行,中性運行和惡性運行。筆者在本文中也運用這種劃分將慶陽民俗文化變遷化分為文化良性運行,文化中性運行和文化惡性運行。這一研究問題思路和方法早在1989年《人口論》中一篇題為《人口按比例發展規律探析——兼論人口學對象》的文章就把人口運行機制也分為良性運行,中性運行,惡性運行。筆者認為從孔德社會學的“秩序和發展”,嚴復翻譯斯賓塞《社會學研究》成《群學肆言》時對社會學定義成研究治亂興衰學問。一直到鄭杭生對社會學定義[2]。我們不難發現,維護社會有序的協調發展是社會學不變的主題。社會學成為一門研究社會良性運行條件機制的綜合性科學,研究運行條件和機制是社會運行的主要內容。社會欲達到良性運行則必須具備一定良性的條件和協調的機制,慶陽民俗文化作社會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和條件。由于它自身也存在著運行方式(模式)。并且它從屬與社會運行。作為一個條件和一個子系統。這個子系統的良性運行對于社會良性運行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縱向的運行)這一現象研究,分析慶陽民俗文化良性運行條件和機制,變遷動因和規律。既是在研究這種文化運行,也是在研究社會良性運行的條件和機制。 2社會運行視角與慶陽民俗文化傳統研究方法的區別聯系

2.1社會運行視角研究慶陽民俗文化的意義

文化運行是研究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的主線,社會轉型是研究慶陽民俗文化的基礎。把慶陽作為一個社區去考察,去重點關注慶陽民俗文化。把其置身與社會變遷,社會轉型的時代主題中,并把慶陽民俗文化良性運行作為考察對象,著力研究其內在條件和機制。既是對民俗文化的研究也是對社會運行的考察;既是對慶陽社會轉型研究,也是對社會轉型的印證。

2.2社會運行視角與慶陽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對比

筆者的社會運行視角去看慶陽民俗文化,是建立在以往的專家學者對慶陽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和他們的研究有很大的關聯性。即繼承了對慶陽民俗文化背景和形成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觀點和方法。筆者的社會運行視角,主要是運用了新的方法、新的思維,新的視角。以社區理論,文化運行來闡釋慶陽民俗文化的特征和文化變遷。本文的社會運行視角的研究以保護,發展慶陽民俗文化為目的。本文區別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美學的、美術學的、歷史的、民俗學的研究視角,他們只關注慶陽民俗自身的美,這種別具一格的美的闡述方式,或者這個悠久的歷史,以及去解釋慶陽的過去歷史狀況,探究原始居民生活或生活哲學。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也被社會認可。但這種通過美學的、美術學的、歷史的、民俗學的研究往往陷入了“靜”態,割裂了慶陽民俗文化和慶陽發展的關系及社會轉型的當前社會最大的現實。慶陽民俗文化根植于慶陽這片土壤,通過人們的生活所表現出來。社會的轉型與變遷,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已使所謂的“遺留物”變得模糊和不純粹。不能只看到遺留物的靜態保存,更應從文化運行的動態發展中尋找內在的規律和形式法則,去健全慶陽民俗文化運行機制和研究、保護,傳播慶陽民俗文化。

本文一直強調客觀的物質生活在變遷,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行為也在變化的時代特征。民俗文化也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變化之中,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同時社會學運行視角也在強調這種文化的“秩序”。社會運行的視角是注意研究百年來慶陽民俗變遷和發展的規律,分析變遷的動因和各種因子(張力)。整合資源使其能正確合理的變遷發展。也力求探究其文化內涵,把影響這種運動的各組成因素的結構、功能、相互聯系,以及這些因素產生影響,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和作用原理使其正向的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思路和觀點就是研究“動”的和“秩序”的慶陽民俗文化,普遍聯系和全面的去研究慶陽民俗文化。

3慶陽民俗文化淵源及現狀

3.1慶陽民俗文化淵源特點

3.1.1慶陽民俗文化涵義

由于學者對的研究角度不同,加之政府引導時的職能缺失。慶陽民俗文化有許多不同的表述。影響到了外界對慶陽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認知。目前普遍認為慶陽民俗文化[3]就是官方宣傳的慶陽香包刺繡文化。筆者認為慶陽民俗文化是指以慶陽香包,剪紙,皮影,刺繡,泥塑,根雕等為代表的物質形態的和以慶陽皮影道情,香道,隴劇,雜曲,民歌,荷花舞,嗩吶藝術,徒手秧歌,社火等為代表的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形態,并在此基礎上,伴隨著慶陽人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活動,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民間文化活動和文化習俗。慶陽民俗文化不僅是物質形態的存在和非物質文化的顯現,更重要的是慶陽人一成套的文化習俗、文化禮儀和最本源的生態哲學、思維方式、審美觀點。這種物質存在,非物質的表現與生活哲學、思維方式、審美觀點則構成了系統的慶陽民俗文化。

