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國學價值的認同與邊界的擴大——從紀寶成《重估國學的價值》與薛涌《中國文化的邊界》兩文談起

佚名

紀寶成《重估國學的價值》一文是對國學價值的認同,薛涌《中國文化的邊界》一文則將“國學”邊界的擴大,混淆了國學與廣義文化的界限。

本人以為,“國學”是中華民族心理和性格形成的基礎,是民族精神的根本。紀文“為人大國學院的成立鼓與呼”,指出長時期對“國學”的忽略或偏激的態度已導致“出現了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危機”的惡果,現在已是“民族振興,國家崛起過程中必須加以正視并克服的障礙。”紀文還提出“重建理念,重建方法,重建隊伍,重建學科”的具體主張。是文對“國學”價值的認同,言辭痛切,讀之若警種長鳴,發人深醒。

紀文對近百年來社會上激烈批孔,從而否定傳統文化,造成“國學的失落”的歷史場景作了精到的回顧與分析。是文的不足在于,僅看到激烈否定的表面現象,對于其中的真實內容分析不夠。如早期陳獨秀、魯迅、胡適等學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反思是建立在對“國學”精神的深度解構基礎上的。陳獨秀所否定的是當時提倡的“孔教”;魯迅所進行的批判工作的目的在于解剖“中國的靈魂”,他說:“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只是因為粉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細來。”他還說,歷代的尊孔都是把孔子當“敲門磚”使用的。“孔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是那些權勢者或想做權勢者們的圣人,和一般的民眾沒有什么關系。”(《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若沒有堅實的“國學”功底,難以有此明晰的洞察。魯迅還說過:“菲薄古書者,惟讀過古書者最有力,這是的確的。因為他能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可見,魯迅先生所著力的工作任務是割除“腫瘤”和“爛瘡”,即剔除封建文化的糟粕,是要拋棄“古訓”,“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的“《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華蓋集·忽然想到·六》)等散發腐朽靈魂的東西,反對心理陰暗,用中國文化的“軟刀子”,使人“割頭不覺死”的陰謀家、野心家;反對滿腦子的舊思想卻要附庸風雅,“回想舊時的舒服,便對于舊社會眷念不已,戀戀不舍”的舊人物(《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反對拜倒在古人腳下又要沽名釣譽之徒;反對“將屠戶的兇殘,使大家化為一笑,收場大吉”,把小品文當作“小擺設”的提倡者。(《小品文的危機》)他指出,以“革新或留學獲得名位,生計已漸充裕者”,很容易流入迷戀“閑適”的小品文一途,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學問,根底淺薄,而且“蓋先前原著鬼迷,但因環境所迫,不得不新,一旦得志,即不免老病復發,漸玩古董,始見老莊,則驚其奧博,見《文選》,則驚其典贍,見佛經,則服其廣大,見宋人語錄,又服其平易超脫,驚服之下,率爾宣揚,這其實還是當初沽名的老手段。”(《魯迅書信集· 致楊霽云》1934.5.6)

遺憾的是,魯迅先生當年所指出的問題,在當今學術界依舊重演著,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在驚嘆于先生對“國人靈魂”深刻認識的同時,也真心地希望致力于“振興國學”的有識之士,在努力的同時,仍然牢記前輩學人的警告,掂量自己對中國文化理解的深度,切莫以淺薄的學識,率性而為!所以,認識到魯迅、胡適、郭沫若諸學人在批判國學時的學術背景,對于我們當今的批判和反思,是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的。

相比而論,薛涌《中國文化的邊界》一文以為紀文是“似乎除了漢文化,其他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都可以排斥在外”而且也把西方文化排斥在外。本人以為,這種論調,實將“國學”的邊界作了無限地擴大,很容易造成對“國學”內涵的誤讀。原因是,形成中華民族魂魄的載體的“國學”,其基本內涵僅涵蓋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元典,而蒙學、藏學、滿學等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一直處于支流的地位,其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可與“國學”等同。這一點,紀文說的相對明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像流水一樣,滋潤著中華民族的茁壯成長;像土壤一樣,培育著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與風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它民族的文化均從“國學”汲取營養。薛文說到歷代各民族文化交匯特別是北京的文化交匯的情況,說到能夠“超越漢文化,集多元的文化、種族與制度之優的”蒙古統治的情況,似乎是“蒙學”比“國學”高明,特別是需要學學它的“兵學”。此種觀點實在是本末倒置。其實,遼、金、元的統治思想,均依賴儒學而行之。

元代自成吉思汗始,即重視儒學。成吉思汗在東征西伐過程中重用遼、金舊臣,征集漢人工匠,就已感受到漢文化的優越性。公元1215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蒙古軍攻破金中都。成吉思汗訪遼舊部,得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是遼契丹王突微八世孫,金世宗時任尚書右丞。他“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之說”(《元史》列傳三十三《耶律楚材傳》),受到過儒學深刻的影響。他在輔佐遼金統治的過程中,積累了用漢文化實行統治的豐富的經驗。他對成吉思汗等服膺漢文化起到過極其重要的作用。時有西夏人常八斤者,以善于造弓箭的弓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欣賞和器重。成吉思汗因此而每自矜夸:“國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耶律楚材對曰“治弓尚需弓匠,為天下豈可不用天下匠耶?”成吉思汗聽了很受啟發,對他“日見親用”(見同上)。

