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旅游英語翻譯中的修辭和中西方文化差異
喻穎
摘要旅游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發展勢頭較強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游資料的翻譯也日趨重要,本文從分析旅游英語中的修辭和中西方文化差異著手,來進一步提高旅游資料的翻譯的準確性,從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關鍵詞旅游英語修辭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 旅游業已成為一項飛速發展的重要產業,而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每年有數以千萬計的游客涌入中國,來了解,感受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傳統。外國游客一般是通過閱讀旅游資料、觀看圖片簡介及聆聽導游對景點講解來了解我國的奇觀異景,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國游客在陶醉于美景時,不僅使感官上得到滿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感受異國他鄉的歷史文化。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某些方面成為旅游的障礙,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和文化視角會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由此看來,進一步提高旅游資料翻譯的準確性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旅游英語翻譯中修辭差異和文化差異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 旅游英語翻譯中的修辭差異 漢民族具有綜合型思維方式,注重整體和諧,修辭手法喜用橫向鋪敘、層層推進的句式結構。而西方民族審美情趣看重簡潔,所謂“Brevity is the soul of the wit.”(言貴簡潔),句子結構傾向于主次分明、層次分明,這與他們注重邏輯分析的思維方式分不開。由此可見,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審美情趣的不同,必然形成漢、英兩種語言在修辭方面的差異。 (一)重復結構 重復結構的一個典型例子是排比句現象,漢語、英語里都有。排比句通常采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語義相聯、語氣連貫的詞組或句子排列成串,達到“壯勢”、“達意”的目的。但漢語和英語的排比結構有很大區別,漢語的排比結構不僅強調齊整美,而且強調反復關,共同詞語反復出現,這種排比辭式齊整是漢語重復結構的重要標志。反觀英語的排比辭式,“英語的排比一般只強調結構上的整齊勻稱”而不刻意于共同詞語的反復出現。兩種語言不同的審美情趣由此可見一斑。比如毛澤東的一句名言:“我們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傳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其譯文為:“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at it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試比較中文與英文,在原文中“長征”一詞反復出現了三次,而在譯文中這一詞僅出現了一詞,其余用代詞it 來指代,這是因為在英語中代詞的使用頻率較高,對于漢語中反復出現的名詞用代詞取代可以使譯文更簡潔。 (二)四字結構 “四字成語”和“四字格”是四字結構在漢語中常見的修辭方式,比如成語“星移斗轉”、“南轅北轍”等。“四字格”是一種音調鏗鏘、排比連用、勢如行云流水的修辭方式,如“中華大地,江河縱橫,華夏文化,源遠流長”,“煙火怒放,火樹銀花,燈舞回旋”等等。漢語的“四字格”行文的風格為形式整齊悅目,音調抑揚頓挫,語氣連貫自然,這與漢語言行文講究酣暢淋漓的審美情趣有關。但這樣的修辭方式卻有可能被西方讀者誤認為堆砌辭藻,華而不實,故弄玄虛,因為他們審美的情趣在于簡潔、嚴謹。因此,在面對這樣的旅游解說內容時,必須讓學生對語義進行提煉概括、刪減調整,以使譯文語義簡潔明了,比如峨眉山導游詞中的一段:峨眉山月清涼皎潔,光華如洗,熠熠生輝,絲絲扣人。在旅游英語翻譯中大多數采用副詞或形容詞來解釋這些四字結構,這樣比較符合西方的修辭審美觀,只有這樣才能讓外國游客對眼前的美景產生共鳴。 二、 旅游英語翻譯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中西方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反映在語言中就是謀篇布局、修辭方法等行為習慣。旅游英語是一種應用性語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與游客之間的一種紐帶和交流橋梁。旅游翻譯主要是通過翻譯讓翻譯后的旅游資料符合各種游客的審美情趣,起到傳遞信息、誘導游客、宣傳當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來處理旅游英語中的文化差異是十分必要的。如“餃子”“粽子”“元宵”等食品在英語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如果勉強將“餃子”譯成“dumpling”,不僅后者意思要寬泛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拉家常,其樂融融的場面的聯想。“粽子”可以解釋為“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外國朋友不知道屈原這位偉大的楚國詩人,不知道龍舟節的來歷,不知道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內涵意義仍然沒有被傳遞過去。例如,“作為炎黃子孫,還可以去拜謁離西安不遠的黃帝陵”。譯文:“Ifyou are of Chinese descent, you may pay tribute to the tomb of Huang di (Yellow Emperor), first Chinese emperor”。這則譯文看似比較通順,但稍留意便發現其美中不足之處。因為中國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上古時期部落的首領(chief),而并非皇帝(emperor)。皇帝指的是君主制國家的元首名稱之一。自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稱皇帝。此后我國歷代封建君主才稱皇帝。譯文中將“黃帝”譯為“Yellow(下轉第160頁)(上接第131頁) Emperor”或“First Chinese Emperor”并不十分合適。再如三月三節,可譯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一個傳統階梯,極具民族色彩。在陰歷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舉行民歌大賽,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釋性翻譯,則外國游客很難理解其真正含義。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翻譯旅游資料的時候,不僅要進行兩種語言的轉化和對比,還要考慮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注重文化的準確傳達。 正如文章開頭所述,旅游業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產業,并迅速發展著。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讓人嘆為觀止的風景名勝的文明古國,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強大的發展潛力。旅游英語資料承載著中國文化,促進中國旅游業發展的使命。因此旅游資料的翻譯更應該從中西方文化和修辭差異著手,注重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運用合適的策略進行處理,采用各種翻譯技巧,盡量使譯文能夠喚起游客的共鳴,更好地傳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