3.1.2慶陽民俗文化淵源

慶陽地處我國大西北、甘肅省東南部,于陜西,寧夏接壤。陜甘寧三省的交匯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是農耕區和畜牧區的分界線。慶陽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曾是與匈奴、羌、戎、狄,鮮卑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隴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3]。

慶陽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大約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左右,生活在慶陽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明。考古發現主要有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和常山下層文化。據《史記。周本紀》載“公劉居豳”, [49] 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先民們辛苦勞作,發展養蠶業。《詩經。豳風。七月》中寫到“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4]可見,當時養蠶業已經很發達。 慶陽民俗文化原生態氣息濃和實用特征,慶陽香包有稱“絀兒”就是源于遠古時期人們縫制獸皮衣物的粗糙活動。據說先民由于端午節前后,(毒月)天氣似熱非熱,瘟疫橫行。為了驅邪防病,中醫藥鼻祖歧伯(慶陽人)與皇帝論藥教人們懸艾草于門楣,佩戴內裝雄黃,熏草艾葉的香包以其“鎮”住瘟疫。[5]

慶陽民俗文化活動參與人數十分廣泛并能表現出黃土地粗狂奔放特性并與之完美結合的特點。例如:慶陽嗩吶,它的特點是音量大,音色嘹亮純凈,細膩委婉,演奏技巧豐富,聲響連貫順暢。以其為數眾多的曲牌、龐大的演奏隊伍、廣泛的民俗應用、獨特的演奏技藝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成為我國浩瀚的民族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樂種[3]。

慶陽民俗文化還表現在融合外來文化,挖掘自身文化的創造新的文化形式的特征,如:慶陽道情皮影形成于明末清初,本身就是把隴東道情與皮影雕刻藝術融合,并不斷創新.1942年,三八五旅宣傳隊深入民間學唱整理道情,用先進的思想作為指導編創了一批新劇目,如《翻身道情》等,廣為傳播演唱。1958年甘肅省劇團將隴東道情搬上舞臺、改創為隴劇。隴劇從此成為甘肅的惟一地方劇種[3]。

兼容并蓄是慶陽民俗文化的優秀品質。筆者走訪慶陽廟會發現菩薩和道教神仙共處一廟的特征.并對這一現象的認識隨機走訪了當地老百姓,普遍對于這種現象接受。在這里對于慶陽民俗文化內容特征就不一一交代。慶陽作為一個特定的社區,在慶陽的范圍內,創造了自己的社會規范和社區價值。并以慶陽民俗文化來展現出來。

3.2慶陽民俗文化現狀

近年來,慶陽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實施文化帶動戰略,以民俗文化為突破口,大力發展以香包刺繡為主的民俗文化產業。通過政府重視支持,新聞媒體的宣傳推介和輿論引導,專家學者的關注和倡議,推動了生產銷售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四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慶陽以香包刺繡、民間剪紙、道情皮影為品牌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品的知名度,在國內外大大提高了慶陽知名度和軟實力。架起了慶陽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國內外幾十個團體邀請慶陽香包前往展銷,許多商家來電致函要求訂貨,市場前景看好。

同時,慶陽雖然加快了民俗文化的宣傳力度,大力扶持民俗文化產業,但是卻存在很大的認識問題,主要表現在從政府角度來講沒有系統做好扶持和引導,最為重要的是沒有建立一條監督體系,也沒有一項評價體系。使得市場上的民間藝術品出現以次充好等造假現象。筆者曾經去一些經營慶陽民俗文化的門市公司。發現有許多機器繡制的香包刺繡以藝術品出賣。例如剪紙有機器刻制的等等[6],同時由于盲目的學習吸收,受西洋畫和湘繡,蘇繡影響尤其使得香包刺繡開始脫去民俗味道,失去民俗的特征。受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隴歌,隴劇 ,皮影道情開始失去其土壤。面臨滅絕的地步。老藝人的相繼去世,從業人員不能從民俗文化活動中養家糊口,加速了民俗文化的沒落。于此同時,傳統的專家學者雖然在研究慶陽民俗文化或者在保護慶陽民俗文化,但是這種研究受到專業角度,研究方法,思維理念等的影響,只停留在宣傳,解釋,呼吁的層面。并沒有給慶陽民俗運行發展或者變遷提供合理的建議,也沒有對慶陽民俗文化變遷做出解釋,方便人們從變遷中各種因素影響,文化沖突等各個要素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4變遷是慶陽民俗文化百年運行的特征

