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化
關于解讀《華爾街》中的美國文化危機
摘要:本文以美國電影《華爾街》(1、2)為縮影,探討了現階段美國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對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認為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是美國文化中的主流,而這種主流的社會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甚至經濟的發展。關鍵詞:《華爾街》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當今社會中,經濟現象的文化化和文化現象的經濟化已經成為越來越明顯的兩大特征,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文化意識也日益增強,人們更加注重從文化的高度去審視社會經濟的一系列問題。奧利弗·斯通執導的《華爾街》就是這種題材的電影。影片刻畫了上世紀80年代的投機客在華爾街的爾虞我詐,通過“貪婪與良知”的沖突讓一個信奉“貪婪是好東西”的華爾街躍然銀幕。時隔23年,導演因為“煩透了金融業制造的許多虛假繁榮”,又推出前部的續集《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不擇手段地進行內線交易而遭到法律制裁的戈登重新回到人們面前,他發現華爾街在新經濟環境下更加貪婪、更加兇險、更加“合法化”。導演斯通也想再次通過對“貪婪”的詮釋告誡人們:應當從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通過投機獲得利潤,一味貪婪不受約束,在任何社會都是不健康的。透過影片,也讓
美國文化外交的營銷啟示
媒體稱之為“文化外交”或“提琴外交”音樂會在國歌聲中開始,兩國國歌演奏完畢,觀眾席爆發雷鳴般的掌聲。每一首終了,臺下總會響起持久掌聲。在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要求之下,樂團加演朝鮮民謠《阿里郎》。現場氣氛達到最高潮。這也是朝鮮戰爭以來,美朝之間最和諧的一幕。美方官員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演出有助于打破美朝文化交流壁壘、拉近兩國關系。這正是其最顯而易見的深層動機。也是美國從軍事外交到文化外交的又一里程碑的開始。二戰后,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后盾,用銅槍鋼炮,先后發動了朝鮮、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戰爭,但卻個個身陷戰爭泥潭,不能自拔。相反,美國在歷史上的幾次重要的文化外交均取得顯著的外交成果:1956年9月,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訪問蘇聯,成為第一個“冷戰”期間訪問蘇聯的美國大型演出團體。首場音樂會在列寧格勒舉行,演出在蘇聯國歌和美國國歌樂曲聲中拉開序幕,也開始為“冷戰”增加融化溫度。1971年4月,以美國乒乓球協會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為團長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邀訪華。美國
透過動畫片《辛普森一家》看美國文化
摘要:美國福克斯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的《辛普森一家》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動畫片,2008已經進入熱播的第十九個年頭。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辛普森家族最能代表美國文化的精髓,也最受民眾青睞,是美國流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滲透在各個方面。它史無前例的成功主要在于通過描述一個平凡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日常荒誕的經歷,毫不留情地、辛辣地諷刺了當今的美國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關鍵詞:《辛普森一家》;美國社會和文化;辛辣諷刺《辛普森一家》是美國電視有史以來最長的動畫情景喜劇。從1989年開播以來,至今已播出400多集,共獲得85項各類大獎,89項大獎提名,其中包括23座艾美獎和一座金球獎提名。它在美國家喻戶曉,并在全球擁有無數影迷,成為美國流行文化風景的重要的一部分。它被時代周刊提名為“20世紀最好的電視節目”。故事是以居住在春田鎮(Springfield,一個虛構的很普通的美國市名)的辛普森家庭為中心,用非常夸張搞笑的手法講述他們荒誕的日常經歷,去反映和諷刺當代美國社會的生活和文化,里面有著許多對社會熱點、政治、文化、一切進行辛酸諷刺的情節
透過動畫片《辛普森一家》看美國文化(1)
