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析我國農村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過渡

焦軍豪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農村養老問題日益尖銳和突出,由國家舉辦的養老保險無疑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2009年9月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的新農保進入試點階段,對農村適齡居民全覆蓋的養老保險指日可待。

論文關鍵詞:農村;家庭養老;社會養老;農村養老保險;新農保

現階段,我國的農村人口有9億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隨著中國農村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養老問題是全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要任務。一直以來,我國老年農民主要靠家庭贍養。但是,隨著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人口流動性的加大,這種養老保障方式的弊端日趨明顯。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有1.3億,占總人口的10.14%,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達到8811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的6.96%,這表明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有關部門和專家分析預測,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處于過渡發展階段,到21世紀20年代將進入高度發展階段。養老問題再次引了起社會各界的重視。養老是個人、家庭乃至社會都不能回避的永恒課題,是社會進步和社會和諧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因此,養老問題解決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

一、農村養老保險現狀與問題

目前,中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現狀概括起來說就是:老齡化的速度在加快;傳統的家庭“養兒防老”功能弱化;“土地養老”的保障功能也呈弱化趕勢;同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開始試點試行,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覆蓋。新農保試點是黨中央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一系列政策之后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靶罗r保值接明確了國家財政對農民養老的責任,對60歲以上的中國農民實行普惠式養老,中國農民老有所養由此看到了制度性保障的曙光。

(一)傳統家庭養老的養老觀開始發生變化,傳統的家庭養老產生于小農經濟時代,與當時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相適應,并源于血緣的宗法觀念,共同構建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即“以老為尊”和“惟父是從”的傳統觀。支撐家庭養老功能的是傳統論理“孝”的倫理價值取向,“養兒防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養老觀。而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的深入與人口流動的加速,這種傳統的理念發生了悄然的變化。現代子女獨立意識增強,長到一定的年齡就走到社會就業,婚后另立門戶,對父母依賴性大大減弱,出現交往減少,親情淡化的現實趨勢,家族紐帶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變得松弛,人們開始注重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不再以家族利益為重。另外,傳統的養老方式也不利于人口流動。因此,傳統的家庭養老觀開始發生變化。

(二)我國老年人經濟自養的能力不足,尤其是農村老年人經濟水平較為低下。馬斯諾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首先必須保證一定的生存條件才能進一步討論發展的需求。一定的經濟能力是養老的基礎和前提。從目前有關調查與研究表明:我國老年人的收入低、經濟來源少,隨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收入不斷減少,尤其是農村老齡人在進入老年人階段時基本上已經依靠子女的供養。而同時隨之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大家庭逐漸消失,小規模為特征的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并且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四二一”的家庭結構日趨普遍,這使得家庭保障在經濟和感情交流功能上發生困難。

(三)老年人身體不健康的比例高,對照料需求大。人一般到老年就會出現身體不適等生理現象,老年人一般都患有慢性病,身體經常感到不適,若一旦患了重病急癥,身邊急需子女照料,而現在子女們因為工作、學習等其他原因無法時常陪在父母身邊,尤其是針對“空巢”老人這一點更加突出。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的外出務工,農村“空巢”老人數量急劇上升且他們生村狀況不佳,經濟來源不穩定,這些都給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普遍感到孤獨。友誼缺乏精神慰藉,老人們在心理上容易形成失落、孤獨、衰老、抑郁、焦慮、厭世等危機,有的可能會產生自殺傾向。人一旦進入老年,就會感到自我價值感的喪失,感到被社會所拋棄,因此部分老人出現一些心理問題。而此時兒女不在身邊,無人訴說心事,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精神需求。

二、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2008年2月18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副司長劉從龍在廣州舉行的“全國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險論壇”上說,中國將加快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觀念上要從以城鎮和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為重點向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制度轉變,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要建立由個人繳,我國農民占的比重還相當大,城鄉二元結構還沒能在短時期內改變,因此需要建立專門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痹谥贫确矫?,不能滿足于把農民工納入城鎮養老保險體系,而要建立適應農村特點的專門的養老保險制度,堅持城鄉統籌考慮,和其他保障制度結合起來。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靠代際供養已經難以解決養老問題,個人賬戶積累籌資模式是應對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對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要堅持以個人帳戶為主,個人繳的錢,集體繳的錢,包括政府補貼的一部分放在個人帳戶上,農民心里踏實,符合農民的心態,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參保積極性。

過去,我們國家實行的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與政策扶持的籌資辦法。農業稅取消后,大部分地方集體經濟成為空殼,集體補助難以落實。因此,財政投入非常重要。應當根據財政承受能力、農民繳費能力、當地消費水平等,合理測算待遇水平,根據平均余命和保險精算原則確定個人帳戶養老金的繳費標準,適時調整養老金領取標準。

目前,養老的經濟來源從以家庭供養為主向社會供養為主的過渡。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經濟來源,目前我國是以家庭提供為主,以社會提供為輔;并已開始向以社會提供為主、家庭提供為輔過渡。從全國來看,目前老年人生活由家庭供養者約占3|4,由社會供養者約占1|4。其中城鄉差別很大,鄉村老年人主要經濟來源由家庭提供者占92.9%,由社會提供者占7.1%;城市老年人主要經濟來源由家庭提供者占37.9%,由社會提供者占62.1%。

