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空間封閉當習慣 微信輿論難成場
佚名
()網絡輿論場的發展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日前,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移動新媒體發展現狀與輿情評估》指出,互聯網輿論場正從傳統的有線互聯網場域向“掌上輿論場”發展。那么,微信輿論場的發展在“掌上輿論場”的形成中又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公共賬戶不斷增長
微信的增長走勢最近一年來引人注目。目前,微信的月活用戶已達2.358億,較去年增長了176.8%。微信公共賬戶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黨政機關、主流媒體和意見領袖入駐“掌上輿論場”,不少網友也將關注興趣從微博轉移到微信。
“參與,溝通,記錄時代”是《人民日報》微信公共賬戶的口號,也是很多傳統媒體入駐微信的目標。《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關注體驗《人民日報》微信公共賬戶后發現,《人民日報》不僅在助力微信輿論場的形成,同時也在密切關注著輿情。其微信賬戶里的特色欄目《輿情回顧》,就在分析當下的熱點事件和輿情數據。這樣的匯總分析,也有利于微信用戶更全面地了解輿情,有利于引導輿論場的發展。
互動參與比重偏低
盡管微信的發展十分迅速,但速途研究院研究發現,微信公眾平臺用戶參與度較低,其中經常互動參與的用戶占比僅達24.7%。對此,人民網輿情分析師得出這樣的判斷——在現階段,微信輿論場還未成型。
人民網輿情分析師認為,微信公眾用戶被取消關注的最主要原因,是出現垃圾信息和廣告,另外推送信息不實用、沒有新意、信息不足、信息不準確等也會導致微信公眾用戶被取消關注。網友“@城市里的蒲公英”覺得微信相對封閉,不易形成強力輿論場,“微博‘粉絲’分布呈金字塔型結構,而微信‘粉絲’則是環形均勻分布,意見領袖在微信的影響力有限”。此外,與微博圍觀多、分享少的情況相反,微信朋友圈曬照片、發感慨、相互交流的越來越多,以微博為公、微信為私的趨勢越發明顯。正因為用戶把微信當成私人空間、朋友空間,所以不少用戶在使用微信時不習慣關注公眾用戶。
微信新增支付功能,用戶只需綁定銀行卡,便可通過微信支付密碼完成支付,這一功能也引發業內熱議。對此,人民網輿情分析師指出,微信5.0已成為平臺型產品,“微信似乎已經偏離了為用戶溝通的單一航線,離溝通遠了,離商業近了”。(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編選:免費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