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徽州經驗 做大廣西民俗文化旅游文章
黎玨辰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民俗文化旅游是順應當前世界旅游的發展趨勢。徽州地區在加強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方面作出了許多成功的嘗試,取得很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廣西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來開發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廣西旅游產業面臨的問題。文章擬從徽州的成功經驗入手,探討如何做大廣西民俗文化旅游的文章。
[關鍵詞]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徽州經驗;廣西民俗資源
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產業之一,日益廣泛且深入地滲透至普通百姓的生活。民俗旅游是一種深層次的旅游形式,由于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廣西這方土地,早在四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數千年來,積累的古跡和文物燦若繁星。同時,在這青山秀水間,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兄弟民族,他們以獨特的節日文化、生活禮儀、衣食住行等組成一幅幅古樸淳厚的民俗風情畫卷。如何更好地整合與利用這些資源,更快、更好地發展廣西旅游業,是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民俗文化及其對旅游產業的意義
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創造和形成,并反復出現、世代相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文化事象,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上的集體習慣。民俗文化指的是當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與習俗,它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居住樣式、節慶典禮、宗教信仰、傳統服飾、民間藝術、烹調技藝、工藝特產、音樂歌舞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民俗旅游成為旅游開發的一個熱點,它對旅游產業的意義主要表現為:(1)民俗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處于起步階段,盡力發掘、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當前十分緊迫的任務;(2)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地域性,能促進跨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了解。現實表明,以往單純的展示性旅游形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更趨向于獲得有別于慣常的生活的充滿情趣的體驗,樸實又富有新鮮感的地方生活情趣更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3)民俗文化旅游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內容,深化了旅游活動的內涵,不僅提高了效益,促進了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環境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二、徽州民俗旅游的成功經驗
徽州古稱新安,地處安徽南部,橫臥黃山腳下,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單元,該地在對古代文化的傳承及現代旅游的開發方面形成自己獨具的特點,成為我國境內不可復制的一道旅游風景線。其旅游開發的成功經驗可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定位精準,推進文化與旅游緊密結合、和諧發展
在徽州,時刻能感受到那里厚重、深沉的文化氛圍和歷史氣息。徽州文化是學界公認的在特定時段、特殊歷史背景下中華儒學在古徽州地域的厚實積淀和生動再現,具有了解和體認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主要是南宋至清末)民間生活實態的縮影標本價值。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徽州開始推行文化旅游的政策,先后開發了歙縣棠樾牌坊群、唐模、黟縣西遞、宏村、南屏古村落等一批文化旅游景點。隨著開發力度及規模的不斷加大,這些景點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日益成為黃山市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這得益于黃山市相關部門的合理定位,將文化很好地融入旅游,在游客的心目中打造一個與眾不同的文化徽州,這是其成功的第一步。
(二)圍繞“徽”字作文章,不斷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位
徽州旅游的核心價值在于一個“徽”字。當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徽派建筑、徽式工藝等折射出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徽式生活法則。徽州各地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徽州古代建筑“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徽派“三雕”(磚雕、木雕、石雕)、民俗民風、教育制度、飲食文化、民間工藝品等各種形態的文化旅游產品,從“賣景點”向“賣文化”轉變。與此同時,黃山市文化、旅游部門聯手在全市重點復活了10個徽州民俗藝術村,組織了40多支文藝創作、表演隊伍,挖掘、整理、編排了100多個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又極具觀賞性、參與性的戲曲和民俗節目,使3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整理和開發后與游人見面,將徽文化元素滲透到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之中,較好地滿足了游客們追求旅游多元感受、體驗旅途別樣生活的心理需求。
