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史記》與民族精神論綱

池萬興

【內容提要】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春秋戰國士林探討統一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而記錄這一統一過程,形成與積淀民族精神的正是《史記》這一不朽的文化巨著。因此,《史記》的最大價值在于:它通過記述中華民族近三千年的歷史,對此前的民族精神第一次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最圓滿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實踐民族統一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那種特有的剛健奮發、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摘 要 題】史學史研究

【關 鍵 詞】《史記》/民族精神/中華民族

【正 文】 從上古到秦漢,中華民族在經歷了種種艱難曲折、求索奮斗之后,終于選擇了統一的民族發展思維和道路,以空前強盛的帝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迎來了華夏民族輝煌的時刻。記述中華民族近三千年艱辛偉大的創業歷程、反映這一歷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是司馬遷用其畢生精力所寫成的不朽的文化巨著《史記》。因此,《史記》的最大價值在于:它通過記述中華民族近三千年的歷史,對此前的民族精神第一次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最圓滿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在結束分裂重新走向統一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那種特有的剛健奮發、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所產生的精神凝聚力和道德感召力是極其巨大的。它不僅規范著歷代的有識之士的思想與言行,直接影響著歷代統治者的政治行為和政策措施,而且已經深深地積淀為一種廣泛的民族心理素質和價值取向,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形態?;谏鲜稣J識,因此,本課題將分為上、中、下三編,分別探討《史記》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史記》所弘揚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史記》所積淀的民族精神的深遠影響等內容。 一、《史記》與民族精神的形成 中華民族精神是在春秋戰國與秦漢之際的士林階層重建一統天下的斗爭過程中形成的。[1](P312) 因此上編將分為三章分別論述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中國境內各政權從分立走向統一;華夏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等問題。這一編以作為《史記》總綱性質的“十二本紀”為基礎,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為指導,以現代考古學資料為支撐,深入論述中華民族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進程與民族精神形成的內在邏輯聯系。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論述《史記》的創作目的時說:“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盵2](P3319) 可見,十二本紀所論載的王跡興衰軌跡是中華民族三千年歷史發展的一條基本線索,也是中華民族奮斗歷程的文字再現?!段宓郾炯o》開頭就寫道:“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由這段記述可以看出,黃帝之前,四分五裂,部落紛爭,戰亂迭起,黃帝經過與炎帝、蚩尤等激烈的戰爭,才消滅了紛爭,統一了社會,完成了父權制時代的統一,結束了各部落之間的紛爭。所以,司馬遷以為述史的開端,借黃帝來表現自己的民族大一統思想。從《五帝本紀》到《今上本紀》司馬遷都著重表現的是從黃帝的統一到秦皇漢武的統一,象征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方向,也表現了帝王德業的日益興盛和民族的不斷進步。五帝之后,中華民族又經歷了多次從統一到分裂再到重新統一的歷史發展過程。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表》中說:“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行仁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比?,歷史又經歷了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戰亂紛爭,在此期間,“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若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薄妒酚洝肥趾喡缘毓蠢樟酥袊鴼v史從虞夏至秦漢大一統發展變化的輪廓: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中國境內各政權從分立走向統一;華夏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這一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從中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無堅不摧的民族精神。

