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加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四位一體模式研討
李秀茹
[論文摘要]加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機構責無旁貸的義務,更是青年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必備教育。文章主要從黨和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個層面來探討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加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四位一體模式,來提升青年學生的民族精神。
[論文關鍵詞]青年學生 民族精神 四位一體
黨的十六大報告把“弘揚民族精神”的提法變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新增“培育”二字,意味著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是一個長期、復雜和系統的工程,需要黨和政府、社會各階層和家庭齊抓共管,形成長效機制。筆者就四位一體模式構建的原則、框架和效能來進行探討。
一、加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四位一體模式的原則
1.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原則。準確把握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工程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原則,是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工程的關鍵問題。中華民族精神是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優秀道德傳統的濃縮,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值此多元文化的時代,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培育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堅持民族精神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就顯得極其重要。培養青年學生的世界眼光、國際意識、全球視野,引導學生具備開放的心態和環球的眼光,吸納學習世界一切民族的優秀文化,提升綜合文化素養,做到“洋為中用”。
2.時代性與歷史性相統一原則。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精神形成的文化之根,民族精神具有很濃的歷史性。在現階段,培養青年民族精神過程中還要培養青年學生的時代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適應急劇變革社會中復雜社會環境的競爭力。青年學生作為“現代青年人”,理應具有歷史意識和時代觀念,在對青年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中要注重二者緊密結合,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在現代社會生存能力和深厚人文素質,具有適應現代社會高科技、高競爭、高情感社會所應具備的良好心態和健康人格,從而成為未來世界的主人。
3.個體性與群體性相統一原則。民族精神的個體性是指民族精神離不開每個個體對它的認可、接受和自覺。加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不同于中小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也不同于對普通民眾民族精神培養的通識性和廣泛性,應具有歷史的責任感、與時俱進的時代感和傳統文化的厚重性,更多的是以民族特質、民族品格、民族文化內核等內容為重點的理性教育和以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踐行教育。
二、新時期加強民族精神培育的四位一體模式的構建
1.黨和政府根據地區、高層次的高等教育機構的實際,宏觀上通過弘揚和制定法令政策加強各教育機構對青年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黨和政府根據時代特征和要求,把握加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引導和指導,這是培育青年學生民族精神的關鍵,黨、政府和高校各級黨組織要針對當前形勢和自己學校實際情況,把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養青年學生成才和幫助青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關心人和愛護人,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說服力。充分認識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和反復性,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增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性。
2.從課堂教學、學生活動和社會實踐三方面加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培育青年學生民族精神是高校教育機構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高等教育機構應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從學校的領導和管理層面,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幫助學生理清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三觀教育”;第二,抓住課堂這個主渠道,讓學生更深刻掌握中華民族取得民族解放的艱辛和付出的代價,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安定團結政治局面,同時又要讓青年學生了解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還要繼續前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第三,從教務管理部門看,應該開設一些中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和教育等公選課,拓寬青年學生多方面的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培育青年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繼承中華民族良好人文傳統;第四,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看,在原有的基礎上,構建中華傳統節日教育體系,創新載體和形式,充實內涵,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月或文化周活動,從對節日的慶祝中,了解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精神價值,它傳承中華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民族心理,充盈著和諧、統一、和睦團結、勤勞勇敢、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最后,充分發揮愛國主義基地的教育功能和積極開展以愛我中華為核心的社會實踐活動,展開社會調查、科學技術下鄉服務等活動,讓青年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勞動觀和科學務實的精神。
3.加強家庭美德教育。家庭教育是傳播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家庭教育既是為家庭、為子女,也是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仔細研究中華家庭教育的傳統和經驗,優質的家庭教育與我們所提倡的民族精神教育內容是不謀而合的。因此,要想做好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必須重視家庭美德教育,讓家庭美德教育成為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在一代一代的家庭教育中加以流傳與發展,做人立身的基本的準則中,所貫穿的核心、靈魂,就是幾千年形成的民族精神、傳統家庭美德。每個優秀的青年學生,都是民族精神的縮影。然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城市化趨勢的加強,現階段我國普通民眾的家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出現了大量的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子女等,因缺乏溫馨理性的家庭教育,造成部分青年學生長大后從小缺乏對父母養育兒女艱辛的理解,與父母感情疏遠,甚至漠視親情。這些現狀給我們工作增加了難度,為了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我們應該提倡鼓勵、甚至社會配套措施,解決問題,把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工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結合起來。 4.在加強“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中心的社會道德建設中加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目標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十七大報告也提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培育民族精神是社會道德建設的核心和支點,社會道德建設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保障和基石,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為青年學生培育民族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是全社會公民的義務。 社會變革時期,社會上一些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道德行為的出現,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的各種丑惡現象,這給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工程增加了難度和復雜性。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結合眼前實際情況不斷賦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在社會道德體系重塑的社會工程中,讓中華民族精神根深蒂固地扎根在青年學生心中。
三、加強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四位一體模式的效能分析
1.有利于青年學生自身人生價值的實現。在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和體制的不健全,也不可避免地侵蝕到社會生活領域和人們的精神領域,受此影響,部分青年愛國主義情感淡薄、民族自信心不足、崇洋媚外、無私奉獻精神削弱、急功近利、世俗平庸化、進取心下降、自甘墮落等現象并不鮮見。這種狀況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受到了挑戰和沖擊,導致精神的困惑和迷茫,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出現了滑坡。針對這種情況,應從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著手,從各方面引導、教育、啟發他們學習中華民族的重德、務實、自強、創新、愛國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自強精神,提升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為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而奮斗,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
2.有利于黨和政府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培育青年學生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機構人才培養的基本任務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培育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已經成為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共同呼聲。高等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重視對青年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幫助他們自覺地把自己的成長同祖國的命運結合起來,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
3.有利于社會各項事業順利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當前的時代特征和社會各項事業在客觀上要求培育青年學生民族精神必須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于奉獻等作為時代內容的民族精神。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無論是政府的財力還是社會個體的財富都有了長足的增加,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部分青年學生出現見利忘義、拜金主義、貪圖享受、好逸惡勞、背叛祖國、不勞而獲的現象。若放任這種行為發展,不采取有效的遏制手段,使其進一步蔓延,從青年學生自身來說,毀掉青年學生自身的前途,從國家民族層面說,會毀掉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導致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出現人才斷代的現象,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也會付諸東流。縱觀世界,沒有一個發達國家可以做到漠視青年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如果我們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不采取有力措施,將會嚴重地阻礙了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民族精神繼承、發展和延續的結果,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階段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認同并身體力行的。截至2010年,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接近3000萬人,青年學生是整個社會中接受先進科學文化知識最多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的一舉一動對社會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青年學生不愿奉獻只顧索取、不講誠信、不維護團結、漠視親情、淡化友情、褻瀆愛情、缺乏感恩之心、仇視社會,將會導致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前功盡棄,功敗垂成。
4.有利于確保國家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維護。青年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伴隨著中華民族在國際事務中影響的擴大和中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一些國內外敵對勢力和反華勢力,只要國際形勢一出現波動,他們便借機挑起事端,并鼓動一些不明真相和缺乏社會閱歷又容易沖動的青年學生參與其中,將事情進一步擴大化,以此要挾黨和政府,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因此,青年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掌握,充分獲得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將對國家的安定團結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