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風水文化的哲學思考
唐明邦
建筑風水文化來講,我自己是沒有什么研究,但是我也為這門學問搖旗吶喊,我只是有一些理論研究并沒有什么
實踐經驗。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風水文化日益受到了重視,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雅
文化,也有俗文化,說起風水文化,它是雅俗兼有,雅俗兼具。它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它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發
展、豐富、充實、提高,可以說是歷久彌新,它越來越放射出它的光芒。建筑風水文化在建筑學中有它的特殊價值,因
為它集天然、地利和建筑為一體,它全面討論建筑的布局、空間的分割、方位的確定、以及配套的設施等等問題,它的
其中蘊含著東方審美的意識,它是一種人文意識,建筑本身是一門藝術,而風水學在這門藝術當中有它的特殊作用。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風水文化日益受到重視。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已有五千年發展史,源遠流長,不斷
豐富,久而彌新。建筑風水文化,在建筑學中有其特殊價值,它集天文、地理、建筑為一體,全面探討建筑布局、空間
分割、方位確定、陪襯物設施等問題,蘊含著東方審美意識,同建筑工程學雖大異其趣,卻相得益彰。
風水文化對建筑工程的作用,主要在考慮如何趨吉避兇,使建筑物對人的勝利、心理產生良性影響。它由古代神秘
文化演變而來,至今有著特殊研究價值,不可以迷信視之。風水術無論理論基礎、思維模式,還是價值取向,終極目標
,都深受《周易》思想影響,二者有著千絲萬縷聯系。
易學實已成為古代風水學與建筑學之間的橋梁。周易的八卦怎么看待風水的問題,所以我的題目叫建筑風水文化的
哲學思考。不過實質上的哲學的內容不多,我只考慮到五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天人統一學說,奠定了風水學的理論基礎。
風水學的理論基礎我個人認為是周易的基本觀點就是天人同一學。風水術,本來是方式操作的一個課題,只是因為
不斷的總結,形成自身理論體系的一個風水學,本來是一種操作的技術,是人人相傳的技術后來形成了風水學。風水學
是研究歷史的自然環境對人的身心影響為中心而用,所以有這樣的名稱,成為地臺環境的生態環境的風水學。風水學遵
循周易的思想,勘明大自然的現象,有天地自然有萬物,有萬物自然有男女,有男女自然有夫婦,有夫婦自然有子女的
形成。天地萬物那種自然的發展史為先,那么夫婦、夫子、君臣等等人類的社會發展史在后,是先有天地萬物然后才有
人類,有了人類才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人應該尊重自然,如同兒子應該尊重父親一樣。應該依靠自然,和它融為
一體,絕不應該剝離它,更不能夠跟它相割裂。現在我們從生態環境的破壞就可以看出來,就是人與自然為敵,人類受
到了嚴重的報復。所以一定要主張天地的核心論,與鬼神和氣,人的思想和行為都要和天體的運動、自然的變化協調一
致。只有美好的自然,人類才有幸福。《黃帝內經·素問》里面說為求身體健康,必須發于陰陽,得于術數。人和自然
是息息相通的,一刻也不能離開“氣”,我們風水學主要是講“氣”的問題,風水的名家都指出來風水是以“氣”為主
,人之于氣,如魚之于水,不可須萸離。人要能夠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風水不曾堪輿,堪是天道也,輿是
地道也,這都是在講天體的變化和地理的變化,也就是人如何選擇形勢,以適應天下的變化。風水學以順天又順人為主
,天人同一為它的學說。風水術就是天人同一術,離開天人同一的學說,風水學就失去了靈魂。作為中國的傳統建筑理
論蘊含著很深厚的、充實的學問,值得深刻的探討。風水術者,天人統一術也。離開天人統一學說,風水學將失去靈魂
。此種中國傳統建筑理論,蘊含著合理內核,值得深入探討,不可等閑視之。
太極思維是風水學的思維模式,什么是太極思維呢?太極思維就是整個周易的思維模式,我們簡稱為太極思維,這
種思維可以說是東方思維的精華。我們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我們建成為整體思維方法,它講究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
作用,全面的考察事物如何對稱,是否互補,觀察事物演變的規律,然后再作出整體綜合評價,這是我們周易思維的方
法,趨向理論,從整體著眼。我看風水學就是吸取了太極思維的優點,再加以巧妙的運用。注重的是龍、砂、水與穴、
堂、案六維統一的整體環境結構。六維之中,可分兩部。覓龍、審砂、辨水,考察山川自然形勢,類似易學的三才統一
,任何一方有缺陷,就會影響穴位的確定。至于點穴位,觀明堂,睹朝案,是從整體著眼,評論其綜合效應。穴不正,
堂不廣,案不秀,則龍、砂、水難以體現優勢。覓龍、審砂、辨水過程中,以整體思維為指導,密切觀察山川形勢是否
陰陽對稱互補,達到整體平衡。點穴、觀堂、睹案過程中,從整體思維著眼,考察穴位高低是否適中,明堂礦光是否有
毒,朝案遠近是否相稱。目的在于營造足以令人身心舒適、視野開朗、生意盎然的最佳生態地理環境。
第三個觀點:是燮理陰陽主導風水學的價值取向。
周易哲學的核心是陰陽學說。易傳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周易可稱
“宇宙代數學”專論宇宙萬有運動變化。主張:“陰陽接而變化起”,“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強調一陰一陽的矛盾雙
方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動因。風水學吹捧利用這一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相結合,形成自己的理論骨架。常言“地理
之道,山水而已”。山指龍與砂,龍有生有死,砂分陰分陽,水則有來脈與去向,是謂天門、地戶,無非陰陽之別名。
風水者,陰陽之道也。“相其陰陽”,旨在燮理陰陽。觀山察水,目的在判明二者是否陰陽調和。或重形勢,或重理氣
,千言萬語,總在謀求營造一個山水融結、陰陽合和的最佳穴位。觀山察水,還須結合天象變化。天體運行,氣象變化
。形成陰陽之氣的升降浮沉,影響地理生態,故“氣”在風水學中成為重要范疇。氣與、水,關系密切。明人徐善繼《
地理人子須知》寫道: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風。無
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天象變化,制約地理生態,必然影響人的身心。風水學從整體形勢、長遠趨勢著眼,進行整
體綜合評判,而以燮理陰陽、藏風聚氣為其價值取向。
第四個觀點:風水學的終極目標是順天休命。
第五個觀點:直覺思維是風水術成功的奧秘。
在進行以上諸方面綜合評價時,首先當遵循風水理論指導。或重形勢,或重理氣,雖理論體系有別,最終目的則一
致。正如《易傳》所云:“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歸根結蒂,妙在點穴。然而點穴之微妙,絕非單純依據風水學
理論進行邏輯推論所能定奪,端賴術數家靈機一動的直覺。《易傳》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又曰:化而裁之存乎變
,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強調的是人在平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胸有成竹;關鍵時刻,“心有
靈犀一點通”,借外境某種刺激,誘發出“可遇不可求”的靈感,使認識達到升華,一穴定點,巧奪天工,順天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