摘要:美國福克斯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的《辛普森一家》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動畫片,2008已經進入熱播的第十九個年頭。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辛普森家族最能代表美國文化的精髓,也最受民眾青睞,是美國流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滲透在各個方面。它史無前例的成功主要在于通過描述一個平凡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日常荒誕的經歷,毫不留情地、辛辣地諷刺了當今的美國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關鍵詞:《辛普森一家》;美國社會和文化;辛辣諷刺《辛普森一家》是美國電視有史以來最長的動畫情景喜劇。從1989年開播以來,至今已播出400多集,共獲得85項各類大獎,89項大獎提名,其中包括23座艾美獎和一座金球獎提名。它在美國家喻戶曉,并在全球擁有無數影迷,成為美國流行文化風景的重要的一部分。它被時代周刊提名為“20世紀最好的電視節目”。故事是以居住在春田鎮(Springfield,一個虛構的很普通的美國市名)的辛普森家庭為中心,用非常夸張搞笑的手法講述他們荒誕的日常經歷,去反映和諷刺當代美國社會的生活和文化,里面有著許多對社會熱點、政治、文化、一切進行辛酸諷刺的情節
美國文化研究里的消費主義問題
小 引消費主義(consumerism)是當今美國文化研究里經常出現的語詞。這里所謂“消費”并不是傳統政治經濟學范疇里所指的對物品的需求與滿足,而是指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消費社會》的作者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消費構成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美國學者詹明信所謂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也含蓋消費社會。在消費社會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費品。消費品的普遍存在證明資本主義的合理,“消費社會首先論證了資本主義平等的神話。”[1]在商品消費面前人人平等。英國學者盧瑞(Celia Lury)認為“消費文化是20世紀后半葉出現在歐美社會的物質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2] 物質文化領域里的消費不限于商業系統。商品由文化環境確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義。盧瑞援引另兩位學者的話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論點:“商品都具有價值,其價值取決于消費者的價值觀……每個人既是價值的評判者也是被評判的對象……人們之所以選擇這些商品,是因為它們有相應的等級……”[3]消費體現個人身份。消費在20世紀顯得格外重要“表明了資本主義一種重大的變遷……資本主義開始需要確保人們積極地和以各種特
美國文化特性與外交行為
【內容提要】文化是美國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具有強大輻射性和滲透性的軟國力,文化和政治、經濟、軍事等要素一樣,一直是美國外交行為的基本驅動力之一。文化要素對美國外交行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靈一般控制著美國外交行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文化對美國外交行為的作用機理可以表達為“文化控制”。美國的外交行為的那種世所共知的獨特個性來源于這個國家的文化特性,外交行為的特性是文化特性的一種轉移、復制和表達。文化的工具性功能和它在外交行為中發揮的導向性功能使它在美國國際戰略的實施中具有雙重意義。美國學者羅蘭·羅伯森認為:“文化因素進入現實政治領域的程度,要比專攻國際關系和相關研究的許多人——當然不是所有的人——所承認的要大得多。也許可以再一次在不同程度上說,一切國際政治都是文化性的……”他在這里強調了文化與現實國際政治的深刻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向我們提示了文化要素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本原意義。文化是美國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具有強大輻射性和滲透性的軟國力,文化和政治、經濟、軍事等要素一樣,一直
體驗民間性的美國文化
禮讓文化美國是個競爭激烈的國家,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由此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電影和新聞中的美國經常與暴力事件聯系在一起,讓人感到這是個不安全的國家。然而到了最能代表美國人典型生存狀態的中小城市,我卻發現自己置身于分外安寧的世界,人對人的友好讓我仿佛進入了世外桃源。構成美國人日常生活主旋律的實際上不是爭斗和暴力,而是禮讓。我用禮讓這個詞表達雙重的意思:禮貌和避讓。美國人的禮貌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小區里見面,不管認識與否,必打招呼(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等),打電話和見面時總是甜蜜地寒暄(他們習慣于甜言蜜語),在公共活動中相遇至少要點頭致意,與他人說話時要盡可能專注地注視對方,等等。而且這種禮貌一般都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僅僅通過微笑來示意是不行的。剛到美國時,我不習慣于與陌生人打招呼,總是以微笑代替寒暄,很快就發現美國人對我的微笑沒有反應,只好開口說話,逐漸適應了這種時時需要以語言向他人致意的生活方式。與禮貌對應的是美國人相互禮讓的日常生活習慣。在超市里人們總是自覺地不擋住別人的路,如果有人要從你身邊走過的話,他幾乎必定要說“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