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 中國結 唐服--中國古典文化的崛起對品牌的影響
楊有忠
中國古典文化在新世紀里新經濟條件下在中國大地上崛起。它對中國企業品牌發展將起到深遠影響,我們通過這種文化在社會表現出的形式和特色,探索性提出古典文化對品牌經營的指導作用。
大紅燈籠高高掛,不僅表現在一部電影之中,更多的在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了一種風俗。尤其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中國大地紅燈高掛,充滿了溫暖之色,就連可口可樂也在今年又推出一題為“龍騰吉祥到,馬躍歡樂多”的剪紙新年賀歲廣告,主角“小阿福”依然延續去年可口可樂廣告中中國民間的泥娃娃形象。去年,小阿福和全家一起喜貼對聯,歡度春節,廣告播出后,深受大眾喜愛。今年可口可樂采用了高科技手段,由世界老牌廣告公司麥肯光明主持制作,在萬家燈火的壯觀景象中小阿福喝著可口可樂時悟出靈感,即興剪出一條騰飛的巨龍,伴著“龍騰吉祥到,馬躍歡樂多”的歡聲笑語,共迎新春。可口可樂公司為了更完美地實現這一宣傳主題,實施了全方位的市場配合。一夜之間,各地超市搭起了煥然一新的堆頭。在一個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的模型中不僅有生動可愛的小阿福,還掛滿了春節對聯、燈籠、福字等極具中國古典文化特色的裝飾。小阿福形象契合了近幾年可口可樂推行的當地化策略,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化資源,煥發了品牌的活力,是可口可樂糅合國際品牌與中國古典文化的良好例證。麥當勞在每年的這個時刻,都適時推出充滿中國民族特色的廣告片和各種營銷活動,借中國古典文化大發利市。尤其是萬馬奔騰的2002年,摩托羅拉公司極盡中國風俗色彩,完全以大紅色調進行市場促銷,紅紅火火鬧中國。
眾多的世界巨頭企業不約而同地采取當地文化進行市場營銷,除了這些企業發展戰略所要求的以外,更重要的是中國古典文化在新世紀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造成的,使得這些具有敏銳商業嗅覺的世界巨頭們紛紛搶鮮,充分利用古典文化對老百姓的巨大影響力大顯品牌營銷的身手。在語言方面,突出“花開富貴”、金玉滿堂”、“喜慶”“樂融融”等中國傳統文字對消費者的感染力;從色彩上,采取大紅、金色、古銅色等懷古色調,烘托出中華民族團結和睦的大家庭氣氛;從象征物上,選擇紅梅、水仙、威風鑼鼓、剪紙、兒童、唐服等傳統形式,喚起中國人對美好往事的回憶;并且迎合南北各地消費者的情感需要,用濃濃的中國畫式的筆墨描畫出品牌的鮮明形象,映襯出品牌獨有的強烈的親和力。中國人歷來就是講感情的,這些強勢品牌緊緊抓住這點,“講情感、講文化、講服務”,不戰而屈人之兵。
相反,中國企業品牌對古典文化的悄然崛起而渾然不覺,即使所做的類似營銷,也使老百姓感覺照貓畫虎,不倫不類。像非常可樂所做的“有喜事當然非常可樂”廣告片就沒有真正傳達出中國古典文化的神韻,僅僅是一出人為的鬧戲,只給老百姓一點皮毛印象。品牌的親和力和獨有的形象沒有很好的聚焦凸顯,更難以抵達消費者心中。
古典文化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受到中國企業和社會的過多冷落而束之高閣,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種文化需求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并且在國家提倡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國策指引下,如雨后春筍,綻露頭角。唐服成為了代表中國古典文化的象征物,甚至有的企業還專門策劃了“唐服文化節”,應當說,中國古典文化對品牌的影響力尚沒有真正表現出來,原因是由于這種文化在企業和社會各個階層中并沒有形成群體效應,更沒有像歷史上所產生的那種牽一發而動千鈞的精神力量,所以,包括國外品牌基本上僅僅是在利用它的一點表面形式,包裝自己的品牌,誘惑消費者,實現商業利益。