4.1文化運行與文化變遷的關系

任何文化都不會永遠保持不變,因為人們的實踐活動在發生變化,而不同文化又有著交流。變遷是慶陽們俗文化百年運行的特征,文化運行是慶陽民俗文化不變的主線。文化運行以文化變遷表現出來,文化變遷印證文化運行。 4.1.1文化變遷含義,種類模式和結果[6]

(一)文化變遷的定義和種類:文化變遷就是指由于族群社會內部的發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間的接觸而引起的一個族群文化的改變;文化變遷可以分為無意識的變遷和有意識的變遷,后者又包括主動變遷、指導性變遷和強制變遷三種類型。 (二)文化變遷的基本模式 一個社會內部和外部的變動都會促使其文化系統發生適應性變化,從而引發新的需要。創新、傳播、涵化是文化變遷的過程和途徑。文化變遷的模式的各個環節之間并非是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相互作用的

(三)文化變遷的機制與結果

文化變遷的主要機制為創新、傳播和涵化。創新,通常包括發現和發明兩種傳播;對傳播的界定;依傳播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傳播、間接傳播和刺激傳播三類;采借時的選擇;文化傳播的整合過程涵化。涵化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接受、適應(同化或融合)、抗拒文化變遷與進化。"一般進化"和"特殊進化"。社會人類學家能夠親歷和體驗的文化變遷結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屬于抽象層次上的或"長時段"的"一般進化"。

筆者主要談的是慶陽變遷的民俗文化屬于文化變遷的一個種類,也適合于一般意義上文化變遷的理論。變遷是結果,運行則是過程。 4.2慶陽民俗文化變遷表現

慶陽民俗文化變遷體現在本身物質形態的功能或內涵變化(香包,剪紙等),非物質形態表現形式或方式內容變化(隴歌,隴劇等)。和慶陽人習俗的變化和新的民俗文化不斷產生,新的習俗不斷出現。

4.2.1慶陽民俗文化物質形態功能(內涵)變化

從香包刺繡剪紙的原始功能來講:流傳在慶陽的最權威的說法是,中醫藥鼻祖歧伯(慶陽人)用來交人們防病治藥的,囊中裝的就是中草藥[5],另一說是在自然經濟形態下,自給自足的生產力條件下,一般婦女為了方便平時針工習慣,通常攜帶一個可以用來儲針,藏線且邊上繡有花紋,圖飾,吉祥圖案的“葫蘆狀”的佩戴物——針扎[7],后來隨著社會發展逐漸也賦予了其他功能,如:紀念屈原的習俗和男女定親之物等等,如今香包的這些功能又的保留了下來,有的不斷淡化,有的徹底不存在了。改革開放文化交流不斷頻繁的今天,佩戴香包的習俗也不斷淡化。雖然保留了習俗,香包卻僅成為人們觀賞玩玩的對象。尤其以香包刺繡剪紙作為婦女“德行” [7]評判標準也失去了其意思,從母傳女,婆傳嬉祖輩相傳到現在拜師學藝。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香包刺繡剪紙的內涵寓意變化來講,從寓意生殖,情愛,祈福以及祝壽延年,例如:祈求多子,寄寓生殖,[8]像“麒麟馱兒童”“金瓜”“石榴”“青蛙”。期盼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像“龍鳳呈祥”“老鼠嫁女”“連年有余”等;寫照農耕文明和淳樸民風;如今慶陽民俗文化加深了慶陽與外界的聯系。并作為慶陽的名片賦予了開放和平愛國的使命。香包刺繡剪紙更是作為一種文化寓意著開放交流、和平愛國。像吉彩琴參加了慶陽市政府赴歐洲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在法國巴黎等地,她拿起剪刀,隨看隨剪,現場表演,短短幾分鐘,讓人眼花繚亂的剪紙作品便從指尖流淌而出,富有慶陽民俗特色的“生命樹”、“抓髻娃娃”,還有埃菲爾鐵塔、郁金香花等……直讓外國人翹大拇指。2005年慶陽市全國人大代表楊小艷像溫家寶總理敬獻慶陽剪紙《祖國團圓》等等[3]。

