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文化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
常衛
[摘 要] 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是由于其大型文化企業具有創新能力,而中國文化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強。但是,也應看到中國部分文化企業已經開始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企業家、企業規模、國內市場和政府政策四個方面。我們,需要從國際化戰略、培養文化產業經營人才、鼓勵文化企業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協作與建立科學管理體制上提高文化企業創新能力。
[關鍵詞] 文化企業;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 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些學者就提出社會的軸心正由政治、經濟轉向文化,文化正在成為財富的源泉。文化產業,作為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新興產業,作為以滿足人類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目標而生產服務的新興產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參與國際市場激烈競爭,要求文化企業具有很高的創新能力,本文將分析中國文化企業創新能力的現狀、影響因素和提高途徑。 一、文化企業創新能力決定了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企業創新能力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基礎。“競爭系個人(或集團或國家)間的角逐;凡兩方或多方力圖取得并非各方均能獲得的某些東西時,就會有競爭。”[1]競爭力是競爭主體爭奪某種東西或資源時的能力,WEF的《關于競爭力的報告》(1985)提出,國際競爭力是“企業目前和未來在各自的環境中以比它們國內和國外的競爭者更有吸引力的價格和質量來進行設計生產并銷售貨物以及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機會。”美國《關于工業競爭力的總統委員會報告》認為,“國際競爭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場條件下,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同時又能提高本國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2]有中國學者認為,國際競爭力是“在國際間自由貿易條件下(或在排除了貿易壁壘因素的假設條件下),一國某特定產業的產出品所具有的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能力。”[3]無論如何闡述競爭力的內涵,產業國際競爭力關鍵則是其市場競爭力,市場競爭主要取決于兩個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產品的差異化,現代市場經濟中非價格競爭越來越多,而非價格競爭則主要靠差異化的存在,有差異化才能夠使產品贏得消費者的偏好,一個企業或一國的某個產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產品差異化的水平。這是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消費者需求日益多樣化與差異化所致。國內和國際一些著名公司成功的實踐表明:企業推行產品差異化戰略,有利于塑造和完善企業形象,誘導消費者對其產品產生消費偏好,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尤其是在買方市場形成,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日趨融合,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產品差異化戰略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而差異化戰略是建立在企業的創新能力基礎上的,因此,企業創新能力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基礎。 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約翰·奈斯比特和帕特里夏·阿伯丁在《2000年大趨勢》中預言:文化的經濟意義將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藝術既是文化財產,同時又是經濟源泉。投資藝術將對一個地方的整體經濟產生影響,它有著乘數效益,藝術將使旅游業大受裨益,從而推動工業的發展,提高不動產的價值。”在許多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不僅是該國文化的基本形態之一,而且越來越成為強大的經濟實體,創造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并且已經形成很強的國際競爭力。美、日、英等國的文化產業已成為最大的產業,一個國際傳媒公司的產值可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GDP。美國400家最富有公司中,1/4是文化企業。而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400余家美國大眾傳播公司的總收入高達1500億美元。美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20年前的第12位上升到現在的第4位,美國的娛樂業已成為僅次于航天工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其文化產業中的視聽產品是僅次于飛機的第二大出口產品。加拿大文化產業規模已經超過農業、交通、通訊及建筑業。英國藝術業擁有170億美元的產業規模,與其汽車工業不相上下。英國旅游業收入的27%直接來自文化藝術。日本娛樂業1993年就超過其汽車工業產值,諸如藝術、電影、電視節目、音樂、出版、茶道、插花、法語學校、閑暇、娛樂等文化產業,加之文化符號促進商品買賣,年收入可達數十萬億日元。澳大利亞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比例占全國勞動力市場的10%,文化產業年產值近200億澳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5%,是澳大利亞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和主要出口行業。與這些國家相比,中國文化產業規模還非常小。 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是由于大型文化企業具有創新能力。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和源泉,因為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文化也許是無國界的,任何優秀文化或文化產品,都應當成為全球的共同財富,在現代社會,這種文化或文化作品的生產和傳播越來越需要由企業作為主體或平臺,同時其中也越來越具有商業價值,因此,企業的創新能力決定了文化產品生產和傳播情況。資料顯示,全球50家媒體娛樂公司占據了當今世界上95%的娛樂市場和出版市場,時代華納、迪斯尼、索尼等9大媒體巨無霸支配著全球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跨國化經營,一方面使文化市場的開發越來越具有全球性質,推動了文化全球化趨勢;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借助自身的創新能力,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有效的分工與合作,整合國內、國外的文化資源,進而拓展全球市場。這樣,各國悠久豐富的文化資源就不再為各國文化企業獨有,文化資源的爭奪加劇,文化資源的有限性被強化,發達國家大型文化企業尤其是憑借科技、經濟優勢在再度創作加工,特別是數字化空間拓展方面幾近完美程度的能力,由此經由整合開發獲得高額附加值的知識產權,反過來以高額利潤再傾銷回該國。這樣就形成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二、中國文化企業創新能力的現狀分析 國家統計局根據我國的國情,構建了一個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四個一級指標:(1)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潛在的技術創新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存量和經濟資源存量,它主要反映企業潛在的技術創新能力。(2)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主要是指企業的研發、技術改造、技術引進及技術推廣等活動,該指標可用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各個環節的經費投入來衡量。(3)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企業技術創新的產出能力反映其各種要素組合產生的實際成效,因此該指標是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標。(4)技術創新環境指標。在一個給定的科技投入與制度體系下,外部環境對地區創新能力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影響。對于文化企業我們不能照搬制造業企業的指標體系,但出口能力即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應該可以反映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文化企業的生產制作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創新能力的變化。 中國文化商品貿易逆差巨大。國際貿易分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兩部分,文化商品貿易屬于服務貿易。我國加入WTO后,一方面要開放文化市場,國外的文化服務商品大量涌入,不僅擠占我國文化商品市場,而且對居民意識形態狀況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國文化服務商品也要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問題就是不可回避的。現在,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以可口可樂、麥當勞、好萊塢電影、迪斯尼等具有象征意義的美國文化已盯上我國的巨大文化市場,中國的文化企業必須具備創新能力才能應對這種挑戰。中外文化貿易逆差懸殊的事實說明中國文化企業的創新能力亟待提高。文化貿易的巨大逆差與其他貿易領域的巨大順差形成了鮮明對比,近年來在文藝演出市場,引進和派出每場收入比為10:1;出版市場,引進與輸出比為6.84:1;版權貿易,引進與輸出比為10.3∶1,中國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對外貿易方面,遠遠落后于國家對外貿易的總體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據統計,2003年我國音像制品的進出口金額之比在兩年時間里從不到2:1進一步擴大到9:1。[4]從表1中也能反映出中國文化企業競爭力不足。 但是,也應看到中國部分文化企業已經開始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隨著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極大地拓展了文化產品流通和消費空間,培育了中國文化企業競爭力。從表2可以間接反映出部分文化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