中國古典文化的實質就是中華民族崇尚自然、崇尚禮儀、崇尚祥和的精神表現。在不同社會層次中,尤其是在大眾文化消費層次中特別盛行。流行文化在年輕一代中崇拜程度的狀況也流露在大眾對古典文化的崇拜之中,比如APEC上海會議不僅在政治經濟上給中國人帶來許多期許,在文化上更是帶來深刻影響,唐裝就是會議效應之一。引得許多中國老百姓和企業紛紛效仿,商場上有賣做工精良的唐裝、服裝加工店里有量身訂做的唐裝,賣面料的也發了。唐裝賣了4個億,就是最好的例證。這股唐裝之風來勢甚猛,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刮起了古典文化風潮。
是文化自己的再生還是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文化學者和經濟學家們的研究課題,更重要的是作為企業經營者在經營管理品牌之時需要將其當作企業文化的一項核心內容加以實施。
作為企業經營者都知道,品牌需要企業文化的指導,而企業文化需要什么做指導那?除了一個企業的良好的企業價值以外,是什么能構成這種價值的內核,我們認為只有產生在企業每個員工身上的文化素質才能為企業價值的健康成長提供優質土壤。
現在的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強化古典文化的教育與培養,這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象征。恢復重建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讓每一個炎黃子孫從偉大祖國的古典文化里汲取精神食糧。DEC創始人肯。奧爾森把基督教原則運用于商業,他們的經營原則便是取于《圣經。新約》中關于為人原則“你想要人如何待你,你就要如何待人”。對于西方企業,《圣經》是西方文化的經典同時更是他們的精神依托;對于中國企業,我們的文化經典是什么?就是中國古典文化。企業文化源自于中國的古典文化,企業員工的精神依托就是這些幾千年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古典文化。通過古典文化的滋養,每一個企業員工都能夠得到精神食糧。圍繞企業發展的目標品牌的方向,作為企業經營者不應該忽視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作用。中國缺乏具有生命力的品牌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企業經營者把古典文化對人的潛移默化、對品牌成長的滋養作用完全忽視,導致標王盛行,流星企業眾多現象層出不窮。
發展品牌不是僅僅靠廣告、促銷、媒體炒做就能夠真正實現的。最近,新浪與搜狐兩大網絡門戶網站的官司就是典型的媒體炒做。作為企業經營者把精力放到何處完全能夠體現一個企業經營本質的好壞。阿里巴巴公司在經營步步為贏的進行著,媒體和大眾就很少看到他們的廣告、促銷炒做等等表演式的經營活動。品牌經營不是戲劇表演,更不是演藝圈那種風風火火的你方唱吧我登場的青春活報戲。演藝靠的更多是表面的東西,所以每一個演藝人員的演出生命很短暫;而企業經營卻是關系著成千上萬員工的生活與生命,豈能把經營當作兒戲。恰恰在這上面,許多企業不僅把品牌經營當成兒戲來耍,更有甚者把消費者利益當成戲法,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樣的企業在市場大潮中除了毀滅別無后路。像春都、一些月餅黑生產企業,在害了消費者的同時也讓自己身敗名裂了。
古典文化使企業精神長青,也使企業文化豐滿,更使企業品牌形象具有強烈的親和力,能夠牢牢吸引住目標消費者。康師傅、統一兩大方便面品牌采取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卡通形式,把《三國演義》、《水滸英雄傳》等古典文學人物搬到品牌營銷中,引得眾多中小學生趨之若鶩。他們把購買方便面看成是一場尋找自己心目中偶像英雄的歷程,和這些卡通式的英雄們對話,與同學和朋友互相交流,不知不覺中企業品牌在這些小消費者心中扎下了根,產品暢銷自然水到渠成。