(三)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挖掘地區旅游特色
徽州各地堅持實施精品戰略,加快文化旅游精品項目的培育和建設。推出了黟縣西遞、宏村,徽州區唐模、呈坎,歙縣棠樾等重點旅游項目。在開發過程中,當地注重發展村落旅游的差異性,為每個村落訂制不同的形象落模式,如西遞的形象定位是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徽人家;宏村則是中國牛形古村落、小橋·流水·人家、民間故宮(承志堂);南屏為中國影視村、中國古祠堂博物館、江南迷宮;棠樾,江南第一鄉——棠樾、中國牌坊博物館;唐模則為曲徑通幽處、風景絕佳地等。各個村落既有相似又有差異,這樣的舉措對形成徽州文化大旅游圈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廣泛開辟渠道,大力促銷文化旅游產品
徽州是商人的故里,徽州人則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經商的頭腦非常靈活,因而在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可謂精彩紛呈。細心的游客會發現,徽州的旅游紀念品也滲透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如:徽州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澄心堂紙、歙筆、徽州三雕工藝品、黃山毛峰、徽州漆器、徽州楹聯等。這些產品的開發,不僅帶來了豐富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彰顯了徽州與眾不同的文化品味。
三、廣西現有民俗資源分析
(一)物質文化
凡人力曾經和正在作用其上的一切物質對象以及人類的物質生活方式均可視為物質文化。它包括生產工具、服飾飲食、民居建筑、生活用品、工藝產品、文物古跡等。
1廣西的民族服飾豐富多姿,獨具民族風情。如:“黑衣壯”婦女的服裝,分為上、中、下三層,上衣較短,向右斜直開襟,中層為黑疊裙,下邊為長褲子,衣料顏色有藍、黑兩種,該民族以黑為貴,在過新年、出嫁、訪親、飲喜酒時都要穿黑衣。而白褲瑤的服飾則以青、白為基本色調,在婦女穿的裙子和男人穿的褲子膝蓋上,皆繪以圖案花紋和紅線條,這些圖案花紋是白褲瑤的一種象征。
2飲食方面。壯族逢年過節會以燦米、粳米、 糯米為主料,配以野花、瓜果、肉類等不同輔料,制成黃花飯、菜包飯、五色飯、竹筒飯、油飯、年糕、粽子、粽粑、糍粑等。侗族有“侗不離酸”的習俗,侗族的“酸”,制法獨特、種類豐富,有葷酸、素酸、煮酸、腌酸等,除此之外,侗族的油茶也是地方一絕。
3廣西的建筑形態主要有桂東南的騎樓、桂北的民居、桂西的干欄建筑。特色建筑則有鼓樓、風雨橋、谷倉、木樓等。著名的古建筑有:桂林興安的靈渠、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富川瑤族自治縣的富川明城、永福縣壽城的永寧州古城、龍州縣城西南的小蓮城、憑祥市的大蓮城及友誼關、容縣的真武閣、合浦的大士閣及東坡亭、柳州的柳侯祠、桂林恭城的孔廟、桂平縣的洗石庵、昭平縣的寶珠觀、百色市的粵東會館、三江的程陽風雨橋及馬畔鼓樓等。
4廣西的民間工藝種類繁多。壯族的壯錦色彩斑斕、手工精致,明代萬歷年間曾被列為貢品,圖案多為方紋、水波紋和萬字紋,繡以丹鳳朝陽、鳳穿牡丹、雙龍戲珠、喜獅滾球、蝴蝶戀花、魚躍龍門、喜鵲鬧梅等圖案,立體感強,造型生動活潑,寓意吉祥。最能代表廣西的工藝品是銅鼓,鼓面飾以太陽紋、雷紋、青蛙、飛鷺;鼓身的羽人舞姿、龍舟競渡等,蘊涵著濃厚的民俗文化魅力。除此之外,壯族的繡球、毛南族的花竹帽及木刻面具、桂林市五通鎮的“三皮畫”(即在樹皮、豬皮和牛皮上作的畫)、苗族的刺繡、瑤族的挑繡等也是廣西獨特的民間工藝品。
(二)非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廣西各民族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相互儲存、共同發展的關系,創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05年起,廣西各地開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經專家評審后,確定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58個,其中19個項目納入國寶保護范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面很廣:
1口頭傳統及表演藝術,如布洛陀(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績主要是開創天地、創造萬物、安排秩序、制定倫理等。“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洛”是“知道”、“知曉”,“陀”是“很多”、“很會創造”,“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頭人”、“山里的老人”或“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劉三姐歌謠;侗族大歌、侗戲;桂劇;桂南采茶戲;柳州山歌;彩調;壯族嘹歌、三聲部民歌;廣西八音;瑤族蝴蝶歌、長鼓舞;京族獨弦琴藝術;凌云壯族72巫調音樂;壯族天琴藝術、壯族春牛舞、螞拐舞、師公舞、師公戲;桂平杖頭木偶戲等。
2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廣西的民俗節日很多,有京族哈節;瑤族盤王節;壯族螞拐節;仫佬族依飯節;毛南族肥套(“還愿舞”,是毛南族還愿等活動的總稱,盛行于明清之際,初為毛南族借助儺祭祀天地自然萬物的儀式,在傳承過程中融合了毛南族口頭文學、山歌、戲劇、舞蹈、音樂、打擊樂等藝術元素成為內容豐富的民俗活動)、壯族歌圩、苗族系列坡會群(指在每年春季的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七這段時間內,融水縣各鄉鎮村屯的節日活動。每天一個坡會,排列成序,連續不斷,苗民借此以悼念先輩、消災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體聚會娛樂)等。
