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體驗民間性的美國文化

未知

禮讓文化

美國是個競爭激烈的國家,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由此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電影和新聞中的美國經常與暴力事件聯系在一起,讓人感到這是個不安全的國家。然而到了最能代表美國人典型生存狀態的中小城市,我卻發現自己置身于分外安寧的世界,人對人的友好讓我仿佛進入了世外桃源。構成美國人日常生活主旋律的實際上不是爭斗和暴力,而是禮讓。

我用禮讓這個詞表達雙重的意思:禮貌和避讓。美國人的禮貌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小區里見面,不管認識與否,必打招呼(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等),打電話和見面時總是甜蜜地寒暄(他們習慣于甜言蜜語),在公共活動中相遇至少要點頭致意,與他人說話時要盡可能專注地注視對方,等等。而且這種禮貌一般都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僅僅通過微笑來示意是不行的。剛到美國時,我不習慣于與陌生人打招呼,總是以微笑代替寒暄,很快就發現美國人對我的微笑沒有反應,只好開口說話,逐漸適應了這種時時需要以語言向他人致意的生活方式。

與禮貌對應的是美國人相互禮讓的日常生活習慣。在超市里人們總是自覺地不擋住別人的路,如果有人要從你身邊走過的話,他幾乎必定要說“Excuse me”(對不起)。不說任何話而硬從他人身邊走過會被視為極不文明的舉動。禮讓文化最多地體現在路上:行人與機動車互不相讓在發展中國家(自然包括咱中國)是普遍現象,但在美國我卻從未看到。美國人開車時總是左右張望,到了路口都要停下來,確定沒有行人和其它車輛后才緩緩駛過。要是恰好有行人走過路口,司機都會耐心等待,等行人走過后,才繼續前行。行人有時也有讓汽車先走的意思,但開車的人幾乎百分之百地揮手示意行人先走。有一次我走過某個沒紅燈的路口,看見有汽車正要駛過,便示意汽車先走,司機看見我在等待,連忙將車倒回數米,揮手讓我先行。在一些文明程度高的小城市,通常開車的人會在離行人十幾米遠甚至二十幾米遠處就停車了。汽車讓行人是美國的規矩,據說是寫在交通法規中的,違反者要受到嚴厲的處罰。美國的開車人不僅避讓行人,而且要相互避讓。兩輛車相遇時,司機通常要相互揮手,示意對方先走。這種路上的禮讓文明令不少來訪的中國人驚嘆不已。中國雖然有儒家的禮讓文化,但這禮讓必須服從等級秩序,所以,總是等級低的人禮讓等級高的人。開轎車的人在中國不是屬于有權階層,就是先富起來者,避讓行人對于他們來說是不符合登記秩序的。有的地方還制定了所謂“撞死了白撞”的法律,以為此乃現代化的標志。這些規則的制定者可能沒有想到在最為現代化的美國,禮讓第一是公民必須遵守的道德法則,也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所以,我覺得追求現代化的中國人應該認真地學習美國的禮讓文化。

禮讓意味著對他人的尊重,是對他人權利的承認,也是自己已經成長為個體的標志——它意味著你已經有對他人負責的能力。個體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是禮讓文化的基礎,也是美國人現代意識的核心。它造就的是每個人的生活空間都得到尊重的公共文化。這種禮讓精神是目前大多數中國人所不具有的,所以,在足夠深的層次上理解美國的禮讓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必有裨益。

助人文化

我所見到的絕大多數美國人不但非常有禮貌,而且十分樂于助人。到美國第二天,我去超市購物,但不知道超市的確切地址,正在附近尋覓時,一位美國小伙子走了過來,很有禮貌地問:“你好像在尋找什么?”我問:“超市在哪里?”小伙子滿臉笑容地指點到:“就在那兒!”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為自己能幫助一個異鄉人而感到非常高興。

我在美國曾有幾次迷路的經歷,在問路的過程中更真切地體驗到了美國的助人文化。當我向一個女公交汽車司機問路時,她甚至停下了本職工作,專注地為我查地圖,用幾分鐘的時間為我找應該走的道路。我下車走向正確方向的過程中,她在車上不斷揮手向我指點方向,直到確信我走對了路,才開車離去。美國大多數城市的大街上都行人稀少,有時候整條道路上都沒有行人,問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遇到了其他人,他們必然認真地為你指路,其熱情和真誠常常令人感動。

美國的助人文化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助人者通常不會妨礙被幫助者的自由,并且盡可能地不涉及金錢。我的房東莎麗是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人很善良,她見我沒有汽車,幾次帶我外出辦事。每次她決定讓我搭車時,總會禮貌地問:“王博士,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空?如果有空,可以搭我的車出去,反正我要去辦事。”實際上到了目的地后,我發現她并沒有自己的事要做,她這樣說是為了讓我這個被幫助者沒有心理負擔。她讓我搭她的車,本是為了我的方便,但她卻認為幫人做事也要征得對方的同意。這正是美國精神的體現,助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美國的助人文化是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所提倡的是一個獨立個體對另一個獨立個體的幫助,助人者的自由和被幫助者的自由在這個過程中都必須獲得尊重。這與東方群體主義的助人文化有根本的不同。

