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民族地區社區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
周娟 鮮耀
論文摘要:校內、校外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上發揮著各自的功能。我們在強調學校教育重要性的同時,社區教育在普及文化、整合文化資源、開展文化活動中的功能不可忽視。社區教育是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使民族文化以一種“活”的方式傳承下來。
論文關鍵詞:社區教育;民族文化傳承;“活”的方式、途徑
社區教育已經成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理想途徑之一,它的目標是提高社區成員的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實現社區和諧發展。尤其是在民族地區,由于社會發展水平的多樣性,文化形態的多元性,社會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社區教育的實用價值必須受到關注。民族地區的社區教育模式包括民族城鎮中的以區(縣)或街道(鄉鎮)為主體的地域體制模式,以學校為主體的輻射型體制模式,以社會為主體的社區學校(院)實體型體制模式[1]以及民族農村地區的村寨社區教育中的圖書室、文化站、文化中心等。社區教育是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發揮著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它存在于民族體內,是貼合民族生產、生活活動的教育。
一、 社區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中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
(一)民族文化傳承中學校教育的不足 在民族文化傳承中,學校教育發揮著不可漠視的作用,校內教育一是能培養與現代社會同步的人,二是能夠改造民族文化,促進民族融合,但它仍有不足的地方: 我們在民族地區鄉村小學調查時老師們反映到:目前他們的主要的困難就是地方行課的內容跟主流文化地區教學內容基本相同,且每年都要參與統考,任務很重。課余時間都用于輔導學生學習,沒有多余時間去顧及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其次,學校也沒有開設專題去傳承和傳授本民族的文化。另外,對于民族文化傳承,老師也不是樣樣精通,由于工作任務繁重,也沒有精力到民間去找一些真正懂民族文化的人來教授知識。學校也不具備這樣的經濟實力。因此,不難發現目前民族地區學校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仍面臨著以下三方面的困難: 首先,民族地區學校的老師雖有文化傳承的意識,但迫于現實狀況都只能采取蜻蜓點水的形式,課堂中遇到與民族文化有關的就粗略講解幾句,學校并沒有專門開設與文化傳承相關的課程。老師們都是在外地接受教育(學習的內容與當地文化背景差距很大)再回當地教學,因此并沒有接受過關于如何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民族文化的專門教育。 其次,學校管理者和老師的教學是以學生成績為主,實施的課程也是國家統一課程,這樣傳承的也就是主流文化。教師考評是以學生成績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標準,評價體系是將及格率、優生率和學生人數掛鉤計算老師的工作量和工作績效并沒有考慮地區差異。所以學校和老師認為教學時間緊張,而無暇將文化傳承專門列入教學和校園文化中。 總之,學校教育的內容主要是主流文化,教學語言都是采用普通話,因此學校教育中的“文化中斷”造成了民族文化傳承的困境,然而根據民族地區實際情況而組織的社區教育卻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契機。 (二)社區教育能夠補充文化傳承中學校教育的不足 張詩亞說過:“人類的活動充滿了活的教育,研究它不是從我們現在的書本、學科規范出發,而是該實實在在的走進生活,只有走進生活去得到的東西才是這樣。”民族文化傳承也同樣需要走進生產和生活。民族傳統文化植根與社會生活之中,社會既是民族傳統文化之源,也是傳承之基。 如果我們只是在學校課堂上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而不接觸社會活生生的文化事例,就會出現學校課程與本民族文化的脫軌,甚至是學校傳承文化流于形式的現象,這樣則無法保障民族文化有效的傳承。長期以來我們已經認識到: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社會,民族文化傳承更是離不開社會。民族文化傳承活動只有在活生生的具有文化背景的社會中進行才能讓民族文化鮮活起來,才能獲得永恒的生命力。 “社”在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禮,可以看出“社”本身就蘊含著文化傳承的活動。社區教育是社區內有關機構根據社區內成員的需求和社區發展的需要,組織協調社區內外的資源,靈活地傳授教育內容,以達成某類目標的活動。社區教育從一開始就能把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同生活生產、休閑娛樂,風俗儀式等連接起來,符合社區成員的發展需要、資質協調社區內外的資源、靈活多樣的文化內容使社區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大舞臺。由此可以得出,利用社區教育來傳承民族文化,一方面能保證民族文化是在“活”的載體中持續發展,始終使傳承活動保持鮮活狀態,而不是“紙上談兵”。另一方面,通過社區教育的模式可以保護和扶持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根基,通過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可以感知其民族的精神文化。在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傳統文化保護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方面,社區教育與民族發展是相通的。 二、民族地區社區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
在學校教育發展不足,民族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產生碰撞的少數民族地區,更需要發展社區教育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識 文化是教育的內容,如果沒有教育,文化就不能傳遞、保存、和發展。同學校教育一樣,社區教育也具有普及民族文化知識的功能,但是它在普及本民族文化知識上具有自己顯著的特點: 一方面,社區教育有聯系性、社會適應性、教育手段多樣性等特點,從幼兒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組織、集齊社區的群眾直接或者間接的參與到學習民族文化知識的教育活動中,這樣他們就能懂得傳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性,懂得如何科學的有效的傳承本民族的文化。而且通過社區教育的方式普及的民族文化知識是是符合當地社區群眾的價值觀、生產發展的需要的,是從各種活動中學習本民族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而不是“書本上”的亦或是主流文化的民族文化知識。 另一方面,社區教育具有地域性,教育與社會雙向服務性以及社會參與的廣泛性等特點。我國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使民族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社區人口密度低,聚居規模小,經濟類型較單一,以農牧業為主,職業類型少,社會結構相對簡單,家庭作用在社區生活中較為重要,大都信仰宗教,并且宗教上層人士在社區中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有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等。在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下,少數民族人民對益于本民族發展的社區活動有更高的積極性。這樣,通過社區教育的方式來傳承民族文化可能參與度更高,傳承效果更好。