當今中國企業內憂外患,入世并不是一個讓所有企業騰飛的契機,相反,大浪淘沙,把過去多年靠種種不軌手段暴富的企業從市場上剔除,也讓他們來一個鳳凰涅盤。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是消費者的呼聲。
中國古典文化要求企業經營者以忠恕做人,經營企業既要對企業本身內部的員工負責,更要對與企業相關聯者負責。品牌經營帶給企業的不僅是消費者的忠誠度,關鍵還有品牌在文化滋潤下所產生的美譽度。沒有古典文化的支持,中國企業品牌真正成功的并且能夠長青的不會很多。像海爾,也是在“質量是品牌之母”這種企業經營觀念指導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驚險跳躍。從白色家電品牌延伸到黑色家電再延伸到金融界,產融結合依靠的是海爾企業文化的精明指導。海爾做品牌的概念是:完整的規劃確保所有的營銷傳播活動都反映、建立并保有品牌的核心價值和精神,不斷打造海爾品牌,“海爾——中國造”、“海爾——真誠到永遠”已成為海爾集團的企業文化核心。
海爾在接管紅星電器公司后,將它改組為海爾洗衣機總公司,在輸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礎上,以對人的管理為重中之重,把海爾的“名牌戰略”、“用戶永遠是對的”、“真誠到永遠”、“向服務要市場”、“賣信譽不是賣產品”、“高標準、業績化、零缺陷”、“創造市場”、“人人是人才”等一系列企業經營理念貫注于員工身心,由此來統一企業的思想,鍛造員工的意志,重鑄企業的靈魂,這些理念像一只無形的手將原來的幾乎潰不成軍的職工隊伍凝聚起來,并提升到一種有序、自律、迅捷的作業狀態,使其勃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使企業獲得了超常發展。當時,海爾派去的第一個部門,不是財務,不是科研,而是海爾企業文化中心。海爾企業文化,其精髓就是“先造人才,再造名牌”,“造物先造人”,正是用這種獨特的企業文化無形資產來盤活有形資產,海爾由此創造了中國大企業資本運營上的新思路、新模式。海爾通過向被兼并企業注入海爾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從根本上改變員工的思想,把海爾企業精神“敬業報國,追求卓越”以及“迅速反應,馬上行動”的工作作風灌輸到每個員工心里,使整個企業的精神面貌有一個質的飛躍,使企業形成一種凝聚力。也就是說,海爾進行企業兼并重組,并不是把幾個企業簡單相加,而是通過向被兼并方輸入海爾文化,轉變觀念,轉換機制,實現精神變物質,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戰斗力。
企業需要企業文化,有了企業文化就需要像海爾這樣把企業文化深入貫徹落實到企業經營行為之中,把從古典文化汲取的精華通過企業文化的規范操作滋潤在每一個員工心靈中,促使員工們產生積極的進取行為。海爾就是實現這一企業文化轉換力的經典案例之一。如果海爾能夠把中國古典文化更多的汲取到企業文化中,相信海爾品牌將成為世界級的領導品牌。
隨著中國加入WTO,全球各種文化和品牌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沖擊國內企業和社會,國內消費者也將從不同角度接受這些外來企業文化的面對面的洗禮。國民的自由出入國境,對國外民族文化的直接的更多的學習和潛移默化,將造成國內企業文化和品牌的競爭加劇。只有加深中國古典文化對國民的教育和引導,并在目前古典文化興起之機趁熱打鐵,才能實現中國企業品牌的發展,用句套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的才是文化的。企業品牌經營成功需要企業文化,這在世界級品牌中已經得到印證;企業文化就必須采用古典文化做精髓。否則中國企業文化只會是一座永遠找不到礦脈的金礦。
我們研究發現,中國古典文化對企業品牌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品牌的企業贏利境界
(2)提升品牌的消費影響力
(3)提升品牌的社會領導力
關于中國古典文化對品牌境界提升的三大能力,將是企業經營者孜孜以求的目標。那么,中國古典文化將如何影響中國企業品牌的三個方面?