二、《史記》所弘揚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史記》是對三千年華夏文明進程的歷史總結,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與形象再現。因此,中編我們將以《史記》中的“世家”與“列傳”為基礎,以文化人類學為指導,從民族學與哲學的高度論述《史記》所弘揚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本編將分別論述:《史記》所弘揚的同根同祖的民族大一統精神;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創業精神;建功立業、顯親揚名的入世精神;舍生取義、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以法治為手段、以德治為目的的仁政德治精神;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通變精神;開拓進取、大膽創新的變法改革精神;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強烈的人格自尊精神;尊重人才、禮賢下士的民主精神;言必信、行必果、剛健篤實的社會信義精神;尊老愛幼、奉公守法的人道主義精神等。限于篇幅下面主要論述三個方面: 1、奮發有為、 積極進取的創業精神:《史記》展現了中華民族三千年的奮斗歷程,形象地記錄了一大批奮發有為、艱苦創業的英雄人物百折不撓的創業歷程與進取精神。 首先,《史記》以“本紀”為綱領,記述了從三皇五帝到秦皇漢武等那些在國家民族的統一過程中奮發有為、積極進取、艱苦創業的歷代帝王的光輝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黃帝軒轅氏,對擒殺好戰、暴虐百姓的蚩尤和稱霸一方的炎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庇纸虒О傩铡皶r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勤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3](P6),“披山通道,未嘗寧居”。經過艱苦的創業,才統一天下,受到各氏族部落的共同推崇,“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成為統一天下的始祖。舜親自率民耕種,創制陶器,“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盵3](P32) 在《夏本紀》中記載:禹率領百姓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于溝淢?!薄巴ň诺?,陂九澤”,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終于平治洪水,成為人民心目中理想的領袖。在《周本紀》中歌頌了周的始祖后稷以及公劉、古公亶父、周文王、周武王的艱苦創業歷程。 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中,以大量的筆墨描寫了他們的艱苦創業歷程,熱情歌頌了他們奮發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秦始皇雄才大略,艱苦創業,他13歲繼承王位,21歲親政,任用李斯、王翦等人才,吞并六國。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滅齊,十年之間,消滅了割據稱雄的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割據稱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與文字,修筑馳道,加強交通建設。北逐匈奴,筑長城;南定百越,促發展,功不可沒。司馬遷在批評他實行暴政的同時,歌頌了他艱苦創業的開拓進取精神。項羽以一名逃犯,聚眾起事,以八千江東子弟,艱苦創業,圖謀發展,在推翻暴秦的歷史中建有大功。巨鹿之戰中與秦軍決戰,破釜沉舟,以一當十,終勝秦軍。垓下之圍時,盡管部下越來越少,但項羽依然談笑自若地潰圍、斬將、刈旗,勇敢非凡。其英雄氣概,千古敬仰。司馬遷熱情地歌頌道:“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4](P338—339)。劉邦手持三尺寶劍闖天下,武力雖不及項羽,但他善于用人, 終成統一大業。他無疑也是具有創業精神的大英雄。由此可見,從皇帝到秦皇漢武,司馬遷有選擇地進行描繪歌頌,從這些帝王身上,不僅反映了統一事業的艱難,更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為追求統一事業而艱苦奮斗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和積極進取的創業精神。 其次,《史記》的“世家”體例是依附于“本紀”而存在的?!笆兰摇钡膬r值就在于表明諸侯王輔佐天子艱苦創業而成就統一大業。突出表現他們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創業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對三十世家的創作目的有著明確的表述。如說“嘉勾踐夷蠻能修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在這篇傳記中,司馬遷熱情歌頌了越王勾踐艱苦創業、報仇復國的精神?!霸酵豕篡`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痹酵豕篡`以“臥薪嘗膽”的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砥礪后代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在《孔子世家》中,司馬遷贊揚孔子好學不倦的精神,積極用世的態度。他雖身處逆境,到處碰壁,但并不消沉,毫不氣餒,周游列國,宣傳其主張。明知理想不能實現,但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積極用世的精神愈加堅強。一方面刻苦自勵,充實自己,等待時機,以用于世;另一方面另辟蹊徑,整理古籍,著書立說,收徒授業,宣傳其主張,表現了艱苦創業、不屈不撓的意志和積極用世的精神。此外,從《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到《絳侯周勃世家》共寫了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等五人幫助劉邦打天下、艱苦創業,為漢朝的統一大業奮斗的事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積極有為、奮發進取的創業精神。 再次,《史記》七十列傳是為那些能扶持正義、才干卓越、不讓自己失去時機而建功立業的名人作傳。除過六篇民族史傳之外,司馬遷在列傳中塑造了眾多建功立業的人物群像。同“本紀”、“世家”中的英雄人物一樣,在這些人物形象身上,鮮明而豐富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如果說“本紀”、“世家”中的英雄人物其民族精神多體現在為國家民族的統一大業而積極進取、艱苦創業的話,那么,列傳中的杰出人物的民族精神則多表現在功名事業的追求中,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的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在《伍子胥列傳》中,司馬遷飽含感情地記敘了伍子胥替父兄復仇的故事。荒淫殘暴的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害了伍子胥一家。伍子胥逃離楚國,憑借他的杰出才智,精心策劃,經過多少艱難困苦,辛酸曲折,終于在15年后,利用吳國的兵力,擊敗楚國,為父兄報仇。司馬遷在這篇傳記中,充分表現了伍子胥為復仇而經歷的種種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以及他與艱難困苦作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隱忍精神、堅毅品格和積極進取的態度。他逃宋、逃鄭歷經風險,奔吳路上又歷重重磨難。在吳潛心致志,輔佐闔廬艱苦創業16年,為破楚作準備。在佐吳興邦、佐吳破楚、佐吳爭霸的長期奮斗中,他的才智、潛能得到超常發揮。終于“五戰入郢”,掘墳鞭尸,伸報怨仇,實現了自己“隱忍以就功名”的人生價值與奮斗目標。這種“隱忍以就功名”的人生價值觀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在逆境中足以支持人成就大業,在歷史上作出驚人貢獻的品格。它為身處逆境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榜樣,一種出路和一種鼓舞力量,凝聚成為中華民族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一種民族精神。《史記》中記載的眾多的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以及大量的下層人物,如游俠、刺客、商賈、俳優、卜者等等,他們為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創業精神。 2、舍生取義、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首先,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核心內容與實際表現。司馬遷的《史記》以巨大的熱情,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的英雄贊歌,歌頌了歷史上一大批愛國的民族英雄和對國家、對民族有重大貢獻的杰出人物。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無比的憤懣記敘了屈原悲劇的一生,歌頌了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剛正不阿的正直品德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屈原生活在戰國后期,或者秦帝,或者楚王,都直接關系著本國人民的命運和利益。作為一個楚國的政治家兼詩人,他“眷顧楚國”,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希望自己的國家能走在時代的前列,能夠完成統一中原的宏偉大業,所以他“奔走以先后”,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法度”,改革弊政、振興國家、聯齊抗秦。為了改變祖國昏暗的政治,他不顧個人的榮辱禍福,與那些奸佞小人和腐朽的舊貴族集團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始終為祖國的富強而斗爭,就是受饞見疏,也沒有考慮個人的得失,始終以祖國的前途為念。他總結古代興亡盛衰的歷史,以古論今,“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希望楚王覺悟,改弦易轍,奮發圖強。他明知“鯀婞直以身亡”,“謇謇之為患”,卻拒絕女媭明哲保身的忠告,始終“忍而不能舍也”,表現了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在他上下求索、追求救國的幻想破滅后,神巫指點他離楚遠逝,但他始終不能離開祖國一步,最后以身殉國,用高尚的節操、光輝的品格,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與熱愛。詩人這種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和對祖國無限忠誠的品質,千載以來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的愛國熱忱,也積淀成為一種普遍的民族精神,激勵和振奮著全民族。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反對強暴、維護正義、保衛祖國利益和國家尊嚴的斗爭中,從屈原身上得到鼓舞,獲得力量。這力量源于司馬遷對屈原愛國精神和不屈不撓、光明磊落品德的熱情歌頌與大力弘揚。當然,《史記》中的許多列傳都弘揚了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等。 其次,維護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是中華民族發展和強大的保證,是全民族的利益所在,也是愛國主義的一個重要表現。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歷史上曾不斷地受到外族的侵略。在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斗爭中,涌現出無數的英雄人物與愛國志士,司馬遷對他們予以熱情的歌頌。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以十分崇敬的心情記敘了漢之飛將軍李廣的生平事跡,歌頌了他在反擊匈奴、保衛祖國中的功績。記敘了他超凡絕倫的勇敢和使敵人聞之喪膽的聲威,以及他愛護士卒、關心部下、廉潔自律的高貴品質。大力弘揚了李廣抗擊匈奴、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頌揚了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保衛國家的歷史功績和他們“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大宛列傳》中歌頌了張騫不辭艱險、艱苦跋涉、出使西域,溝通漢朝與西域各國的關系,為國開邊的歷史功績。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他被匈奴扣留了十幾年,始終“持漢節不失”,表現了對祖國無限忠誠的民族節操。“張騫鑿空”,溝通了西北邊境少數民族與漢中央王朝的聯系,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團結,有利于漢朝徹底解除匈奴的威脅,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同時溝通了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對后來的“絲綢之路”起了開創作用。像這樣一位歷盡千難萬險,為國出使西域,始終不變其節的愛國者的英雄事跡,不知激勵了多少后起者為國捐軀,如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以及愛國詩人陸游、辛棄疾等,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了多少代愛國志士!每當民族危難之際,人們便自覺地從這些愛國志士身上得到鼓舞與啟迪。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最集中表現,成為民族精神的最突出、最生動的表現。

