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公眾輿論的助推器
熊婷 莊毅敏
摘要《焦點訪談》作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新聞輿論監督工作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人民生活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圖從2004年5月《焦點訪談》播出的31期節目入手,分析其欄目特色,并挖掘各種特色對今后新聞輿論監督活動的啟發意義,以資借鑒。 關鍵詞《焦點訪談》電視新聞評論新聞輿論監督 眾所周知,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1994年推出的《焦點訪談》,一直以輿論監督而著稱,曾被譽為“中國輿論監督第一品牌”。欄目創辦10年來取得的卓越成就、對社會的貢獻,可以說,在中國新聞史上是空前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焦點訪談》擁有如此輝煌的成績呢?下面,我們就從欄目自身的特色來尋求答案,并結合這些特色相應地談談對電視新聞輿論監督操作的啟發,以求從成功中汲取經驗,為今后其他節目的開設和欄目自身的更好提升給以幫助。 1“述”與“評”有機結合的“形象化政論” 從節目屬性分類上來看,《焦點訪談》屬于電視述評類的新聞評論節目。所謂“述”是指用電視畫面和聲音來敘述現場材料和背景材料,使評論時觀點的形成有了客觀事實基礎。“評”則是對相應的事實展開的分析說理。那么顧名思義,電視述評節目就是將對新聞事實的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融于一身,在對事件進行橫向縱向挖掘的同時,適時進行分析評論。 應該說,這種夾敘夾議的方法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甚為多見。《焦點訪談》也不例外。它的突出特色不在這種方法的運用上,而在于它應用得妥當而巧妙。具體地說,就是他較好地把握了如何將“述”中形象的畫面語言與“評”中抽象的分析論述性語言相結合:用具體的視聽形象支撐并強化分析議論的內容,用縝密的思辨性提煉和提升形象性的畫面所無法表達的思想內涵和理性分析,使《焦點訪談》成為真正在畫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動人、在道理上說服人的“形象化政論”。因此《焦點訪談》的畫面、音響、解說之間常常閃爍出令人折服的思辨光輝。尤其是主持人節目結束之前一番簡短有力的點評,更是頗富哲理的分析論述,使《焦點訪談》輿論監督述評結合的價值再次凸現。 如5月14日播出的《青龍縣里開礦熱》中許多場面表現細膩、寓意深刻。片中一次次成片的山地因開礦需要被亂砍伐后的凄涼景象,還配合節奏快而有點沉悶的音樂,似乎在給人們敲響著大自然的警鐘。還有山地附近的居民們經常遭受因亂砍濫伐而產生的強烈風沙的痛苦面部特寫,紅腫的眼眶和布滿皺紋的臉、村民憤憤的指責讓觀眾們對他們的辛苦生活產生同情,對亂開礦的行為憤怒。這種復雜的感情通過鏡頭的得當運用得到了很好的展現,這是電視聲畫語言形象化的表現。另外,在此片中一邊是漫山遍野的采礦車在毫不留情地轟轟工作,節目的中間還經常插入已經不是山林的沙堆上樹立的“水土保持示范區”、“山地綠化示范區”的石碑。將這些具有強烈反差的事物鮮明地展現在鏡頭前,觀眾對這些具有思辨意義的鏡頭的涵義不言自明。 主持人在結尾的簡短的評論:“青龍縣是一個貧困縣,當地干部群眾急于脫貧致富的熱情可以理解,但是開礦要守法,要合理地開發利用,可是現在在開礦的利益面前,當地的政府和有關部門本該想到和做到的卻被拋到了一邊,人們看到的是一哄而起、盲目的開采和建設。現在我們常講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在經濟建設中尊重規律、遵守法律,這個道理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現場材料的鮮活性與背景材料的深度性融為一體,形象的畫面與明確的說理相補充,使得整個節目渾然一體、更具真實性、可信性和說服力。正因如此,“述”與“評”的有機結合才形成了《焦點訪談》的獨具的特色。 這一特色對電視新聞輿論監督操作化的啟發就在于(以下簡稱“啟發”):“用事實說話”的運用,“用客觀事實的內在邏輯力量展示事物現象揭露事實本質。”并將多個視角的議論融入對實踐原汁原味的展現中。以“評”為主體,“述”是為“評”提供依據的。事實過程的展開,給觀眾感性認識的論據,增強了評論的可信性和可視性,從而增加了評論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觀眾在了解事實的過程中,具有了自己獨立的評判,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調查細致入微,闡述事實不帶偏見,全面準確地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受眾對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2導向性與接近性并重的深度報道 《焦點訪談》作為強勢媒體中頗具影響力的深度報道,必然會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因此在節目的選材和報道角度上,都注重導向性與接近性的良好結合。 節目自身的選材原則是“領導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就是抓領導和群眾關注的結合點,抓黨和政府正著手解決的以及群眾強烈要求解決的問題。筆者從觀看的2004年5月份《焦點訪談》的31期節目中發現,每期節目都抓住時下群眾最為關注的事件進行述評。同時,這些全都是黨和政府目前尤其重視的問題。如《“臺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5月17日)對現在緊張的臺海局勢進行剖析;《給孩子更多快樂》(5月31日)在“兒童節”到來之際探討對少兒發展影響頗深的民族動畫片的制作,關注未成年人的成長問題。這些都是節目在選材上導向性與接近性并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