首先,從目前中國企業贏利能力來看,以1000多家上市公司為參照,贏利企業廖若星辰,取得可觀利潤的企業更是如鳳毛麟角。2002年2月8日 < 證券日報>報道:截止到2月6日,滬深兩市共有326家上市公司預告了2001年的經營業績。其中有87家稱利潤增長將在50%以上,40家有望扭虧為盈,100家預虧,95家預告利潤將下降50%以上,還有4家公司業績尚無法確定。也就是說,已有195家公司預警預虧,約占上市公司總數的16%以上;有127家公司業績大幅增長或扭虧,約占上市公司總數的10%以上。已預告上市公司業績大幅滑坡的原因包括,主營業務未能得到改善、財務負擔過重、新財務制度導致費用過高、委托投資理財造成巨大損失、涉訟賠償帶來的損失以及外部環境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等等,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的業績。主營業務收入少是眾多上市公司出現業績大幅下滑或預虧的重要因素。由于種種原因,主業經營沒能得到正常的展開,致使主營收入較少,從而直接影響到公司業績。作為中國企業的優秀代表,上市公司很多都是中國的名牌企業。難道如此眾多的品牌都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嗎?難道他們的經營企業水準都如此差勁嗎?客觀地講,主營業務收入減少實際上與企業品牌的市場競爭力降低有著直接關系。缺乏創新,缺乏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品牌是致命因素。用中國古典文化彌補這種經營缺陷是當務之急。“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是和《圣經》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經典相一致的文化規律。而在西方企業界倍受推崇的文化規律卻在中國大地上寸步難行。所以說,接受中國古典文化的洗禮與熏陶是提升企業品牌贏利境界的秘密武器。
其次,品牌對消費世界的影響力是每個企業息息相關的命脈。開發這種品牌的消費影響力,應該首先從企業經營者自身做起。如果作為企業的領導者自身沒有為消費者實現消費夢想作努力的話,那么,企業僅僅只會局限在像一個商人賺錢花錢而已,不會對消費世界產生任何影響,更不可能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Dell在成立15年后成為全球500強之一,現在全球又有2、3萬員工,如何讓這些員工有同樣的奮戰和服務客戶的精神?就是通過企業文化發揮了應有作用。Dell的文化是服務客戶,培養忠誠的客戶群,而忠誠的客戶群,必須是快樂的客戶群,要有快樂的員工才會有快樂的客戶群。只有通過企業文化才能實現這個目標。葛洛夫那么忙,每周還要去斯坦福大學教書,不覺得是一種責任,而是認為傳遞知識是一種快樂,只有這樣做他才會快樂,這會影響他周遭的人。一個世界500強企業領袖所具有的認識應當是中國企業領導們所效仿學習的榜樣。
第三,企業品牌能夠成為社會領導者,是中國企業的一種夢想。海爾現在距離這種夢想的道路上越來越近。但是,外來文化的社會領導力已經更深地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產生巨大影響。甚至開始排斥中國文化的市場影響力。福兮?禍兮?美國文化首當其沖。從好萊塢大片到可口可樂再到星巴客咖啡文化,引導著中國社會消費和生活傾向。現在“日、韓流”文化對中國年輕一代的社會影響不可低估。2002年1月10日,全球各地26萬名松下員工列隊站齊,聆聽社長中村邦夫自大阪傳來的聲音:“我們今年的經營口號是:創生21—為企業充滿理想,人人成長,人人創造。Sony公司在50年間取得巨大發展的動力原因就是創造“觸動消費者心弦”的產品和全新的市場與需求。三星手機是時尚男女的愛物。這些品牌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社會的領導品牌,我們的消費傾向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這些品牌的影響。中國古典文化的崛起為中國企業品牌樹立自己的社會領導形象和夢想提供了現實基礎。能否達成這個愿望就是中國企業品牌在古典文化的指引下,努力實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