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補基層文化建設的制度性缺陷
丁言
[內容提要:]基層文化是國家文化的基礎,基層文化建設中出現的體制性障礙以及由此產生的問題,迫切要求進行文化建設的理論突破。基層文化轉型必須打破舊的文化理論和體制的路徑依賴,把文化產業作為發展基層文化的動力和手段,把搞好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支撐,把保障和實現公民文化權利作為基層文化發展的最終目標,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基層文化的造血功能。
[關鍵詞] 文化生產力 文化產業 文化事業 基層文化建設是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政府各有關部門對基層公共文化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扶持和支持基層文化建設的優惠政策不斷出臺,文化產業與基層文化建設的關系也更加密切,文化市場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基層文化資源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配置下得到較好的開發和利用。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大眾文化的廣泛傳播,引起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大眾文化所傳播的混雜的價值觀念,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的思維習慣、道德理念和行為準則。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的過程也是新的文化形態形成的過程,基層文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國家文化轉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基層文化轉型制度性缺陷以及引起的文化滯后的原因 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需求之間存在功能性缺失 黨的十六大以來,基層文化建設已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狀況得到較大改善,各種新興的文化服務、文化活動以不同的表現形態,走進了城市社區和鄉里村間 ,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但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基層文化建設仍處于比較薄弱的環節。尤其是在部分農村,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文化生活十分貧乏;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動抬頭,腐朽思想蔓延,社會丑惡現象沉滓泛起等。這些問題僅僅是基層文化建設的薄弱程度在社會上的表面反映,更為值得重視的是,一些地區基層文化建設的缺失并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基層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失調現象仍在繼續,地區之間、群體之間的文化差距仍在繼續擴大,文化之間的沖撞也時有發生而且有繼續升級的趨勢。 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結構迅速發展和變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市場主體地位和自主意識的不斷確立,人民群眾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正在被迅速釋放。文化需求的多層次和多樣化要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進行結構性變化調整。然而,由于我們傳統文化建設的思想注重的是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國家意識形態屬性,注重的是用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廣大人民群眾,抵制和消除異質文化的影響。這種單向的灌輸,只看到防止消極文化的負面影響,忽視對其傳播手段和表現形式的快捷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缺乏戰略考慮,表現在共公文化設施殘缺不全的現實與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結構性矛盾;表現在基層文化服務水平低下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消費需求之間存在著市場性矛盾。當前,地方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由于沒有把公共文化服務作為職能性工作,仍然沿襲過去文化管理的思路,習慣于或熱衷于把文化設施建設當作送溫暖工程,熱衷于興建了多少個文化館(站)、贈送了多少冊圖書,表現一下對基層文化的關心,而很少思考這些設施、設備、圖書的實際使用效果。對于這些文化秀在豐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中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社會效益如何,群眾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等問題研究不夠,用心不夠。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性缺失實際上等于將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的責任推向市場,導致基層文化陣地在市場文化的沖擊下喪失。 二、文化管理機制的紊亂制約了文化資源合理配置 文化設施是基層文化建設的基礎和文藝繁榮的載體。提供文化設施,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政府管理文化的職能要求政府切實履行的文化管理的職能,而傳統的基層文化建設與管理是按地方和行業的條塊分割方式設立的,文化經營管理單位眾多,投資規模狹小而分散,重復建設嚴重,服務功能低下,社會效益極差。由于各個政府的職能部門工作任務和具體利益的不同,在同一個地方出現了多頭管理,多頭投資,使有限的文化資源因管理部門的不同,所有權的分離,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有限文化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目前,盡管有些文化管所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開始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實行專業歸口管理和企業化經營,但是,還有一些企業利用與行政機構的傳統聯系,利用文化企業特殊的社會公益性質和意識形態功能,壟斷資源,操縱市場,相互排斥,謀取壟斷暴利; 經過幾輪的文化體制改革,政府的文化職能部門本該屬于自己的搞好文化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功能推向市場,把本應該屬于政府法定的保護公民文化權利和實現文化利益職能性工作,變為實現其內在效應的文化市場交易。由于政府將投資公共文化的主體地位分割為不同部門,部門之間利益競爭和均衡成為政府的日常工作,文化服務于文化管理限于缺位和錯位之中。政府要么把公益文化推向市場,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資源因缺乏市場敏感性變成了空殼子和“擺設品”;要么壟斷經營性文化市場,使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活力因壟斷的市場而失去活力和效力,造成了文化資源的閑置和大量流失,加大了市場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大與單調匱乏公共文化服務之間的矛盾。政府從壟斷文化資源到把公共文化推向市場,從管理文化市場到獲取文化壟斷的利益,從自己發展文化產業到鼓勵民間資本有限的參與,反映出政府管理文化的迷茫和無奈。 三、文化的市場能力難以支撐起基層文化安全的防線 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競爭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較強大傳播力和廣泛認同的文化形式。政府通過多種文化形式,建立基層文化的基礎網絡、逐步完善文化服務功能,用先進的思想道德提高人們的思想水平,用先進的價值理念引導人們養成健康的文化心理,用有效的管理培育活力無限的文化市場。現代高新科技革命對人類當代文化的發展正在產生著以往所無可比擬的巨大影響。文化生產方式改變、主導傳媒形式的革新和新興文化形態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藝術生態格局的全面變化,在現代社會里,一切關于思想文化的有效傳播、意識形態建設和文化經濟的實現,都只有通過和借助于文化產業的規模和手段才能實現,因此,文化經濟的競爭背后實際上是國家和民族的綜合實力的競爭,也是民族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文化敵視到文化融合,從文化輸入到文化輸出,實現文化雙贏。 主流文化“守土”的責任重如泰山。但主流文化由于具有歷史的淵源、民眾的普遍認同和執政者權利的輔助,經常以統領者身份,采取固守陣地手法,思想觀念僵化、內容虛化、表現形式居高臨下,傳播手段粗暴單一,發展方式上呈現出權利化、內卷化的自殘走勢。面對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趨勢,主流文化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對,大有陣地喪失之感。由于傳統文化產業的內容和形式傳統單一、傳播手段和方式的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營銷網絡的覆蓋面和布局的不合理,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潛力不足,對文化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弱,文化產業所承載的、傳播先進文化的功能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反過來嚴重制約了基層文化的發展。 當前,社會資本與國際資本已經多渠道、多形式進入了中國文化產業的核心區域。以金融資本為主力的多種資本形態已經參與了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國際文化產業的進入,加劇了基層文化市場的競爭,主流文化的傳播受文化產業和基層文化日益弱化的影響,在與其他文化進行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中國的文化資源異常豐富,舉世公認,而政府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以及資助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及其資料的搶救和整理上表現出的消極和麻木,文化產業對傳統文化資源和文化市場利用的被動和遲鈍,不僅制約了基層文化的發展,而且延緩了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和財富時間,使主流文化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狀態,時刻有被邊緣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