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西方古典文化導入

未知

摘要:語言與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本文通過對(全新版)《大學英語》教材的分析研究,指出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西方古典文化的介紹。通過列舉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嘗試,指出在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給學生講授一些基本的西方古典文化知識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西方古典文化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一個國家的語言必然會反映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維方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運用外語。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也日益增多。單純掌握一門外語而不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不能有效地幫助人們跨越文化鴻溝,實現成功的交流。

眾所周知,大學英語是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一二年級的必修課,也是他們進一步學習英語、提高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實際上,除了那些有志于深造的學生能在以后的研究生學習中再次接受比較系統的英語教育外,大部分學生都將在大二之后,止步于英語課堂。因此,如何利用這有限的兩年英語學習時間,向學生傳授盡可能多的語言知識,傳達盡可能多的西方文化,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們難以忽略的重要課題。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有文化導入

近年來,我國英語教育學者們對如何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導入西方文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系列教材正是迎合這種新形勢和新要求的產物。這套教材沿襲了目前比較流行的每一單元設一主題的形式,既包含了成長、友誼、愛情、夢想、代溝等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人文主題,又有人權、環境、安全、教育、恐怖主義等為人們所關注的重大問題,同時還攬括外星生命、智能汽車、克隆技術、虛擬世界等等最新的時尚話題。教材的目的在于以這些主題作為切入點,在其上覆以必要的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形成一張網,以期學生們通過兩年系統的學習,能為以后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英語基礎。

無庸置疑,這套教材的編者確實考慮了許多的相關因素,并力圖盡可能多地在給學生提供語言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加強他們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比如在教材的第一冊第一單元,文中出現了“吃意大利細面條的藝術”這一情節,教師便可利用這一點作為契機,向學生講解一些西餐禮儀,分析中西方餐飲禮儀方面的異同。第四冊第四單元主題是多元化社會,正是給學生解釋美國形成的歷史、分析其社會構成的好機會,能讓學生更多地理解在全球化趨勢下,個人該如何面對和順應潮流的問題。第三冊第三單元的安全問題,可讓學生了解美國的槍支管制政策和人們比較關注的校園槍擊事件,引導他們對是否該擁有槍支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至于至今仍給美國、給整個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911事件,編者們自然不會遺漏。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重溫幾年前發生的這一慘劇,從其原因、過程和造成的后果等多個角度對之進行探討,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美國對恐怖主義的態度及其采取的對策。更不用說在教材的好幾個單元,教師都有極好的機會向學生講解西方的一些節日文化,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在這個越來越多中國年青人喜歡過洋節日的現代社會,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便更好地理解這些節日,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和傳承。

上述所舉的幾個例子不過是滄海一粟,這也正說明了如今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只是關注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掌握。教育者們已經漸漸摒棄傳統的單純講解單詞、句型、語法的教學方法,而更多地轉入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應用型教學。英語作為一個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的特性得以展現。但是,幾年來,筆者通過對這套教材的使用和研究,發現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那就是該教材過多關注現代題材,而對西方的古典文化傳播不足。

三、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性

有人也許會說,大學英語的對象是非英語專業學生,讓他們了解一些能應用于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語言與文化知識就足夠了,沒必要像教授英語專業學生一樣,講那么多的西方古典文化。但實際上,一切事物都有其根源。古希臘羅馬神話、圣經和莎士比亞作品正是西方文化的源泉。只有對這三者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它們在西方社會的重要性,理解西方文化的真諦,從而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掌握英語這一門語言。

恩格斯曾說過:“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古希臘羅馬神話對于西方文學、藝術與思想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西方文學中的許多用典都出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如蕭伯納的名作《皮格馬利翁》正是取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中雕刻家愛上自己所雕刻出來的少女的故事。至于藝術,流傳至今的無數名畫和雕塑都以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作為原型,如眾所周知的《米洛斯的維納斯》、《丘比特與普緒喀》等。更重要的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體現的濃郁的人本主義色彩對歐洲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文化中積極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不斷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思想,都能在希臘羅馬神話中找到它們的源頭。缺少了對這方面的了解,要透徹地理解西方文化幾乎是不可能的。 基督教作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在西方社會擁有極多的信徒。而作為基督教經典的《圣經》,是世界上翻譯成外文種類最多的書。由此可見它在西方社會的影響有多么巨大。文藝復興時期三巨匠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就以《圣經》中的故事為素材創作了大量不朽之作,如雕塑《大衛》和《摩西》、壁畫《最后的審判》。與之同期的另一位天才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同樣取材于《圣經》中耶穌的故事。而要看懂近年來轟動一時的小說和電影《達芬奇密碼》,對《圣經》有最基本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自從1611年欽定本英語《圣經》在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的支持下出版以來,它也極大影響了英語語言和文學。許多最日常的英語詞匯和短語都來源于它,如“peacemaker”、“a thorn in the flesh”、“eye for eye, blood for blood”等[1](《英國文學簡史》:第32頁)。同時,要理解西方原罪、仁慈、善待他人、潔身自好等道德觀和價值觀,也必須對《圣經》及其重要性有所了解。

