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對社會保障的影響
劉禮聰等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幾大社會問題成因與西方社會進行了比較研究,并論述了它們與社會保障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最后闡述了進行社會保障與政治體制雙重改革的必要性。 關鍵詞:社會保障 社會問題 政治體制 改革 一、社會保障需要宏觀制度環境的改善 在當代,經過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分化問題、腐敗問題、通貨膨脹問題等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有人呼吁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有人認為非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可,長期爭執不下。到底該怎么辦?需要對社會問題性質與社會保障和政治體制的關系作具體的分析。 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到的是整個的文化傳統、社會結構與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效果也必然受它們的影響,特別是政治制度的影響。社會保障的功能發揮通常并不取決于社會保障制度本身,而是取決于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者和執行者。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即使社會保障設計理念和目標相同,但是由于執行差別太大,結果可能大相徑庭。從實踐來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伴隨著民主制度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凡是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發達的國家,往往都是民主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因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不僅是對工業化社會帶來各種風險的一種技術性修復,更是公民意志表達的結果,因此深深地植根于民主制度之中。而當代中國諸多問題,最終莫不與政治體制相關。因此僅進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而忽視政治體制建設,被許多人認為并非治本良方。 二、當代中國幾大社會問題對社會保障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雙重要求 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繁多,但就其成因來說可以分為有兩種性質類型:一種是制度性問題,是制度弊端引起,這種問題非制度改革所不能解決,比如改革開放前中國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經濟制度都存在問題。通過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廢除計劃經濟體制,并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制度的問題基本解決,但是政治制度的問題還在,并通過市場化造成社會不公,激化了社會矛盾。政治體制改革于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另一種是技術性問題,是在社會基本制度沒有大的問題的情況下或社會結構比較合理的情況下的局部性或暫時性問題,只需要在制度的框架內進行技術性的調整就能修復。這類問題多半是由于“市場失靈”造成的,不需要改變基本制度,只是通過技術性的調整就可以很好地解決,比如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可以解決。是否建立民主制度屬于政治制度的核心問題,社會保障問題雖然被許多國家納入制度建設的范疇,但是相對于更大政治制度建設而言,社會保障制度只不過是一種技術性的手段而已。 在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不得不提:一是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問題,二是腐敗問題。而像住房問題、內需不足問題、教育保障問題、養老保障問題等都與這兩個問題有關。而要深刻認識這些問題的根源需從改革開放說起。中國是在經歷了十年動亂之后走上改革開放道路的。十年的內亂使得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都遭遇困境,雖經撥亂反正使政局基本穩定了下來,政治領域的爭端依然十分強烈,但長期的貧窮更凸顯了經濟落后緊迫性,加上民心思定,最終社會各方在發展經濟上達成了共識,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開始,很快推進到全國各地,政治體制改革就被暫時擱置了起來。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經濟發展開始放緩,政治體制的弊端就開始顯現出來,但是那時侯政府官員還受傳統過去政治思維的影響,經濟也沒有完全放開,權力找不到太多的尋租渠道,政治領域的負面影響還不太大。經過89政治風波之后,中國啟動了第二輪改革,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方向,為了穩定政局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再次被擱置了起來。但是這一次情況大不一樣,由于民主和法治的不完善,市場機制建立后,通過市場,權力很快遭到了尋租的場所和機會,腐敗開始蔓延,并且當權力進入市場后,干預資源配置,左右財富分配,社會迅速出現貧富懸殊,兩級分化。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收入差距便成了許多人心中的治病良藥。但從西方的實踐來看,當一個社會的貧富懸殊達到很高的程度而社會的基本制度又存在巨大問題的時候,貧富懸殊反過來有可能成為社會保障本身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因為當社會財富大部分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時候,社會總量財富中用于進行社會保障的比例一定很低,社會保障水平必然很難提高。 理論界普遍認為,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容易出現兩極分化,但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化是與民主化、法制化是同步進行的,政府的權力一直都收到了很大的約束,因此,他們的兩極分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政府監管而出現“市場失靈”的結果,大部分都是經濟因素而非政治因素造成的,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可以技術性地修復。中國卻不同,中國的市場經濟是通過政府培育起來的,發育并不充分。本來政府的干預可以修復“市場失靈”的弊端,但是當不受限制政府權力進入市場的時候,必然會改變市場配置資源格局。結果,以GDP為綱,涉及到公共利益領域,政府拼命地以市場經濟的話語加以退出;而有利可圖的領域,政府又拼命以發展經濟的話語進入。資源配置就被人為扭曲,財富依權力譜系分配,政治不平等就與經濟不平等疊加起來,在市場中被迅速放大,權力到處尋租,腐敗迅速蔓延。所以,中國的貧富懸殊、兩級分化既有“市場失靈”的原因,也有“體制失靈”特征。 政治體制的落后是未來中國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首先,它導致貧富懸殊、兩級分化,使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腐敗又使得大量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逃避國家稅負,制約了財政收入的發展,這些都不利于社會保障資金的積累和擴大。其次,日益龐大的政府機構,占據過多的社會資源,造成大量的浪費,也擠壓了社會保障資金的發展空間。正所謂“食之者眾,生之者寡”。最后,缺乏民主和法制的體制是一種不公平的體制,這與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正義和共享的精神是相違背的。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擴大民主、健全法制,是解決兩極分化、抑制腐敗的根本之道。所以在加大社會保障建設的同時,也應該開展政治體制改革。經濟發展非常重要,但制度建設更為重要。世界歷史也表明,一個國家是否崛起的標志是制度建設,而非單純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