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議構建和諧社會與失地農民“老有所養”

佚名

論文摘要: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失地農民的產生,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的失去又導致養老問題的產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經濟的持續發展都要求在發展中解決這一問題。文章在通過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現狀分析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失地農民 養老保障 和諧社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土地需求進一步增加。征用農民的土地用于修建公路、建設工業園、擴展城市等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我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農民生活中起主要保障作用的土地在有限的補償后被征用了,失地農民也越來越多。近年來各地對失地農民養老的問題也越來越重視,但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一、失地農民“老有所養”是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和諧建沒,要求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解決好在發展中形成的階段性問題。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民失地現象的產生,作為農民養老主要保障的土地的失去,使農民失去了最后的保障。失地的農民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為此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是必須重視的現實問題。同時為了避免在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中出現“拉美化”現象,解決好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也是維持社會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因此,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的解決是和諧社會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失地農民養老的現狀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國興起大辦開發區的熱潮,最高峰時達8000多個,當時全國每年流失的耕地數量在1000萬畝以上。1996年開始,中央嚴令限制新增征用土地,并且要求土地總量平衡,這樣每年大約是200萬--300萬畝征占土地。據國土資源部2002年底測算,在征地過程中每征用一畝地,將造成1.4個農民失去土地,如果按這個比例計算,全國失地農民的數量達到4000萬人,失地農民就是一個很大的數了。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間占用耕地將超過5450萬畝,也就足說將有5450萬畝耕地由集體所有變為國家所有,與此相應的是將有更多的農民失去賴以生存和養老的土地。

我國農村農民養老目前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主要的模式有家庭養老、土地養老、儲蓄養老、集體養老及養老保險等,農村養老保險為試點開展,覆蓋面極低。土地的失去,改變了原先較為穩定的農村經濟結構,改變了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農村養老保障的經濟基礎。失地農民的生存狀況理應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得到逐步的解決,如果失地農民的生存保障,尤其是養老保障的缺失,將會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碰。

目前,我國一些地區針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建立了不同制度和措施。如江蘇省江陰市在失地農民達到退休年齡后每月領取200元的養老社會保障金。2001—2003年中無錫市失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較少,僅占15%,實際領取養老金的占47%,為農民購買養老保險費用占土出讓金和補償金的1.7%和6_8%。浙江省各地也推出了多種涵蓋養老保障的失地農民的保障措施,如留地安置、建標準廠房出租、兩套農民公寓、社區股份經濟合作制、貨幣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土地租賃制等。但總的來說,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制度比較分散,各地因經濟水平等的原因,保障金額多少不一,保障參與率低,保障金額偏低,難以達到養老保障的目的。 三、失地農民“老有所養”的對策

傳統的農民養老模式是以土地為基礎的家庭養老,現階段如何解決好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1_建立全國性和地方性的關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指導性政策,確保失地農民“老有所養”。目前國家已發布了全國性的關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指導性政策,提出了失地農民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標準的老有所養的保障要求,各省市也陸續發布了失地農民的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總體來說,養老保障的標準仍然偏低,不能滿足失地農民的養老要求,各級政府應嚴格要求使政策落到實處,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養老保障的標準,真正做到失地農民“老有所養”。

2.逐步建立統一的養老保險基金體系,使城市規劃區內的失地農民納入當地城市養老保險體系。建立與當地城鎮養老保險體系相對應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體系,從土地補償費中提取相應的費用建立養老保險基金,再由政府、集體、個人適當出資,設立個人賬戶與統籌的養老保險體系,并考慮逐步與現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對接,這樣有利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穩定發展,也有利于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社會和諧。

3.保持家庭養老的優良傳統。家庭養老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應注意繼續保持這一傳統。通過社會輿論和社區的宣傳引導,促使家庭養老這一傳統繼續發揮,尤其是在養老中的情感關懷得以存續。

4.促進就業,形成就業、養老的良性循環。已進入老年的失地農民,政府應該保障其老年生活。即將進入養老階段的人員,政府應保證其大部分養老保障。對于還有較長一段時間進入老年的人員,政府應積極引導其進行就業。由于文化程度、所掌握的技能及原有的就業觀念等原因,農民在就業中屬于相對弱勢的群體,政府因積極進行宣傳引導,進行公益性的技能培訓和公益職業介紹等,促進各種方式的就業。再以就業為基礎,交納一定的養老保險金,促成養老體系保障的良性循環。

5.其它補充養老措施。通過寬余房屋的出租、原有村集體經濟的分紅等資產性收入的方式也可以適當補助養老的費用。城市規劃區內的失地農民,一般原有住房面積較為寬余,安排合理的拆遷政策使其在集中居住后有可能有多余的房屋進行出租,對其養老也有一定的補償作用。

總的來說,農民失地是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以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解決為突破口,打破養老保障的城鄉“二元結構”,將會給和諧社會的建設帶來積極的影響。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