4.2.2慶陽民俗文化非物質形態的變化

作為文化運行的一個因子,娛樂生活方式和內容的變遷與文化運行狀況緊密聯系并且的反映了文化運行狀況和文化變遷。

從《詩經》,樂府詩到隋唐詩以及元曲都反映了文化運行和文化的變遷。從題材和方式的表現也體現了社會運行狀況。

慶陽被稱為中國民俗學會命名慶陽市為“徒手秧歌之鄉” 。秧歌,起源于北方,是產生于農田里的一種歌舞。因勞動強度大,需長時間弓背彎腰,為了消除疲勞、疏松筋骨,休息時人們就在田地里扭起來。為防止踩壞秧苗,就見空插腳,于是出現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時期。秧歌的動作和歌詞都有了較大發展,小調融入了秧歌,大大豐富了秧歌的內容,出現了秧歌劇、秧歌小演唱等。如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將秧歌這種表演形式融入當地社火之中,大大豐富了社火內容和表演形式,增強了社火的觀賞性。1937年劉志仁開始創作新秧歌劇,他在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中,注入解放區全新的革命斗爭內容,用簡潔明快的群眾語言,熱情歌頌共產黨和邊區火熱的革命生活,深受農民的歡迎[3]。如今,慶陽民俗文化活動更是通過節會去表現,并逐漸表現出民俗與時尚結合的特征。可見民俗文化變遷也是不斷發展和創新,并融入了新的元素。慶陽民俗文化和其他民俗文化一樣都是不斷傳承和發展,民俗是層積的,民俗在吐故納新中傳承,并非陳陳相因。波特金說:“對民眾來說,記憶所保持的與它所遺忘的一樣多。” 民俗活動本身具有調適新舊俗平衡的功能。

慶陽民俗文化中表現最為突出的,變化最明顯的要數婚喪嫁娶活動和人們的日常活動內容,慶陽婚俗,莊重簡樸,喜慶祥和,頗講禮儀,甚有豳風遺韻。其儀式主要有迎花、拜堂、轉氈、撒帳、道答客、敬祀、耍房七道。筆者這里單列舉耍房。吃過“換碗子”飯,天色已近黃昏,“耍房”便開始,連續耍三夜(今亦淡化)。“新婚三日無大小”,“耍房”將此話的含意表現的淋漓盡致。“耍房”大體分“耍動作”和“耍語言”兩類。“耍動作”是指出一些節目讓新人表演,如“咬糖”,“吃蘋果”等等。而“耍語言”是由一人領說,新人分別重復說出,如:(男)“南墻一朵花/風吹吱啦啦”;(女)“妹妹要折花/哥哥湊一把”。又如:(男)“一頁席,四角柞/請問妹妹叫個啥?”(女)“炕洞門,一把柴/我打年時就想來!”……無論是“耍動作”或“耍語言” [3],(當然也存在著糟粕的因素)新娘都要唯命是聽,高高興興,否則被認為是不賢慧、大不吉利。當然,現在耍房已文明多了。如今慶陽婚俗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都熱心于照婚紗照,結婚接新娘也講多少轎車。已經告別了騎毛驢的時代。年輕人都自由戀愛,穿婚紗、錄結婚相、熱心旅游結婚等。慶陽人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改變,一天兩頓飯到現在三頓,以面食為主到現在米面搭配。娛樂由單一看大戲(秦腔,隴劇等)到現在去唱歌KTV。由田間地頭的隨意一唱到現在的家庭影院。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也表現出糟粕的民俗習慣抬頭,如:大修祖墳,大操大辦婚宴,彩禮負擔重,跳大神等。 4.3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的特征

慶陽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變遷中也有著兩個大前提,但由于慶陽獨特的地理位置,表現出其獨特性(開放與封閉,動蕩與穩定都具有相對性)。

4.3.1被動的轉型和社會的動蕩

近代以來,中國近代社會的巨變及其社會轉型。統治下的近代中國遭遇了代表近代工業文明的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強烈挑戰,以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城下之盟,被打開國門為標志,即開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社會的變遷或“轉型”。這是一次被動的轉型[2]。列強的侵略和近代文明的傳播,從此中國開始了城市化,工業化的道路,中國社會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轉型的社會現實影響十分深遠。從而也引發了中國近代民俗的變遷。使得慶陽人從思想上開始有了巨變。開始學習外界。慶陽民俗文化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考慮到民俗文化與地域的關系,以及實際的情況,在這一環節中,影響到慶陽民俗變遷的作用不大,(經濟政治重心的移動,海運業的發展,內陸慶陽十分封閉。)但意義卻十分深遠。同時,從清王朝末期,民國軍閥混戰,武裝割據到新中國成立,中國歷經一百年的磨難,社會動蕩,加劇了無業游民的出現,西北慶陽飽受戰亂較少,社會相對穩定。外來人口較多,帶來了許多外來文化。加劇了慶陽民俗與外界文化的交流,也促使了他的變遷。尤其上世紀山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戰略轉移,帶來了慶陽民俗文化的飛躍,這一時期許多慶陽民俗文化得意開發和走向外界,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民俗文化。陜甘寧邊區作為當時紅色政權的中心,起到了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邊區政府重視和大力提倡文化改革創新。慶陽民俗文化也真正的起到了服務人民的作用。這一時期慶陽民俗文化變遷以外來文化刺激為主要特征。

