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疾病分析
張京榮 葉莉 喬繼冰
【關鍵詞】 留守;兒童;疾病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外出務工農民近1.2億,農村留守兒童達到2200多萬,這兩千多萬的留守兒童牽涉成千上萬的家庭,這兩千多萬的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一個大問題。我們地處蘇北,經濟相對落后,故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較多,作為一名基層醫院的兒科醫生,天天接觸各種各樣的患兒,現將各年齡段留守兒童患兒的疾病分析如下。
1 嬰兒期(生后28天至1周歲)
此期孩子生長發育迅速,是小兒生后第一個生長高峰,對營養的需求較多,但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易發生消化紊亂和營養缺乏;6個月后來自母體的抗體逐漸消失,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故易患感染性疾病;神經系統發育較快,特別是運動功能和感知發育快,條件反射逐漸形成,是早期開發智能的最佳時期。因此科學喂養、預防感染、培養良好習慣是此期重點。正常嬰兒期一般父母很少離開,但是我們臨床遇到許多因各種各樣原因,如母親無奶或奶水不足改為牛奶喂養、因為生了女孩不愿母乳喂養、母親有乙肝病毒攜帶家人不給母乳喂養等,父母相伴外出打工,把嬰兒留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喂養,而祖輩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仍沿襲老觀念,缺乏訓練及觀察,由此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
1.1 營養不良 許多老人認為牛奶是最好的食物,不按照科學自4~6個月始添加輔食,門診經常遇到8~9個月仍只喝牛奶的孩子,有的很瘦,有的雖胖,但一看就面色蒼黃,常以不肯吃飯或腹瀉就診,查血常規提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即缺鐵性貧血。殊不知4~6個月是嬰兒味覺最敏感時期,此時最易添加輔食,而及時添加蛋黃、瘦肉等富含鐵的食物就能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發生。還有部分老人把一些乳飲料當做好東西,成天買給孩子喝,零食不斷,導致吃飯時孩子不吃,長此以往形成營養不良。
1.2 運動、語言發育遲緩 老年人帶孩子覺得擔很大的責任,生怕跌碰,故而要么抱著不放,要么老是放在學步車中。這樣一來,本來發育正常的兒童,可能到6個月仍不能坐,更不要說翻身、爬行了,有的甚至到1歲半尚不能走。而有些早產或本來有宮內窘迫的孩子,老人總認為孩子小,體質弱,甚至因此不能早發現其發育異常,錯過康復訓練時機。門診曾遇到多例腦癱患兒,到1歲還不能坐,2歲還不能走,有的甚至出現肢體強直,腳尖步態,家人還認為孩子蠻硬棒的,等就診時已為時過晚,查頭顱 CT提示腦萎縮、腦積水、顱內軟化灶等。尚有一些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查聽力、腦發育均正常,原因是家人缺乏語言訓練及溝通。
1.3 反復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嬰幼兒常見病,而反復感染除了一些患兒自身氣道高敏性外,大部分均為人為因素。保暖過度、足不出屋、缺乏鍛煉等均是病因。門診經常遇到患兒祖父母非常不解,說我們一件衣服都沒減,待在家里大門都沒出,還特意開著空調,孩子怎么又呼吸道感染了呢?殊不知該減少衣服時不減,孩子滿身是汗,稍一吹風即可致病,而開著空調呆在房子里,空氣不流通,病毒感染機會大增。而孩子一旦生病,家長過度用藥也導致患兒自身抵抗力降低。孩子體溫達37℃即用退熱藥,忽略了發熱是機體的防御反應,低熱可采取物理降溫,安全又無副作用。更有甚者一旦孩子發熱即到醫院要求輸液,而私立診所有些醫生見利忘義,既滿足家長又自己得利,而這些輸液中包括抗生素、激素等,亂用的后果即可破壞免疫力,導致患兒反復易感。
2 幼兒期(1~3歲)
幼兒期孩子智力發育加快,特別是語言發育快,應人應物能力增強,開始獨立行走,活動范圍漸廣,同時因好奇心強,對危險事物的識別能力差,易發生意外傷害;飲食發生轉變,從乳類逐步過渡到普食。因此要加強護理,防意外傷害,合理喂養。
2.1 意外傷害 因為祖父母年齡較大不能步步不離,孩子活動范圍逐漸擴大且缺乏辨別能力,由此產生傷害。我們急診經常遇到藥物中毒的孩子,有些是因為家人將農藥裝入飲料瓶,有些是將農藥放在墻角、桌子底等孩子可以摸到的地方,導致孩子誤服;孩子吃花生、瓜子、水果等固體食物時,沒有看護或喂食方式不當,導致誤吸,我們接診多例因食用蘋果、果凍等導致窒息死亡的孩子,造成家庭悲劇;溺水也是常見傷害,經常遇到孩子已經被送至醫院,孩子的爺爺奶奶才從田地中趕來,有些發現較早的尚有搶救余地,每年都有搶救無效死亡的病例;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工具的增加,車禍導致的傷害也逐漸增多,我們經常遇到住在城鎮或鄉村公路附近的孩子在玩耍時發生意外,給家人帶來經濟和精神上的負擔。
2.2 腸功能紊亂 孩子此階段飲食發生轉變,從乳類流質過渡到普食,因此合理添加食物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而老人總心疼孫子孫女,要么遲遲不斷奶,要么把零食當成營養品,成天嘴不停,要么和成人同吃一天三頓,忽略孩子腸道發育特點,導致腸功能紊亂的發生。門診經常遇到因不吃飯、腹痛腹瀉、消瘦、哭鬧等就診的孩子,查不出器質性病變,經調整飲食后迅速好轉。
3 學齡前期(3~6歲)
孩子此階段體格發育穩步增長,智力發育更趨完善,求知欲強,好問,模仿力強,防范意識差,意外傷害時有發生;開始出現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增多。因此,要促進智力發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預防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意外傷害。
3.1 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過度免疫反應所產生的大量免疫細胞和免疫球蛋白堆積所致,從而損害了正常組織,使之發生病變和功能損害。發生在皮膚,就是過敏性皮炎和各類皮損,發生在關節就是關節炎,發生在腎臟就是腎炎和腎病,發生在呼吸道就可形成哮喘,紅斑狼瘡、川崎病(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也屬于這類疾病。門診經常遇到反復咳喘的患兒,接受不了哮喘,拒絕吸入糖皮質激素,寧愿反復靜滴抗生素,導致疾病逐漸加重,造成精神及經濟負擔。