《史記》所弘揚的民族精神對后世的文化價值觀、人生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社會開放精神、大一統的政治格局與仁政德治等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三千多年來之所以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思想與文化精神,與其體現的被整個民族文化心理所廣泛認同的、并富有東方特色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有深刻的內在聯系。而將《史記》放在中國歷史文化遼遠背景之下考察其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將有助于對這部不朽巨著深層文化意蘊的觸及與把握。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能夠將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凝聚在一起的、代表我們這個民族最本質特征的、推動民族不斷前進的精神,是民族之“根”與民族之“魂”。民族精神代表整個民族的性格,體現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因此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集合概念,既不是單個個體意識或個體精神的集合,也不是多數人的觀念集合。從本質上說,它是一個整體概念,具有整體性意義。它具有統一性、穩定性與延續性,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統一而持久的精神面貌,這正是一個民族能夠維系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上文已經指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春秋戰國士林探討統一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而記錄這一統一過程、形成與積淀民族精神的正是《史記》這一不朽的文化巨著。因此,我們要發揚與弘揚民族精神,就不能不對《史記》進行解讀,要把古代語言中的意義變為現代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財富,僅靠文字翻譯是不行的,還必須運用批判理性,進行結構性的分析,把代表民族精神的意義從原來的意義結構中分離出來,實行新的轉換。只有這種轉換才能將民族精神從歷史的語言中,從人們憑吊的對象中,變為時代精神,轉化為現實的力量??v觀人類發展史,有無民族精神,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往往具有重大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史記》所體現的民族精神,不但能夠拓寬《史記》的研究領域,挖掘其新的價值,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而且對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強當代中國的精神凝聚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和平統一,實現長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