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發展現狀及對策
張遠芬
摘要分析了金湖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基本現狀,總結了改革后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發展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現狀;成效;對策;江蘇金湖 金湖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于2003年機構改革時成立。根據蘇政發〔2002〕147號文件精神,金湖縣對鄉鎮原農技、農機、農經、水產、蠶桑、林業、畜牧獸醫、企管、統計、勞動服務所等鎮屬7所8站在編事業單位人員進行改革,通過競爭上崗,考核合格的人員組成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1基本現狀 1.1人員構成基本情況 金湖縣轄有11個鎮,核定編制152人,實際在編138人,在編人員中農技21人,農機11人,農經24人,畜牧26人,蠶桑8人,勞服所11人,水產8人,林業10人,企管10人,統計4人,其他5人。大專學歷87人,本科16人,高中及中專學歷35人。初級職稱86人,中級職稱52人,高級職稱人員無。平均年齡44歲,其中30周歲以下4人,30~40周歲52人,40~50周歲75人,50~55周歲7人,55周歲以上人員沒有。平均工齡22.1年,其中10年以下的11人,10~20年47人,20~30年79人,30年以上1人。 1.2工資福利基本情況 金湖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人員平均檔案工資1 505.7元,所有人員的工資已全部納入鎮財政預算,由鎮財政統一打卡發放,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各鎮均由鎮財政統一解決。但福利、獎金、辦公經費各家解決途徑不一致[1],存在以下4種情況:一是由鎮財政全部解決有3個鎮;二是鎮財政解決部分人員經費的有2個鎮,如涂溝鎮原農技、農經、獸醫人員的福利、辦公費用由原單位解決,而原水產、林業、蠶桑等其他人員經費則由鎮財政解決;三是鎮財政實行預算外管理,不足部分由鎮財政補足的有5個鎮;四是鎮財政不承擔福利、辦公經費,完全由改革前原單位承擔的1個鎮。 2取得的成效 (1)精減了人員,減輕了農民負擔。改革前全縣鄉鎮7所8站在編人員有339人,改革后,原7所8站人員編制一般僅設立1~3個編制,平均不到2人,現全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實際在編人員138人,明顯精減了人員、減輕了農民負擔。 (2)充實了力量,提高了業務水平。在改革時,通過競爭上崗,一般淘汰了業務水平較低、工作能力較差的人員,而業務水平較高、工作能力較強、群眾基礎較好的專業技術干部被競聘上崗,使鄉鎮農技推廣整體力量加強,業務水平明顯提高[2]。 (3)經營性人員與公益性人員分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改革,全縣所有改革競爭上崗人員均脫離經營,從事公益性農技推廣,使公益性人員有更多的精力、更高的積極性從事本職工作;而經營性人員也改變了觀念,端正了態度,更好地從事經營活動。 (4)精減了機構,避免了重復開支。改革前7所8站經改革后合并成立一個單位,上級主管部門及鎮開展工作時,把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為一個獨立部門開展工作,機構精減了,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開支。 (5)承擔農業項目實施,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各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一般都有相應專業人員參與了農業項目實施,如稻田生態養殖、機插秧栽培技術、油—瓜—稻高效栽培技術、藕魚套養技術、特種養殖技術、網箱養殖技術、千畝成片林生產基地建設、科技入戶、三項工程、畜禽高效規模化養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等項目,將有效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農民增收增效。 (6)創辦、領辦農業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全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有51人創辦、領辦農業專業合作組織18個,帶動農民致富2萬人,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