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模式的幾點探索
王德勝
摘 要:中國的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社會保障體系的轉軌,改變社保制度被動配套的改革推進方式,把社會保障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的建設作為整個市場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項主體工程,并主動性地推進,把社保改革真正引入快車道,使改革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社會保障 體系 模式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客觀地要求建立—套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在推進中國的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社會保障體系的轉軌。
一、如何理解社會保障的含義
什么是社會保障,美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在1942年發表的《社會保障及有關服務》中指出:“這里所用的社會保障一詞是指:當由于失業、疾病和事故而中斷收入時能保證有一項收入來取代它,當年退休和由于另—個人死亡而失去撫養時能保證獲得一項收入,當生育、死亡和結婚等需要額外支出時能保證獲得一項收入”。貝弗里奇的定義反映了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初期的特點,即幫助勞動者渡過各種風險,保障勞動者的最低生活。
社會保障管理的范圍是客觀的,而不是隨意確定的。首先,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成員會遇到各種風險,為使其能順利渡過這些風險,保持社會的穩定,政府建立了相應的社保項目并統一管理,因此社保管理的范圍是由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其次,社保管理范圍受—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當一個國家經濟不發達時,其社保水平不可能高,社保項目也不會太多,管理的內容就少一些,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較發達時,社保項目就齊全,管理的內容就多一些。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還比較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國現價段的社保水平不可能很高,社保項目不可能太全。我認為,根據目前改革的現狀及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模式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軍人優撫、醫療保險、再就業工程等。
二、創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1.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前提和保證。創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深化改革,宏觀調控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完善市場機制,保障人才流動,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興旺勞動力市場,作用重大。
2.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深化企業改革,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需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配套工程,它實施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
3.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安定的需要。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實現我國《憲法》和《勞動法》規定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的需要,保護合法權益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才會具有充分的效力,才能維護社會安定,真正反映社會保障的強制性原則。
三、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現狀及其正在改進的一些問題
1.離退休管理服務社會化程度低,這已成為制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瓶頸。
2.社會保險層次單一,實施范圍狹窄。
3.法制不健全,社會保障的強制性削弱。
4.社保費收繳難,資金來源嚴重不足。
四、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模式
從世界范圍內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模式有兩種: 1.現收現付模式( pay-as-you-go system),這種模式以德國最為典型,故又稱為”德國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社會保障成本的代際轉移是以收定支,即由在職職工承擔已退休職工的社會保障成本;支付給退休者的社會保障資金是直接來自該時點的在職勞動者負擔的社會保障費用。這—模式要求有較小的人口壓力、年輕的人口結構、較強的國家實力、完備的稅收體系等。但是,在這種模式下,社會保障負擔隨著支出的增長而逐年提高,而且資金完全沒有積累。
2.個人帳戶模式。這種模式強調雇員的個人繳費和個人帳戶的積累,退休者的社會保障權益來自本人在工作期間的積累,且所積累的資金通過投資基金進行運作。這種模式以智利的模式為代表。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具有累積性和增長性,資金供給比較穩定,在經濟波動中表現出較強的抵抗能力。
在現收現付模式中,政府在事實上承擔了巨大的社會保障債務,這就對政府的社會保障支出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這樣一來,不僅許多人口壓力較大的發展中國家難以承擔現收現付模式帶來的債務壓力,即便是一些經濟實力強、人口壓力小的發達國家也越來越意識到現收現付模式的負面影響。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行個人帳戶模式。
五、實現我國社保體系模式的戰略步驟
1.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深化社會保險改革,確保各項改革整體推進。應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堅持“統帳結合”和保障水平相當的原則,加快養老保險改革的進程,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加快省級統籌的步伐,增強基金的調劑功能,保障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在健全養老保險制度的同時,注重開發新種類;加快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改革的配套,以適應企業破產、兼并、改制、剝離、重組等變化,增強保障實力,規范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綜合效能,增強社會風險抵御能力,為現代企業改革營造平靜溫和的社會保險的港灣。
2.拓展社會保障覆蓋面,均衡國有企業負擔。努力提高社會化程度,拓寬社保工作覆蓋面。目前,全國尚有1/4的城鎮從業人員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主要是三資企業、私營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及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而正是這些人員負擔輕,將其納入社保范圍,拓展這些領域,既可增加社保基金來源,減輕國家和企業的負擔,又可有效保障這部分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各種經濟成份并存和發展。
3.加快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應有效地培育兩種機制,一是風險的事后補償——建立失業保險制度,一是對風險的防范——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制度,同時考慮我國現行勞動管理制度,盡快建立起以社會保障機構為龍頭,企業退管組織為主體;依托社區,統一管理,分級領導,專群結合,齊抓共管的社會化管理服務網絡,逐步使離退管理服務工作由企業為主體向社會保險機構為主、單位管理服務和群眾性自我管理服務為輔過渡,徹底解決企業辦社會的現象,使企業擺脫繁雜的事業性負擔。
4.不斷健全法律體制。在充分研究《勞動法》基礎上,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如《失業保障法》《濟貧法》《社會福利法》《養老保險法》等乃至一整套《社會保障法》的建立,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使社會保障逐步發展到由不自覺、強制到自覺自愿的健康運行軌道上來,使它能綜合反映—個國家的社會文明進步程度。
5.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管。向國外學習借鑒其基金管理的經驗,建立我國社會保障基金運作機制,積極參與社會投資,避免風險,增加收入,擴大基金保值增值的范圍,增強社保的實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社會,減輕國家和企業負擔,有效運作,實施監督,對挪用擠占社保基金的現象予以糾正,嚴懲不貸,保證社保基金的完整性和收益性,使社保基金真正起到穩定社會、救濟貧困、創造社會福利、調劑余缺、實施優撫、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社會保障改革經過多年的艱難探索,充分暴露出傳統社保制度的缺陷和各種改革方案在實踐中的問題,社會保障改革僅作為配套工程難以發揮其主要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認為要擺脫改革滯后的局面,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改變社保制度被動配套的改革推進方式,把社會保障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的建設作為整個市場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項主體工程,并主動性地推進,把社保改革真正引入快車道,使改革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