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文化思潮對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影響
曾漢君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種文化加速撞擊、交融,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審視當代西方文化思潮對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影響,使其在橫向的文化開拓與縱向的文明承傳中,分辨是非,把握方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課題。也是發展傳統文化、弘揚先進文化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當代西方文化思潮;大學生;文化自覺
多元化是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和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必然會帶來諸如傳統與現代、世界與本土、批判與繼承等關系的變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視這種變化,必須作出及時的回應。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日趨深入,西方文化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因此,加強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培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時代挑戰和嶄新課題。
一、當代西方文化思潮
受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的影響,各種新思潮、新流派層出不窮,構成了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發展變化的動力,呈現出一種活躍的文化景觀。當代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特點:
1.彰顯寬容的文化氛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西方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和空前的災難。戰后,面對廢墟和混亂,西方傳統的思想文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反思、探索的氛圍中,西方文化思潮出現了一次較大的發展和演變:力圖在痛苦的反思中,尋求使西方社會擺脫精神苦悶的新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客觀上看,新的文化思潮是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的真實反映,也成為大眾精神新的寄托。當代西方思想文化的發展變化,不但促成了經濟結構、政治體制的改革和完善,更帶來了價值觀念的更新。權威可以被挑戰,正統可以被顛覆。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對傳統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抗議,否定傳統成了文化思潮中司空見慣的事。
2.學科交流的互融共生
社會的變革、科學的實證、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觀念的解放、思想的革新。學科之間的新成果、新觀點,可以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借他者而反觀自身,將自己置身于一個對話的語境里,在不同的參照系里汲取新的營養。這種跨學科的集成、互文性的對比,給單一領域帶來了質的重組,如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想源自語言學的分析、考古學的發幽;存在主義哲學帶來了文學寫作的實踐與探索;后現代主義美學引發了戲劇、繪畫、文學等藝術的革新。跨學科視野下的互文性,于陌生中帶來另一維度的詮釋,使得各種思潮在各類文化中互融共生,同息相契。
二、大學生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在“文化反思”概念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近年來大力提倡并反復申論“文化自覺”的理念。他在《跨文化的“席明納”——文化價值再思考之二》一文中提出了“文化自覺”這一命題。他認為“文化自覺,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北京大學教授樂黛云先生認為文化選擇的自覺就是讓中國文化參與世界文化的建構,互相溝通、互相理解,遏制文化沖突帶來的悲劇,用當代人的話語詮釋古代人的思想,這本身也是文化自覺。建構“文化自覺”意識,既要反對“文化割據主義”拒絕接受外來文化,同時也要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強調文化吞并和文化一體化。由此可見,費孝通先生和樂黛云先生,基本上都是從全球化背景下來闡述“文化自覺”或“文化自覺意識”這一概念的,主要強調了保持文化的自主性、兼容性和博采眾長的必要性。筆者認為,“文化自覺”應包含對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對外來文化的“博采眾長”,以及對未來文化的“積極建設”。文化自覺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針對不同的主體,文化自覺的界定范圍、對主體的要求等都是不同的。就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而言,大學生是主體,文化是客體。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文化自覺體現了大學生對文化的自我覺悟和覺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反思,對國外文化的借鑒與批判,進而參與文化的傳承和創造。
三、西方文化思潮對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影響
1.文化認同逐漸弱化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怎樣去認識我們的民族文化?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堅持自己民族的本色,解決民族文化在當代大學生中出現了認同危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時代課題。
一方面,西方文化在大學生中盛行。文化傳播借助于科學技術和產業形式,使文化傳播的手段、技巧與策略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我們看到,麥當勞、肯德基、比薩餅的生意越來越火,美國好萊塢電影深得大學生的熱捧。有學者指出:“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一直是批判多于繼承,百年的文化斷層造成了中國知識階層的集體失憶。大學生們寧愿去讀外文原著而不去讀諸子典籍,原因竟是因為前者比后者易懂。”這表明,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缺乏應有的認同和自豪,而對西方文化逐步走向認同和依賴。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呈弱化的趨勢。當代大學生能考出令人咂舌的托福高分但卻看不懂簡單的文言文,甚至連中文寫作都做不到文通字順。這從另一側面暗示了傳統文化在國人心目中的弱化。
2.文化觀念受到挑戰
由于當前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元化的影響,在多元文化選擇方面,部分大學生在政治信仰、價值觀念方面發生了動搖,出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危機,對主流文化存在質疑。 從整體看,大學生思想覺悟水平參差不齊,多種價值取向并存;從個體看,多數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在一些問題上常常表現出矛盾或多變性,對社會主導價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離”態度。一些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認識膚淺、模糊、有疑慮,信心不夠。諸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這些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受到扭曲、侵蝕和消磨。