我國農村老年人在經濟供養方面,目前基本上是由家庭提供,由社會提供經濟來源者僅占1|10左右。但在許多社會經濟發展較快的農村已開始建立和實行了農民退休金養老及各種形式的金融保險基金養老的社會保障制度,由社會提供養老的比例已開始上升,家庭供養,尤其是由子女提供經濟來源的比重已開始下降,即已開始了從以家庭養老為主向以社會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轉變。這種轉變是與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及經濟發展相適應的。

三、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政策建議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消除長久以來人們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片面認識

各級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認識到養老絕不是農民個人家庭的事,而是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事業。這一重大惠農政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選擇,是拉動內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現實要求,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將發揮巨大作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各地區、各部門應著眼長遠發展,針對現實問題,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扎實搞好試點工作。

農村老年人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改變傳統觀念,適應新條件下養老機制的轉變。一要改變完全依靠后代養老的觀念,樹立多方式多渠道的養老觀念。二要打破贍養責任中的性別劃分,使女兒和兒子共同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三要改變合居才養老、分居則不管的觀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變責任義務關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贍養父母。此外,應進一步強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愛老意識,努力維持家庭養老制度,為迎接老齡化的更大沖擊,創造雄厚的人力資源條件。 (二)關注和幫助農村老年人中的脆弱群體

據調查統計,農村中有5%的老年人屬于脆弱群體,這主要包括: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喪偶獨居的老人、臥床不起和生活難以自理的老年人、孩子有嚴重殘疾的老年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家庭中子女有嚴重養老糾紛的老年人等等。這部分老人都各有特殊情況,而且大多數屬于家庭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必須通過國家參與、社會關懷、社區特殊照顧等方式來解決??傊瑧鶕總€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三)健全多方支持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1、加快推進和完善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首先要加大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力度。從新農保試點地區的執行情況看,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地區財政補貼不足、集體補助缺位、轉移政策不一等不良現狀。因此筆者建議,為了保障普惠式養老金足額到位和新農保的正常運行,必須堅持養老保險的強制性,應將相關規定寫入社會保險法,使其具有強制性,并通過預算的方式明確。其次,要加強對個人帳戶基金監管,防止跑冒滴漏,減少運營風險,努力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消除農民對新農保政策尚存的顧慮,努力提高農民的參保積極性。再次,抓緊制訂、實施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擴大農村低保的覆蓋面,解決農村人特別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完善農村社會化救濟和“五?!惫B制度。最后,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事業,探索建立大病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對貧困老人的醫療救助制度,使農村老年人病有所醫,滿足農村老年人衣食無憂和有病能醫、身體健康這兩大基本需求。

2、繼承中國“孝道”傳統,使其在新形勢下煥發活力。在我國特別是農村,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老年人對自身價值和天倫之樂具有更大的渴求。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寄托、享受天倫之樂的主要場所,家人的關心照料和這種關心照料所包含的濃濃親情,是社會保障制度難以替代的。雖然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家庭養老受到嚴峻挑戰,實現社會養老是現什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方式,但是家庭養老并不因此而消亡,相反,‘它對解決我國養老問題和改善老人生活品質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應該大力弘揚孝道,充分利用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這一資源,使其在新的形勢下發揮特殊作用。

3、建立農村村落社區養老機制。農村村落是老人家庭以外的“熟人社會”,是家庭養老的自然延伸,其地理優勢更“方便”老人的物質供養和精神慰藉。為此,應從三方面加強農村村落社區養老機制建設:(1)加快建立農村的老年服務體系。農村老年服務必須增加包括老年醫療服務、老年生活照料、不能自理老人的長期護理等內容,滿足各種需要;(2)盡可能在經濟上給老年人以支持;(3)加強對家庭養老的引導和支持。其形式有老年人協會、紅白理事會等;(4)關注農村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問題。伴隨新農保的逐步推廣實施和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老人的“物質養老’,在日后不再是大難題,真正的難題可能是精神養老的問題。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民娛樂設施建設,發展農民喜聞樂見的老年文化,多組織老人參與集體活動和各項娛樂活動,以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努力讓農村老人“老有所樂”。

4、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大力倡導和支持年輕尤‘致富”,促進個人養老機制的形成和完善。在我國傳統養老機制中,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處于被動地位,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為此,我們必須尋求完善農村個人養老機制的方法。(1)農村老人在年徑時應積極創憶致富,進行經濟儲蓄;(2)在勞動中不要透支自己的體力,要勞逸結合,多進行養生鍛煉,進行健康儲蓄;(3)老年人在撫養教育子女的同時,要處理好同子女、媳婿及配偶的關系,做到同輩人、隔代人之間關系融洽。因為情感隔閡是養老的大敵;(4)“征地養老”是新形勢下農民自養的一種新模式?!耙酝恋負Q保障”是一個新的嘗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試點和推廣。

綜上所述,養老問題是老中青三代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各代人應該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國外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突出的有三點:一是建立相對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讓老年人和家庭都無后顧之憂,二是根據不同需求建立不同模式的養老社會化服務體系,盡力延長老年人自立、自理時間,減少對家庭的依賴,三是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和志愿精神,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等充分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服務,共同提高。盡管農民養老已獲得政府新的制度性安排,但是農村傳統養老保障方式仍需要繼續發揮積極作用。農村土地、子女和集體,仍應作為農民養老的支柱,孝敬老人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總之,增加受力面,獲得多點支撐,農民的養老保障才能安全而穩固。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國特色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農村老人才能衣食無憂、精神愉悅、安度晚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才能達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