3.2 感染性疾病 隨著孩子自主活動的增加,接觸范圍擴大,感染性疾病也漸增。門診常見的有呼吸道、消化道、神經系統及季節流行性疾病。曾接診一位1歲半的女孩,在家發熱已11天,爺爺、奶奶自開始就帶到村子的小診所去輸液,輸液完熱退了,夜間體溫又升至39℃以上,第2天再去,又加了點藥,可體溫仍反復。直到患兒熱持續不退,呼吸困難,精神萎靡,才來我院,攝胸片示雙肺大片狀密度增高影,家人竟然不知用了什么藥,雖經我們竭力救治,仍未能挽救孩子的生命,等父母從外地趕回來,孩子已經停止了呼吸。我們在秋季腹瀉流行季節經常遇到吐瀉較劇脫水的孩子,老人竟然因為孩子吃了即瀉而不予進食,還說什么肚子拉空即好了。目前手足口病流行,我們發現發病較多的是農村孩子,帶來看病的多是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檢查時孩子的手多是臟兮兮的,腸道病毒EV71引起的病情重,但如果能注意手衛生,即能減少該病的發生。
4 學齡期(6~12歲)
孩子此時智力發育逐步成熟,是接受科學文化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和營養,養成良好的習慣,防止心理和行為問題。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他們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愛,鄉村小學每個班中,留守兒童監管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科學教育方法欠缺等問題,加之農村勞動強度大,對孩子的學習愛莫能助,聽之任之。因此,留守兒童家長管不上,反映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又管不了,老師如果管得太嚴,孩子又不聽,所以造成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普遍差。這些孩子的作業、家庭輔導等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外出的家長長期忙于掙錢,沒時間也沒有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孩子大多是爺爺奶奶監護,由于他們在年齡、文化、身體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能長大,在安全上不要出什么意外,就認為對孩子管好了,其他的對這些老人來講都不重要。有些孩子因學習成績較差,產生厭學情緒,逃學甚至過早流入社會。
5 青春期(12~18歲)
青春期孩子生理上成熟而心理上不成熟,易出現種種心理沖突,情緒情感、性格及日常行為等方面易出現問題,因此要加強生理、心理、性知識及法律教育,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身心健康。這是現在最受大家關注的群體,這個年齡段孩子思想波動較大,是思想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特別需要家長的關心。而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母的言傳身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母是一個長期飄忽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這些時期的孤兒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5.1 渴望父母關愛 老師替代不了父母,對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來講,在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等方面有太多的問題需要父母解決,而家庭又不能充分給予孩子們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幫助,這樣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非常渴望親情、父母的關愛。好多孩子甚至都希望父母能在家中而不出去打工,或者能跟在父母身邊。
5.2 心理問題很多 親情缺失,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父母親長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變化,無法給予孩子親情關愛,致使對孩子缺少正常的引導和關心,家長也無法了解其思想、心理變化,有些孩子甚至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加之留守兒童大多由祖輩監管,年齡差距懸殊,和孩子在情感、思想溝通上存在著較大障礙,造成留守兒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消極悲觀、沖動易怒等心理問題,對其人格的形成、世界觀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有些孩子為了引起家人關注,常假裝身體不適,我們門診經常遇到以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主訴就診,所有檢查均未見異常,而父母聽說后趕緊奔回家,孩子癥狀立刻好轉或消失,一旦父母離開,孩子不久又會出現不適,我們有時直接與家長交流,要求父母至少一方留在孩子身邊。由于留守兒童的家長長期外出打工,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家長由于長期外出打工,因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內疚心理,于是采取物質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兒童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使用的自由度提高,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
5.3 易染不良習氣 由于父母外出無力管理,監護人因各種原因管理不周,部分留守兒童因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禮教缺乏,行為粗暴,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成為“問題兒童”。同時,多數監護人因為自身和各種原因,往往只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對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嚴重缺乏,致使留守兒童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打架斗毆等違紀違法事件也呈上升趨勢。孩子是家長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請大家關注留守兒童,改善他們的現狀,讓每一位孩子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