4.3.2主動轉型和社會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的歷史時期,工業化,城市化社會轉型加快,慶陽民俗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慶陽民俗文化越來越少受到黨和國家重視,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和引導。例如:1988年全國第五屆民間工藝美術年會在慶陽召開;1989年建國40周年大慶,參加了北京舉辦的中國第二屆藝術節。 2004年開展的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嗩吶和香包藝術都入選。從2002年到現在,我市連續舉辦了多屆慶陽香包藝術節[3]。外界的文化也借以進入慶陽。其次在這一時期。專家學者研究與建議受到空前的重視。并且再商品經濟刺激下,慶陽民俗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在商業化下,慶陽民俗文化變成產業,變成商品。外界的文化元素加入,國際交流和區域交流加深。也進一步促進了慶陽文化發展與變遷。出外求學,打工更加開闊了慶陽人視野。民俗的優秀成分不斷開發,不利因素也不斷摒棄。這個時期慶陽民俗開發和發展明顯加快了。同時外來影響越來越多。呈現出外部刺激與內部發展的特征。比如:情人節已經再慶陽越來越來流行,近年有人結婚已經不看日子,就看情人節,五一,五四國慶等等。

慶陽民俗文化變遷是沿著這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社會轉型的日益加快,日益融合到現代生活中并表現出來。表現出三個重要特點[10],即移植性、變異性、傳承性。 一是“移植性”。移植性主要體現為與世界發展大趨勢相適應的、在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被共同認可的那些習俗,通過理解和接受,逐漸成為慶陽文化民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過情人節,穿白色婚紗,傳少數民族服飾等。二是“變異性”。主要體現慶陽傳統民俗式樣在變遷改造中逐漸適應近代社會的那部分民俗,屬于在傳統民俗中契入西方或者全國別的地域外來風俗式樣的那部分內容。變異性在近代民俗的構成中是主要的、大量的。可以說存在于各類民俗之中。三是“傳承性”,指在近代社會巨變中得以原封不動保存、延續、傳承下來的乃至中國傳統民俗。這部分仍是慶陽民俗文化的核心和主干,例如:慶陽端午節依然佩戴有中草藥的香包。民俗文化具有運行變遷的“動”態性也有相對恒定性,這與特定民族長期適應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形成的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關,文化心理和共同認同的符號象征體系有關。體現慶陽民俗文化的相對性和恒定性。變遷確實了文化運行的特征。

5慶陽民俗文化運行模式構建

本文就是用社會運行的理論,即表現出的各種要素和系統之間的功能發揮和相互作用狀況,去分析社會運行子系統文化運行內部要素(張力)的功能發揮和相互作用.社會運行有三種類型: [1]良性運行良性運行是指構成社會整體的各個子系統和子系統內部不同部分之間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各種社會障礙、失調因素被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和最低限度內的社會運行狀態。良性運行的社會在總體是既是穩定的,又是和諧的,呈現出協調發展的特點。中性運行中性運行是指構成社會整體的各個子系統和子系統內部不同部分之間存在著障礙,具有較多不協調因素,但尚未危害、破壞社會正常運行的社會運行狀態。中性運行的社會在總體上是基本穩定的,但內部是不完全協調的,呈現出一種模糊發展的特點。因為中性運行的社會具有不穩定性和過渡性的特征,既有可能走向良性運行,也有可走向惡性運行.惡性運行惡性運行是指社會整體的各個子系統和子系統內部不同部分之間嚴重沖突,社會障礙叢生,整個社會離軌、失控的社會運行狀態。惡性運行的社會在總體上既是不穩定的,也是不協調的,呈現出畸形發展的特點。它是衡量文化運行的尺度,文化運行的對社會良性功能的體現才表明文化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慶陽民俗文化百年變遷中影響因素正反向(張力)作用的慶陽民俗變遷運行模式構建:筆者在這里把影響慶陽民俗從上世紀初到本世紀初這一百年的主要運行分析并對變遷的因素歸類,按照對慶陽民俗影響作用做了正反向分析(筆者下面簡寫+正向張力,—反向或負向張力),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5.1社會因素

主要表現在近代以來,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慶陽在搭上這列快車的同時兩次國門的打開,慶陽民俗文化在自覺或不自覺的也逐漸受其影響。這種影響成全方位,多參差的影響。這種影響從長遠的角度來講,整體成正向的作用,可以說是慶陽民俗文化發展的動因。但在局部也呈現反向的作用。

5.2政治因素

主要體現在主流社會的提倡作用和政治狀況。這需要分幾個階段,呈現出的特點和我國近代社會政治狀況一直的特點。體現了社會運行與文化運行關系。(筆者在模式中重點介紹)。 5.3經濟因素