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文化價值觀呈現明顯的實用性和功利性的特點。有的大學生把參加政治學習,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積極參與學校所組織的各項活動等,作為實現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希望通過政治活動和政治參與來鍛煉自己的能力,實現個人的發展和要求。
3.文化自主逐漸喪失
在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娛樂文化加速產業化,在經濟利益的驅動與市場機制的操縱下,娛樂文化正以“大眾文化”的名義成為一種霸權文化,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整個大眾文化傳播表現為文化增殖與價值觀念的不斷變化,這也造成了大學生價值心理和價值觀念的多樣和多變。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而價值又是價值觀念體系的核心。面對多元文化的選擇,大學生們更多地表現為茫然不知所措。
在多元文化的選擇中,受國家、民族、文化價值模式和價值體系的影響和制約,大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意志、興趣、價值觀念等作出一定的判斷。應該說,多元文化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價值享受和感知愉悅。使其往往停留于對活動的享受,而缺少對文化的反思。因而,是不可能接觸到文化的本質內涵,這就造成在多元文化的選擇中喪失自主性,更談不上發展文化了。 4.參與意識日趨淡化
人依據自身的價值需要創造了整個社會文化結構。“人的主體性體現在他從社會群體生活和文化結構中獲得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從社會文化結構上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從中獲得的自由和自主性。”從這個層面所講的大學生文化主體性,主要側重于大學生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包括對文化需要的創造、選擇的能動性、價值體驗的主動性等方面。
大學生缺乏文化選擇的主動性以及文化參與的積極性。“制造者和傳播者常常是例行公事,他們不是按照觀眾的欲望、動機、需要,而是常常根據需要這條信息的雇主和社會集團所提供的廣告費用的多少或者集團的大小來決定信息量,如播放時間的長短,報紙版面的大小等等。”這種情況下,大學生作為信息的被動接收者,在大眾文化傳播中缺乏主體參與性和主動創造性。
四、大學生文化自覺的構建和強化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際,文化自覺作為當代中華民族應有的、正在增強的新型文化觀念,對于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是一種強大的內驅力。大學生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捍衛者,是外來文化的借鑒者和批評者。只有培養其文化自覺意識,才能對中國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具有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對于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以及中國應當如何應對這種潮流,就有科學的思考,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培養對于保持中國先進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立性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強化主流意識
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按照時代的要求對多元文化進行審視、鑒別和篩選,強化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總的來說,我們要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因為主流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意志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對大學生來說,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其強大的凝聚力和親和力,統領和整合多元化的社會思想、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念,促進社會形成普遍共識。加強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培養,必須引導大學生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和基本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堅持主流意識的正確導向。
2.弘揚傳統文化
獲得“文化自覺”能力的途徑離不開對中華全部歷史及其世界背景的認識。可以說,自覺地維護一種文化的歷史和傳統,使之得以延續并發揚光大,這是文化自覺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財富。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讓大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生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和關注。既要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的光榮史,也要讓他們清楚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對那種蔑視傳統文化、企圖割斷中國文化命脈,使中國文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錯誤行為要自覺進行抵制。
鄧小平指出: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一個沒有理想信念的民族是不可能團結起來的。文化自覺的培養最終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認同,實現民族的大團結。
3.重建文化自信
在當前全球化語境的多元文化沖突中,思想文化上的差異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十分明顯。對于西方文化思潮,我們要合理地批判與吸收,而不是簡單的拒斥或崇拜。這就需要有分析地、有選擇地博采異質思想文化之長,在思想文化整合中進行“綜合創新”,并且,在多元的文化沖突中,善于利用文化資源,整合傳統文化,為我國優秀燦爛的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建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是在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提下對各種思想文化的揚棄與批判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和思想觀念層面上的心理自信。而這正是當前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覺的培養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重要維度。
4.注重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基。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各國都面臨文化之間的碰撞、沖突和矛盾,從文化資本到文化產品、從文化形態到文化意識、從語言教育到宗教信仰、從影視傳媒到日常節日,無不對當代的大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一位學者曾說過:“弱小的猶太民族能歷經多年的世界大離散重新聚集到一起,靠的就是不滅的猶太文化。所以,文化決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國本。”繼承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使中國文化后繼有人,乃是維護國家、民族文化安全的國策。大學生是文化的實踐者和創新者,培養他們的文化安全意識事關中國的崛起,任重而道遠。
5.優化文化氛圍
新時期的高等學校不再是一個封閉的象牙塔,必然會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這就要求各高校要主動吸收和借鑒各種文化成果,包括不同領域、不同國家、不同層次的文化。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雙向互動中,保持開放態勢,不斷強化自身的包容性、開放性、創新性和多元性,從而使大學生保持客觀、辯證的態度對待多元文化,增強抵御和辨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