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縣錦屏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制約因素及對策
佚名
作者:姜麗 羅恒武 林文麗 張丕雷 李正堂
摘要以促進錦屏鎮農業經濟發展的視角,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結合錦屏鎮的實際情況,分析了錦屏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勢和制約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促進錦屏鎮農業、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優勢;制約因素;對策;云南景東;錦屏鎮 錦屏鎮地處景東縣經濟、文化、政治、交通的中心,總面積530km2,城區面積4.5km2,是景東縣最重要的鄉鎮之一。全鎮轄15個村委會,1個居民委員會,3個社區,20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6 767人,13 925戶,其中農業人口36 003人,人均純收入3 855元,最高海拔3 760m,最底海拔1 000m,年降雨量1 380.3mm,年均溫度18.3℃。氣候涼爽,四季如春,適宜大多數農作物生長。 全鎮有5個壩區村、2個半山區村和8個山區村。5個壩區村地處川河壩兩岸,土地平坦、肥沃,水利條件好,交通便捷。而山區和半山區雖然較偏僻,但土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好,特別是黃草嶺、新民等辦事處氣候獨特,適宜一些特色作物生長,有較大的特色農業發展潛力。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及意義 1.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結合狀況,簡單地說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各產業之間質的聯系和數量比例關系。農村產業結構是指農村這個地域內產業之間及產業內部之間相互關系的結構,包括農村三次產業之間、產業內部之間的關系。農村產業由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農村工業、第三產業——農村服務業組成。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對農業、農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三者之間及其各自內部不協調的地方進行調整,使結構趨于合理,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1]。 1.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歷史轉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用占世界9.1%的可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0.8%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成為密集型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出口國之一。中國農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主要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大體平衡,在市場需求引導下,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正向優質高效的商品農業發展。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城鎮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三是中國農業的不斷開放,與世界農業的關聯越來越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市場和國外產品,技術的挑戰日益明顯。四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基礎,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村市場化改革,而農村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在于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2]。五是農業產業化是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內在動力,農民增收緩慢的直接原因是勞動生產力低下,要改變這種落后局面,就必須突破農業經濟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用辦工業的理念謀化農業,使農村具有城市的功能。 2錦屏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狀 錦屏鎮自2000年以來制定了“東煙西桑,川河壩糧、蔗、畜并舉,城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模式,即川河壩5個壩區村以種糧和畜牧業為主,河東的董報村以烤煙產業為主,河西的新民、磨臘、利月、龍樹、菜戶5個山區村以蠶桑產業為主,有特別資源的村組按其優勢發展相應產業:景范村發展漁業,黃草林村發展特色農業,如水蜜桃、雪蓮、花椒等,下一步將向觀光農業方向發展,北屯村發展特色農家樂,城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到2008年底,錦屏鎮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之比是33.6∶33.1∶33.3。 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勢 3.1自然資源優勢 錦屏鎮有耕地2 445.1hm2,其中水田有902.93hm2,旱地1 542.17hm2,人均占有耕地680m2,是一個壩區、半山區、山區兼有的農業大鎮。通過提高耕地質量和生產能力,就會有較大的增產潛力和發展空間。另外,錦屏鎮境內資源豐富,菊河、川河、大壩河、龍樹河蘊藏豐富的水利資源,東有衰牢,西有無量,森林覆蓋率高,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適宜各種作物生長。 3.2勞動力資源優勢 錦屏鎮勞動力資源20 616人,占農業人口的57.26 %,后備勞動力資源充足。如果按1個勞動力種1 333.33m2耕地計算,有剩余勞動力2 278人,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3.3區位比較優勢 錦屏鎮位于景東縣的腹地,省道小景線穿鏡而過,川河由北向南潺潺流淌,鎮內有全縣最大的農貿市場、最大的客運站,還有景色宜人的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有名的世界黑冠長臂猿之鄉;再加上錦屏鎮漁業、養殖業、黃草嶺特色農業的發展,農家樂蓬勃發展起來,是城市居民及游人休閑、娛樂、觀光的好地方。 4制約因素 4.1市場觀念、商品意識不強,勞動素質普遍較低 錦屏鎮雖然是景東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但它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教育、交通、信息相對滯后,廣大農民接受新觀念、新技術的機會較少,接受能力相對較差,沒有一定的市場觀念和商品意識;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嚴重只想圍繞著土地種糧打轉,以溫飽為目標,不思進取和發展。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低,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差,往往是在科技人員的多次示范和基層干部的干預下才能勉強推行;同時其勞動技能素質也低,進城打工只能干粗活、重活、雜活,極少有能學到技能再引進資本創業發展的。 