經濟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在慶陽民俗文化變遷中呈現了其本質的特征,商品經濟的大力發展,使得自然經濟解體,在自然經濟階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俗,從本身來講沖擊很大,使得許多民俗文化失去了生存的環境。但一方面也促進了一定意義上慶陽民俗文化發展。單從總體發展來講,結合慶陽的現實狀況,尤其民間經濟不成熟這一現實。和社會責任感缺失,政府監管力度不夠等整體因素來講。目前經濟因素呈現負方向作用。近年來逐漸有所改良。

筆者從社會運行的視角看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目的就是分析出變遷的原因和百年來運行的狀況對影響慶陽民俗文化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條件和機制研究,欲通過這個模式能直觀的反映出問題,為慶陽民俗文化保護,開發,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也欲彌補在慶陽民俗文化這方面的缺失。

慶陽民俗文化百年變遷運行模式

時間 文化運行狀況 政治因素 社會因素 經濟因素 說明 上世紀初到1936年 中性轉惡運行 _反向張力 +正向張力 +正向張力 這一時期政治因素作用不大,全國處于軍閥混戰,社會大動蕩背景之中,流民大量產生,慶陽外來人口增加,但由于商品經濟發展沒有真正觸及到社會經濟的基礎,社會生產任然以自然經濟為主,經濟活動起到加強交流的作用不大。慶陽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社會物質生產的完整。所以真正意義上講慶陽依然處于封閉的狀態,慶陽民俗文化變遷處于吸收融合階段。(真正意義上的列強侵入和近代化未觸及到慶陽民俗文化的根本,封建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特征,使得中央控制十分薄弱,但社會的動蕩也逐漸影響到慶陽民俗文化運行狀況) 1936年到1949年 良性運行 +正向張力(中共) +正向張力 +正向張力 黨和人民軍隊的軍事轉移,帶來了大的人口遷徙,文化遷徙。作為陜甘寧邊區的慶陽被打破了封閉的狀態,在先進的文化的指導下,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眾多知識青年的到來也豐富了慶陽民俗文化形式和內容。慶陽民俗文化遇到了良好的發展期,在這一時期也正真做到了服務于人民的作用,在黨和邊區政府的號召下,慶陽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創新不斷,例如紅遍全國的三首革命歌曲《咱們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繡金匾》都來源于傳統民俗文化,同時慶陽也產生了新的民俗文化,從社火發展來的徒手秧歌,荷花舞[3]。(對于慶陽一個社區的民俗文化運行來講,武裝割據,抗日長戰爭等社會政治因素不做考察。) 1949年到1966年 中性運行 +正向張力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在這一時期全國統一政權的建立,面臨最大的社會矛盾是物質生活得提高和經濟的恢復,國家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的建立和戶籍制度的確立,人民被束縛在了土地上,缺少了人口的流動和文化交流,人們的文藝生活明顯減少,大量的的時間用于集體勞作.多次社會運動也使得一部分民俗文化被錯誤對待.但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大了領導職能,50年代普遍建立了文化館,在這一時期慶陽皮影道情發展成為甘肅唯一地方戲曲,隴劇.這一時期慶陽民俗文化體現出挖掘保護和內部成熟的特征.1959年大型古典戲曲《楓洛池》的編演,使隴東道情從實踐上具備了較完整的舞臺藝術規模,成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同年年底定名為隴劇,并成立了甘肅省隴劇團[3]。 1966年到1978年 惡性運行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文化大革命,十年動蕩,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全面倒退和混亂。使得慶陽民俗文化受到嚴重破壞,幾部樣板戲使得許多民俗文化倍受打擊,許多民俗文化被錯誤對待,同時社會的失控,大的社會混亂也使得經濟生活嚴重倒退,民俗文化是建立在茶余飯后的藝術,沒有物質生活得保障,民俗文化也就不存在發展,這一時期可以說民俗文化向惡性發展.大量的民俗活動被破壞,至今都沒有恢復. 1978年到1990年 中性運行 +正向張力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這一時期,物質生活得到恢復和發展,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是慶陽民俗得到了公正待遇,許多民間習俗被恢復.同時這是,我們自主的打開國門,使得我們的社會轉型,處于可操控,主動的狀態,民俗文化得到發展和保護,許多慶陽民俗文化走出了國門,受到國際社會歡迎和熱評!但是慶陽的自然經濟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小農經濟仍處于主導地位。再國門打開的情況下,開始了一追逐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活動,年輕一代思想開始轉變,失去了文化傳承. 1990年到2000年 惡性運行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正向張力 這一時期慶陽經濟逐漸開始融入或許多部分全部融入現代社會,打工,求學成為年青人的首選,生產力提高,人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人口流動增強,文化傳承進一步缺失,外來文化沖擊這民俗文化的發展.同時政府和學術界主要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保護和發展慶陽民俗文化沒有受到社會重視.使得這一時期慶陽民俗不斷消亡,老藝人的相繼去世,使民俗文化也隨之流失. 2000年至今 中性轉良運行 +正向張力 +正向張力 +正向張力 這一時期慶陽已完全融入到了現代社會生活中,許多外來文化逐漸融入到了慶陽民俗文化中來,小農經濟解體,城市化和工業化使得慶陽傳統民俗繼續沒落,國際社會的能源危機,地區不平衡等社會問題和中國的經濟復蘇,使得世界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慶陽民俗也借以得到了保護,交流越來越多.慶陽政府也開始了以慶陽民俗文化作為經濟產業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發展模式,更加注重可持續的協調發展和社會和諧。在商品經濟的刺激下,開始也又目的的保護和挖掘.學術界普遍關注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使得慶陽民俗得意發展和宣傳,但政府職能缺失等原因存在,機器制作,仿制和質量層次不齊.影響到了慶陽民俗文化變遷.富裕后的慶陽人出現了大量的文化缺失,如:婚姻變相家長制,彩禮成本過高,大過生日,大操大辦婚喪嫁娶活動。