社區教育本身含有廣泛性、地域性、滲透性等特點,民族地區的社區教育地域性更加明顯,再加上民族地區本身擁有較多的文化資源和更多的政策傾向性,發揮好民族社區的文化傳承功能對于整個民族文化的繁衍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挖掘社區教育新元素 為了更好的傳承本民族的文化,社區教育可以通過挖掘民族地區的顯性教育資源、隱性教育資源兩種方式來整合各種文化資源。挖掘更多教育新元素融入社區教育中。 第一,挖掘更多社區民族文化顯性資源作為社區教育的內容。民族建筑、服飾、民族歌舞、民家工藝等都是民族地區顯性的文化資源,都可以作為社區教育的內容讓更多的人懂得、學習甚至掌握這些傳統文化,滿足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如,與文化中心合作,舉辦青少年課余興趣班,學習民族歌舞、本民族的風俗禮儀等;在重陽節開展“老藝人講手藝”等活動,既宣傳了民族歷史故事,又樹立了尊重文化、尊老愛幼的良好社會風尚,并且活躍了社區的文化生活。 第二,挖掘更多社區民族文化隱性資源作為社區教育的內容。社區中有大量的隱形資源總被我們忽略,例如文化站、人文歷史。對這些場所進行改造,都能成為民族文化學習的場所,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可以把退休人員、社區居民中的能工巧匠以及學有所長的人組織起來建立民族文化傳承社區教育志愿者,每年根據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和社區建設的需要,以課堂教學、短期培訓、知識講座、社區論壇、文化沙龍等多種形式,開展公民素養、生活常識、職業技能、文化學歷、社區建設等幾大類活動。 (二)創新教育模式 杜威認為,人存在個體差異,模式化的教育會導致個體創造性的日益磨損,導致心理上的造作和混亂;享受不同文化的群體必然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那么社區教育也不能永久的按照不變的方式來傳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存方式在于傳承,傳承的關鍵在于文化的意識覺醒,而喚醒文化意識的方式則在于教育。 因此,通過鄉土知識經驗世代繼承和現有的圖書館、文化站等學習中心傳承民族文化遺產是難以持續的,需要有一種新的、科學的、全面的教育模式來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這就迫切需要地方精英的倡導,傳播其文化的價值和潛力,從而影響社區人形成一種文化自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所屬的群體文化,并有意識的根據群體的價值觀不斷的傳承下去,這就是文化自覺。現實來說,民族地區鄉鎮一般都建有圖書館、文化站或文化學習中心,里面都有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豐富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都是可以作為教育的內容來讓更多的社區成員了解學習本民族的文化。再加上,廣播電視網絡也基本輻射到村,那么當地政府或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就可以通過這些媒介向居民播放影像資料、開辦文化專題講座等,充分利用媒體的傳播作用,加深社區成員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的認識。另外還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就業的需求等方面把傳統文化轉變為新的就業方法。 (三)充分利用社區的文化“傳承場”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一定的傳承方式和傳承場,傳承是指習得文化和傳遞文化的總體過程,所以本文所指的傳承場是指一切人與人、人與社會接觸的空間組合都可以稱作傳承場[8]。在沒有學校教育之前,民族地區都是依靠寺廟、市場、傳統儀式等來進行民族文化教育活動的。當下,我們可以利用以下三種傳承場的活動來開展民族文化傳承的社區教育: 1.通過古老的文化傳承場,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活動。寺廟、市場、傳統儀式等都在民族文化傳承中有重要的作用。寺廟是民族地區開展活動最為集中的地方。寺廟教育是沒有學校教育前最為完備的文化傳承方式,它有巫師、祭師、僧侶等神職的文化傳遞者,有相對固定的傳承場和規范的傳承制度,又有統一的教義或經典,所以對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產生了極大影響。儀式(有宗教儀式和世俗儀式之分)是在特定節日或場合舉行的,具有比較集中的特點。民族地區的儀式(我們這里說的是世俗儀式)很多都是與出生、成年、生育、死亡相關的。儀式的功能在于它既可以傳承民族文化,規范社會,調適人與人的社會,又在傳遞民族文化的同時,豐富了社區成員的娛樂生活。 2.通過現實文化場,進行民族文化傳承。文化中心、民間藝人工作坊、社區文化學習中心等都是現實的文化場。社區應該鼓勵民間藝人開設文化工作室或工作坊傳承優秀文化。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民族地區的鄉鎮都建有文化中心。進行社區教育時,可以綜合利用這幾個場所進行傳承文化,如可以請民間藝人到文化中心做講座,亦或是組織社區成員到民間藝人工作坊參觀,收集、記錄民族手工藝制作過程,而后可以把收集和記錄下的圖片或影響資料做成小型的展覽供其他成員學習。 3.一對多、多對多的傳承方式為主,傳承民族文化。一對多的傳承方式主要體現在寺廟、民間藝人和社區學習中心的文化傳承,更多的是體現在學校教育,都是個體對多數人進行的文化傳授,多數人學習民族文化的過程。多對多的形式主要體現在市場、自發的集體禮儀活動、民族節日活動中的文化傳承。社區成員應該重視這兩種類型的傳承方式,特別是最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因為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社區教育中必須重視對青少年本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教育,讓他們知道本民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主要傳承方式有哪些,哪些傳承活動有哪些,發揮社區自發傳承文化活動的文化傳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