4.2政府對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投入不足,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由于錦屏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鎮內沒有大型的工業、企業,整體經濟不發達,財政困難,而農業的比重又較大,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難以形成較大規模的龍頭企業;生產方式仍以單家獨戶為主,難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農業產業格局。錦屏鎮15個村委會中有10個村委會屬于山區、半山區,它們的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都很豐富,但交通不便,通村公路都是陡峭狹窄的土路,雨天泥滑路爛,難以通行,有部分村的個別小組還未通公路,這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改革的實施。 4.3土地合理流轉困難,城市規劃用地增多,失地農民增加 土地流轉困難,一是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認識模糊,積極性不夠高,流轉規模小、范圍窄。二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缺乏具體實施細則,在流轉程序、流轉手段、流轉檔案管理等方向缺乏統一規定。三是標準低、期限長、農民長期利益難保障。由于近幾年景東縣新城區建設的大力發展,城市規化用地增多,錦屏鎮景川、斗閣、北屯等村部分耕地被征用,導致失地農民增加,對錦屏鎮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一定影響。 5對策 5.1 以消費為主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的糧食與飼料用糧關系 目前調整的重點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3]。農業結構調整首先要著眼于農產品品種結構的優化,實現以產量為主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主的轉變,并適應市場需求,不斷優化農產品的品種質量和品質結構,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同時,應重視產品質量安全,如:加強農業環保,控制農藥殘留量,治理漁業水質污染,堅決制止飼料產品中使用違禁藥品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而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推行清潔生產,創造優質名牌農產品。二是加快畜牧業發展。近兩年來,畜產品已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中的大宗產品,而糧食類產品在出口中的地位并不明顯。其原因是,我國土地制約型產品價格一般都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只有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明顯低于國際市場。加入WTO后,應正視這一事實,果斷加快畜牧業發展步伐,并從產業結構調整出發,發展畜牧業需要的糧食原料。通過發展畜牧業,促進畜牧業內部結構變化。即由過去種植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種植改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種植,把飼料從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中分離出來,增加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同時,畜牧業本身也應該重視結構調整,按照牧區畜牧業、農區畜牧業、城郊畜牧業的不同條件進行調整,以最大限度發揮產業效益。
5.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分工與協調發展 在結構調整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和自然生態規律,按照資源分布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利益原則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科學決策,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地域資源優勢。同時,應重視整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合理性以及區域分工協調的合理性,避免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中除糧食以外的產業結構趨同化,以及糧食生產品種結構的趨同化,促進農業區域優勢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5.3應正確并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農民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體,這是由農民的商品經濟地位和農民在結構調整中的具體作用等因素決定的。在調整中,應尊重和維護農民的主體地位,不能代替農民決策[4]。例如,在發展蠶桑產業時,政府先組織農民群眾到文井鎮、大街鄉參觀、交流,在對此項產業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引導他們發展種植,充分發揮引導、服務和宏觀調控作用。一是制定規劃。政府應根據當地資源特點、區域優勢,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正確分析市場需求,確定農村產業發展方向,制定結構調整的規劃,克服調整中的盲目性,幫助農民降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二是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只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帶動作用,才能提高產業的組織化、市場化水平,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提供服務。建立起農業產業化社會服務體系。完整的服務體系應包括農業標準化、農業質量檢驗監測、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信息、農業執法、各類農產品市場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七大體系。通過這些服務體系,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減少農民產業結構調整后的擔憂。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加強與農田相配套的路橋水電裝備設施及公共信息網絡設施建設,采取政府投入與引入市場力量、激勵民間投資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為農業生產提供可靠的硬環境[5,6]。四是政策支持。首先,應認真落實好農產品價格政策。實行農產品優質優價政策,直接關系到結構調整的進程,政府部門應督促價格政策的落實。其次,政府應在財政方面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努力幫助解決農戶在結構調整方面出現的資金困難。還應加強對稅收、進出口和市場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研究,為農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 6