時間

文化運行狀況

政治因素

社會因素

經濟因素

說明

上世紀初到1936年

中性轉惡運行

_反向張力

+正向張力

+正向張力

這一時期政治因素作用不大,全國處于軍閥混戰,社會大動蕩背景之中,流民大量產生,慶陽外來人口增加,但由于商品經濟發展沒有真正觸及到社會經濟的基礎,社會生產任然以自然經濟為主,經濟活動起到加強交流的作用不大。慶陽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社會物質生產的完整。所以真正意義上講慶陽依然處于封閉的狀態,慶陽民俗文化變遷處于吸收融合階段。(真正意義上的列強侵入和近代化未觸及到慶陽民俗文化的根本,封建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特征,使得中央控制十分薄弱,但社會的動蕩也逐漸影響到慶陽民俗文化運行狀況)

1936年到1949年

良性運行

+正向張力(中共)

+正向張力

+正向張力

黨和人民軍隊的軍事轉移,帶來了大的人口遷徙,文化遷徙。作為陜甘寧邊區的慶陽被打破了封閉的狀態,在先進的文化的指導下,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眾多知識青年的到來也豐富了慶陽民俗文化形式和內容。慶陽民俗文化遇到了良好的發展期,在這一時期也正真做到了服務于人民的作用,在黨和邊區政府的號召下,慶陽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創新不斷,例如紅遍全國的三首革命歌曲《咱們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繡金匾》都來源于傳統民俗文化,同時慶陽也產生了新的民俗文化,從社火發展來的徒手秧歌,荷花舞[3]。(對于慶陽一個社區的民俗文化運行來講,武裝割據,抗日長戰爭等社會政治因素不做考察。)

1949年到1966年

中性運行

+正向張力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在這一時期全國統一政權的建立,面臨最大的社會矛盾是物質生活得提高和經濟的恢復,國家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的建立和戶籍制度的確立,人民被束縛在了土地上,缺少了人口的流動和文化交流,人們的文藝生活明顯減少,大量的的時間用于集體勞作.多次社會運動也使得一部分民俗文化被錯誤對待.但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大了領導職能,50年代普遍建立了文化館,在這一時期慶陽皮影道情發展成為甘肅唯一地方戲曲,隴劇.這一時期慶陽民俗文化體現出挖掘保護和內部成熟的特征.1959年大型古典戲曲《楓洛池》的編演,使隴東道情從實踐上具備了較完整的舞臺藝術規模,成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同年年底定名為隴劇,并成立了甘肅省隴劇團[3]。

1966年到1978年

惡性運行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文化大革命,十年動蕩,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全面倒退和混亂。使得慶陽民俗文化受到嚴重破壞,幾部樣板戲使得許多民俗文化倍受打擊,許多民俗文化被錯誤對待,同時社會的失控,大的社會混亂也使得經濟生活嚴重倒退,民俗文化是建立在茶余飯后的藝術,沒有物質生活得保障,民俗文化也就不存在發展,這一時期可以說民俗文化向惡性發展.大量的民俗活動被破壞,至今都沒有恢復.

1978年到1990年

中性運行

+正向張力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這一時期,物質生活得到恢復和發展,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是慶陽民俗得到了公正待遇,許多民間習俗被恢復.同時這是,我們自主的打開國門,使得我們的社會轉型,處于可操控,主動的狀態,民俗文化得到發展和保護,許多慶陽民俗文化走出了國門,受到國際社會歡迎和熱評!但是慶陽的自然經濟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小農經濟仍處于主導地位。再國門打開的情況下,開始了一追逐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活動,年輕一代思想開始轉變,失去了文化傳承.