后耶律楚材輔佐窩闊臺。公元1233年四月(蒙古窩闊臺汗五年),窩闊臺采用耶律楚材建議,在攻打宋汴京時,廢除“凡攻城不降,矢石一發即屠之”之制。時避兵在汴的難民有一百四十萬戶,因此而皆得保全。在元兵攻占蔡州以后,耶律楚材又“請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孫(孔)元措,奏襲衍圣公,付以林廟地。命收太常禮樂生及召名儒梁陟、王萬慶、趙著等,使直釋九經,進講東宮。又率大臣子孫執經解義,俾知圣人之道。置編修所于燕京,置經籍所于平陽(見同上)。”

同時,元代統治者又廣泛搜集儒學典籍,招致漢人儒生。公元1236年(蒙古窩闊臺汗八年),皇子闊出率兵伐宋,窩闊臺命楊維中、姚樞隨軍南下,招致儒、道、醫、卜等人才。姚樞受詔:“凡儒服掛浮籍者皆出之”,即凡是穿儒服又載入名冊的都釋放。結果姚樞“凡得名士數十人,收伊洛諸書送燕京。” (《元史》列傳三十三《楊維中傳》)在德安(今屬湖北省隨州市),姚樞從逃亡的人群中得趙復。趙復是江漢間名儒,精通程朱理學。時隱居,以“江漢先生”自命。趙復在姚樞的勸說下來到燕京,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忽必烈對他說:“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趙復回答說:“宋,吾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忽必烈極為贊賞他的氣節,沒有強迫他做官。(《元史·儒學一·趙復傳》)忽必烈允許在燕京建太極書院,讓趙復講學其中。“學子從者百余人。” 至此,“北方始知程朱理學。” (《元史·世祖紀一》)

忽必烈因長期受命治漠南漢地,深知儒學對鞏固統治的重要。即位之前,他便重用漢人知識分子,著重搜羅和優禮儒生,在忽必烈的周圍逐漸形成了一個漢人儒生集團,其中最著名的如許衡、姚樞、章文謙、張啟元、廉希憲、郝經、劉因、竇默、王鶚、姚燧等。忽必烈不僅從他們學習儒家學說,而且任用他們擔任行政、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要職。公元1260年(蒙古中統元年),忽必烈即位于開平,開始實行“祖述變通”、“效行漢法”的治國方略。次年,下詔令:“軍中儒士,聽贖為民。”從中“舉文學才識之士可以從政及茂才異等,列名上聞以聽,擢用其職。” (《元史·列傳五十九·程矩夫傳》)

公元1264年(至元二年),即忽必烈稱帝的第四年,許衡上書,從歷史經驗說明實行漢法的重要。他說:“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原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后魏、遼、金歷年最多。他不能者則亂亡相繼,史冊俱在,昭然可考……以是論之,當行漢法無疑也”。(《元史·列傳四十五·許衡傳》),忽必烈接受了許衡的建議。對于“南士”,忽必烈也采用積極搜羅任用的政策。最著名的是擢用“南士”程矩夫為翰林修撰,后擢升至集賢直學士兼秘書少監。程矩夫以徽州人、宋降官為忽必烈所任用,時有臺臣諫言,程矩夫為“南人”,且年少,不可重用。忽必烈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隨拜程矩夫為侍御史,讓程矩夫隨侍在自己左右,并且特別以漢字下詔書,命程矩夫到江南去搜訪遺逸。程矩夫到江南,將趙孟藡、葉李二人連同趙孟頫、余悠、萬一鶚、胡夢魁、曾希顏、孔洙、曾沖子、凌時中、包鑄等二十余人帶往京都。忽必烈一一接見,將他們全部擢置臺憲及文學之職。(《元史·列傳五十九·程矩夫傳》)

直至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1313-1321在位),程朱理學繼續得到大力扶持。仁宗為太子時,便“遣使四方,旁求經籍,識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時有進《大學衍義》者,仁宗命詹事王約等節而譯之。“帝曰,治天下,此一書足矣。”(《元史·仁宗紀一》)公元1313年(仁宗皇慶二年),仁宗以宋儒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以及已故中書左臣許衡從祀孔子廟庭。同年,下詔恢復科舉考試,以“四書”及朱子章句集注為考試內容。(見同上)從此,理學成為官方統治思想,終元之世,沒有多少改變。儒、道、釋并舉,深刻地影響著元代的意識形態。“國學”仍然是遼、宋、金、元統治思想的根本,這并非“文化中心主義”之論,而是不可辯解的歷史事實。

倡導“國學”“其結果不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而是把中國文化變成古董,送進博物館陳列”的論調,實乃危言聳聽。試問,一個對于本國傳統學術毫無所知,只知“以人類的傳統為自己的傳統”的民族,豈非數典忘祖?世界的文明的大一統,或許僅是海市蜃樓,忘卻了民族精神的民族,不可能達到與其他文明的“兼容并包”。反而是將自身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拋至九霄,成為任人宰割的“精神矮人”!“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基石在自我認識,“不知有漢,遑論魏晉”。時代需要“振興國學”,時代需要“數典記祖”。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談論“國學”;恰在其時,重建“國學”,迫在眉睫!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