對財產權的尊重使得美國的助人文化有著鮮明的資本主義品格:幫助人通常以不涉及金錢為原則,在涉及金錢時一定要訂立合約,被幫助者或者要以某種方式償付所涉及的金錢,或者要有明確的感謝方式。但是一些在美國的華人則超越了這個原則,為美國的助人文化增添了東方風格。洛杉磯有個在華人圈中影響很大的企業家曾慶華,便以無私助人而著稱。只要中國的來訪者到了那里,不管多晚,只要給他打個電話,他總會去接送。在華人知識分子聚會時,他常常擔當司機的角色,接送年長者和來訪者。他的資產并不十分雄厚,但卻常常向華人文化基金會和華人學者捐贈,并且不求回報。我與他有過幾次深談,知道他的助人主義除了受基督教影響外,更源于儒家文化對仁、義、忠、誠的提倡。由于他早已加入美國籍,所以,我把他的助人行動也當作美國助人文化的一部分。雖然這種超越金錢原則的助人文化在美國還不是主流,但我從中看到了令人振奮的東西。這是華人對美國助人文化的獨特貢獻。

感恩文化

在許多中國人的想象中存在著一個聲色犬馬的美國,不少人甚至是帶著對艷遇和狂歡的期待到美國的,但是到了美國以后他們會失望地發現美國人大多十分嚴肅和保守。嬉皮士、崩克、垮掉分子已經集體退向歷史深處,代替他們的是中規中矩的當代美國人。這與基督教文化在美國的主流地位有因果關系。美國人大多數都是基督徒,對于神、世界、他人的感恩情懷支配著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基督教強調人的幸福源于神的恩典,所以,人應該對神和神所創造的世界懷有感恩之心。這種思想對美國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美國人的集體活動無論規模大小,基本都有短暫的感恩儀式。主持者是牧師、召集人、與會者中最有聲望的人。感恩辭有一定的模式,但具體內容由主持人現場創造,參會者則與主持人一起朗誦或默念感恩辭。大體內容是感謝神賜予我們豐饒的食物、相遇的機緣、幸福的生活,愿神的恩典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在美國參加的大部分活動都有一種感恩的氛圍,美國人對此是非常認真和虔誠的。美國式的個人主義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造就出原子般孤獨的個人,因為對神、世界、他人的感恩意識使美國人的個人主義中蘊涵著一種以神為中心的集體主義。每個人都是感恩者和感恩的對象,是與神圣存在和他人聯結著的個體,所以,感恩文化實際上是以個人為基本單位和現世目的的群體文化。

感恩文化體現在美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神的感恩意味著對他人的感恩,因為在他人身上體現著神的愛。“Thank you”(謝謝您)是美國人最常說的話之一,而被感謝者總要以“You are welcome”(意思比“不用謝”多,包含著對感謝者的肯定)。甚至許多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斷說“Thank you”和“You are welcome”,這在中國人看來既沒必要(夫妻間何必如此客氣),又過于程式化(干嗎總用一種方式表達謝意),但由此可以看出感恩文化在美國是多么深入人心。在美國,你對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必須說出來的,這是一種訴諸語言的感恩文化(大概是因為上帝是通過話語創造世界的,西方人總是努力把一切都變成話語),不將自己的感恩之情化為語言會顯得很沒有禮貌,在公共場所中更是如此。顧客在美國不會被當作上帝(將人比作上帝是對神的不敬),但卻會實實在在地是感恩的對象。你購買了商家的貨品,既為商家帶來了利潤,也為政府納了稅(在美國買東西均要上稅),自然是感恩的對象,所以,商店的雇員一定會說“感謝你”和“祝你今天一切好”之類的感恩之語(中國的商家也開始引入感恩文化)。我這次在美國演講完后,大多數前來聽講的人(其中不少是大名鼎鼎的學者)都與我握手致謝。我知道他們不一定從我尚顯笨拙的英語中獲得多少享受,但他們認為我既然付出了勞動與誠意,就應該感謝我。這種感謝看似程式化,但卻是完全真誠的。

美國的感恩文化將基督教思想與現代社會對個人的尊重結合起來。它將神圣存在、他人、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聯結為整體,乃是終極關懷和世俗關懷的統一。美國的現代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感恩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乃至后現代化,也應該建立和弘揚自己的感恩文化,以讓個體主義有更深厚的根基。

我在這里所說的是占主流地位的美國日常文化。它在居民文化水準和生活水準比較高的中小城市表現得比較純粹。在窮人和外來人口較多的大城市,上述四種日常文化雖然仍存在,但卻被復雜的語境所弱化了。通常我們所說的美國病作為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主要存在于這些大城市中。由于美國人的生活重心已經完成了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位移,所以,本文所說的四種日常文化乃是美國民間文化的主流。理解這一點對理解美國文化非常重要。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