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其作品深入人心,被譯成各國文字。他的作品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了人性的黑暗。與此同時,他也是英語語言的巨匠,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一萬六千多詞匯,其中許多是他自已創造并成為英語的日常用語,如 “to be or not to be”, “cudgel one’s brain”, “to speak by card” 等[2](《英國文學史提綱》:第76頁)。

總而言之,要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理解西方文化,對古希臘羅馬神話、《圣經》和莎士比亞的著作就不能不有一定的了解。

四、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全新版)《大學英語》本身對于上述的西方古典文化極少涉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大學英語教師們完全可以創造各種機會,給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知識。

例如在第一冊第七單元中有個詞 “echo”,而這個詞正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女仙的名字。于是筆者給學生講述了這個詞的由來:因為這位女仙太過多嘴多舌,惹怒了神后赫拉,受到懲罰,結果只能重復別人說過的話。后來她愛上美少年那喀索斯,卻因愛情得不到回應而黯然身消,只留下聲音。因此人們從來都只聽到回聲,卻看不到她的身影

學生們在會心一笑的同時,自然也記住了這個詞及這個凄美的故事。在講解第三冊第四單元“外星生命”那一課時,背景知識里有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內容。這正是給學生們介紹這九大行星名字由來的好機會。因為除地球之外,其余八大行星都是以希臘羅馬神話中神的名字命名的。如神王朱庇特、戰神瑪爾斯、愛與美之神維納斯、海王尼普頓、冥王普路同等。看到學生們對此非常感興趣,于是筆者又順便給他們講了一下維納斯如何獲得最美的女神這個稱號,講了赫拉、雅典娜與她之間的爭吵,講了由此引出的特洛伊之戰、木馬攻城。這樣一來,舉一反三,學生們不僅知道了 “Venus”、“Mars” 這些詞,也順帶學會了 “Jupiter”, “Pluto”,知道了為什么金星的英語名字是美神,知道了為什么現在電腦上傳播得極快的一種病毒會被冠以“木馬病毒”。不僅如此,通過對希臘羅馬諸神性格的介紹,不僅能使他們對西方社會“把神人化”的人本主義思想有所了解,也會促使他們對東方文化里“把人神化”的傳統進行反思。

第一冊第四單元里有 “create” 這個詞,筆者便舉個例子: “According to the Bible, God created the man.”,再問學生對上帝造人之事了解多少。在學生們踴躍回答的基礎上,筆者對答案進行補充,講述上帝如何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他們又如何在撒旦(Satan)的引誘下偷吃禁果(the forbidden fruit),被趕出伊甸園(Eden)。所以西方人的看法和中國人“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相反,認為人一生下來就帶有“原罪 (origin sin)”,必須在有生之年以善行來彌補自己的原罪,以免死后下地獄。而在講解第三冊第六單元里的 “sin” 這個詞時,筆者提到了《圣經》中的七宗罪 “seven sins” 即貪婪(greed)、嫉妒(jealousy)、懶惰(sloth)、暴食(gluttony)、驕傲(pride)、淫欲(lust)、憤怒(wrath),并請學生反省自身,是否有這些毛病。然后再鼓勵他們進行逆向思維,歸納出七大美德又是什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到許多新詞,也進一步理解了西方人的一些道德觀。

很多學生都知道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名字,對于其中的具體內容卻不甚了解。于是,在分析第四冊第五單元 “revenge” 這個詞時,筆者提到了莎士比亞的名作《哈姆雷特》。在簡單地講述了其故事大意后,引導學生們進行討論:復仇到底對不對?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們得出的結論是:寬恕比復仇更積極、更有意義。更有學生聯想到美國911事件后針對恐怖主義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動,于是,圍繞這一問題,他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第四冊第一單元里有 “ambitious” 這個詞,筆者又提到《麥克白》這部悲劇。是野心促使里面的主人公麥克白軾王自立,結果他卻在內疚感的折磨下變得脾氣暴烈,最后眾叛親離、兵敗身死。雖然在這部劇里,野心受到了批判,但學生們卻挖掘出這個詞的另一個含義“雄心勃勃”,并賦予它以積極向上的意義。

五、結語

當然,上述的一些例子只不過是筆者試圖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引入西方古典文化的初步嘗試,既不成體系,也缺少相關的理論支持。但是,從學生對之的積極反應來看,這種嘗試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這浮躁喧囂、快餐文化占了主導地位的現代社會,如果能讓學生們沉靜下來,在學習相對而言比較枯躁的語言知識的同時,能仔細體味西方古典文化的魅力,從中得到一些啟迪,又何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呢?

[1]范存忠,《英國文學史提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