1990年到2000年

惡性運行

_反向張力

_反向張力

+正向張力

這一時期慶陽經濟逐漸開始融入或許多部分全部融入現代社會,打工,求學成為年青人的首選,生產力提高,人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人口流動增強,文化傳承進一步缺失,外來文化沖擊這民俗文化的發展.同時政府和學術界主要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保護和發展慶陽民俗文化沒有受到社會重視.使得這一時期慶陽民俗不斷消亡,老藝人的相繼去世,使民俗文化也隨之流失.

2000年至今

中性轉良運行

+正向張力

+正向張力

+正向張力

這一時期慶陽已完全融入到了現代社會生活中,許多外來文化逐漸融入到了慶陽民俗文化中來,小農經濟解體,城市化和工業化使得慶陽傳統民俗繼續沒落,國際社會的能源危機,地區不平衡等社會問題和中國的經濟復蘇,使得世界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慶陽民俗也借以得到了保護,交流越來越多.慶陽政府也開始了以慶陽民俗文化作為經濟產業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發展模式,更加注重可持續的協調發展和社會和諧。在商品經濟的刺激下,開始也又目的的保護和挖掘.學術界普遍關注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使得慶陽民俗得意發展和宣傳,但政府職能缺失等原因存在,機器制作,仿制和質量層次不齊.影響到了慶陽民俗文化變遷.富裕后的慶陽人出現了大量的文化缺失,如:婚姻變相家長制,彩禮成本過高,大過生日,大操大辦婚喪嫁娶活動。

上述表格在論述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的運行基于兩點考慮,首先文化運行有著獨立性和自身運行系統性,并考慮其內在影響因素和相互關系。其次,文化運行作為社會運行的子系統和運行條件,必須考慮到對社會運行的作用,社會運行狀況是文化運行狀況的一個評價標準。 結語

慶陽民俗文化百年運行模式的建立是本文研究慶陽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通過社會運行視角的引入,把慶陽民俗文化置身于社會變遷和社會轉型的時代主題之中和動態運行的模式之中。通過截取各階段的運行狀態的研究反映出了每一時期慶陽民俗文化的運行狀況和影響變遷的主要因素及系統內部各功能協調的狀況使之更能直觀的反應慶陽民俗文化變遷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社會運行的角度去研究慶陽民俗文化,抓住變遷這一主題,就是為了讓慶陽民俗文化研究能從靜態的研究這種只停留在對事物一個層面一個側面的研究得以改變,慶陽民俗文化不斷處于變遷的過程中,即運行當中。總是保留一些,吸收一些,異化一些。我們要轉到動態上來全面考察慶陽民俗文化,去研究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及機制。去挖掘優秀的,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東西。達到既保護慶陽民俗文化又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目的。

[1] 鄭航生. 本土特質與世界眼光[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2] 戴春森. 慶陽香包的藝術構成[J], 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月第18卷第1期

[3] 余正東. 慶陽香包 [M] , 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4] 張劍. <詩經.豳風.七月>與北豳先周文[J],甘肅高師學報,2001年1月

[5] 曹進 張淑萍. 慶陽香包的文化符號學闡釋[J] ,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7年7月

[6] 鄭杭生 .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社會運行論、社會轉型論、學科本土論和社會互構論[M] 社會學學術歷程(上)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3月

[7] 張宏偉. 流變中的民間藝術[J], 中國校外教育2008年9月 下旬刊

[8] 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 民俗俗文化論壇2002年-2009年[9] 馬雪艷 馮偉一. 李克林對慶陽香包的歷史文化研究[J],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7年8月

[10] 夏 敏.文化變遷與民俗學的學術自省[EB/OL], 論文天下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2007-11-25

[11] 鄭杭生、李強.《社會運行導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基本理論的一種探索》[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12] 王思斌. 社會學教程(第二版) [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注釋

[1] 鄭杭生、李強,《社會運行導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基本理論的一種探索》[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2] 鄭航生, 本土特質與世界眼光[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3] 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 ,民俗俗文化論壇2002年到2009年

[4] 張劍 <詩經.豳風.七月>與北豳先周文[J],甘肅高師學報,2001年1月

[5] 余正東著, 慶陽香包 [M] , 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6] 王思斌 社會學教程(第二版) [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44頁

[7] 馬雪艷 馮偉一 李克林對慶陽香包的歷史文化研究[J],廣西藝術學院學報

《藝術探索》2007年8月

[8]曹進 張淑萍, 慶陽香包的文化符號學闡釋[J] ,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7年7月

[9]戴春森, 慶陽香包的藝術構成[J], 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月第18卷第1期

[10]夏 敏,文化變遷與民俗學的學術自省[EB/OL], 論文天下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時間:2007-11-25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