3傳統的手工藝術技能。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舞獅技藝;欽州坭興陶藝;貢川紗紙制作工藝(貢川紗紙有著悠久的歷史,聞名中外,它始于唐代,盛產于清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貢川鄉的一大主業。貢川紗紙系手工制作,紙張極薄、柔軟、雪白,韌性特強,用途廣泛,是其他紙類不可代替的特殊軟紙);毛南族花竹帽紡織工藝;梧州龜苓膏制作工藝;侗族刺繡;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六堡茶制作技藝等等。
(三)廣西民俗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廣西民俗資源無比豐富,但在開發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主要表現為:第一,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趨同化,以致于一些民俗的本色與鄉土氣息也逐漸地退化;第二,民俗民風商品化和庸俗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追求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一些地區不惜改變傳統,一味迎合取悅游客,發展過度,勢必造成傳統文化的失真,民俗旅游被過于機械地舞臺化、旅游項目過于藝術化、民俗文化被隨意地庸俗化,導致失去了民俗文化中最珍貴的本色與天真;第三,沒有形成整體開發的大思路。各地景點繁多,但基本上是零星分散、各自為政,缺少大氣;第四,缺少宣傳的平臺及窗口,致使這些文化資源處在深閨人未識,自生自滅的命運自然不可避免。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旅游業日益成為朝陽產業的今天,如何在各民族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與現代先進文化合理滲透之間找到平衡,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也是能使本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樹得以長青的關鍵所在。
四、借鑒徽州經驗,做大廣西民俗文化旅游文章
徽州旅游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文化旅游與一般的自然風光游相比,形式重要,但內容更重要。徽州旅游部門從大處著眼,進行良好的整體布局和合理的資源配置,確定好各旅游重地的形象定位,形成區域間的良性競爭,這是當地民俗文化旅游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廣西旅游文化部門可以此為鑒,調整思路。
(一)思考要深
廣西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背靠大西南。臨近粵港澳,面向東南亞,與越南山水相連,沿海、沿江又沿邊,是大西南出海重要通道,是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廣西旅游部門應該為廣西的民俗文化旅游制定整體的發展規劃,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該整合的要整合,該還原的要還原,該除去的要除去,有層次地逐步推進開發的步伐。可以先從物質形態層面入手,開發制度文化,進而深入到精神文化層。即從現有的各種物質形態人手,如廣西的山歌、各種少數民族建筑、少數民族工藝等,引導游客去體驗和感受物質生活背后折射出的制度文化,如少數民族的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教育制度等,最后一個層面是精神文化層,通過親身體會,讓游客感受到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自由與率性。而這種無束的生命熱情的釋放方式正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
(二)定位要準
定位上,我們可以在“原”字上作文章。所謂“原”,有兩層意思,一是源頭、開始;二是原來的、原本的。人類有溯源的天性,凡事總想問為什么。一旦問題得到解決,會讓人產生一種暢快的滿足感。徽州導游在這方面很聰明,從進入景點開始,他們就會給游客提出一個又一個新奇古怪的問題,游客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一種思想的鍛煉,而答案的獲得更是讓人心情愉快。廣西的每一個民俗儀式,每一種民族建筑、每一種生活習慣的形成,也必然有因可尋。關于第二層意思,很好理解,就是還原。少數民族文化當中最吸引異族人的,不是那些被趨同了的東西,而是在今天依然存活的最為本真、質樸的民族文化。包括一些生活習俗、服飾禮儀、民間歌舞、民族技術、手工工藝等。這也是這些年來“原生態”藝術蜚聲海外的原因所在。
(三)手段要新
在今天這樣一個傳播媒介日益發達和便捷的時代,單純的展示和講解已經無法適應時代,因此,將整合營銷理論和方法運用到廣西民俗旅游產業中,建立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勢在必行。如,我們可以嘗試細分旅游市場,按消費者的個性需求、生活方式及旅游目的等進行細分,根據不同的類型適當調整旅游的內容;如,將某些大型的旅游節或演出節日推向市場,實現企業化的運作,將民俗作為企業的經營內容;調動大眾的參與熱情,對于現有的民俗文化資源通過拍攝影視作品、舉辦攝影比賽、娛樂電視節目等形式更有效的展示它們的魅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媒體是宣傳和推廣信息最有效平臺,應該充分調動其作用。
(四)配套要全
針對廣西豐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挖更合理更全面的旅游產品,形成完整的產品體系。如挖掘廣西建筑的生態內涵,發展“建筑文化生態游”;打造旅游飲食文化品牌,推出“廣西特色美食品嘗游”;開發廣西傳統民族工藝技藝,發展“工藝購物休閑游”;利用廣西壯醫、苗醫等少數民族醫學的成果,推出“養生保健游”,等等。
五、結語
總之,廣西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是要建立在對自身民俗資源的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前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注意處理開發和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用科學的指導方針進行指導,才能真正將其文章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